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仓颉从造字到完成文字体系仅用五年时间
马贺山
中国文字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个人或少数人在短时间内创造完成的。当时的大背景是国家正在形成,阶级已经出现,事物繁多,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行政事务的需要,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已有明确分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这种情况下,黄帝通过冀州之战、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合附釜山,统一天下,万邦归顺,黄帝已成天下共主,并建立了华夏王朝。为了安邦治国的需要,黄帝令左史仓颉,右史沮诵造字,将王命传达于天下,永载史册,永传后世。这有史书记载:《通鉴外传》云:“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因为此时黄帝已意识到结绳记事已经满足不了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必须有一种新的方法或工具,代替结绳记事,让自己的命令能尽快传天下,使老百姓都知道。这就是让仓颉造字的缘由。这种想法在【黄帝内经】里有多次披露:
《黄帝内经》如玉版第六十:“黄帝曰:善乎方,明能道,请着之五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
师传第二十九:“黄帝曰:二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九针十二原第一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黄帝时代为什么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代,那是因为轩辕氏有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大发明,大创造,大发展,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将一个蒙昧的华夏民族带进了一个文明的世界社会。
【说一句题外话,今天的很多学人,都知道商朝有甲骨文,而不知道黄帝时代有玉版文,也不相信黄帝时代有玉版文,更不相信夏代有玉版文字.自古以来,做学问,信者则信,疑者则疑,没有必要统一,,也不可能统一。【黄帝内经】就是由当时的玉版文字传下来的。我们年轻的鉴赏收藏家谢东凌先生、张益群先生二人的近百版夏代玉版文字,已经公布网上,谢子展先生,魏文成先生和笔者已将部分释文公诸于世,欢迎专家学者和广大网友批评指正】

仓颉、沮诵受命之后,左思右想,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就是想不出用什么好办法,能将黄帝的话,记下来,让天下都能知道。仓颉接受了黄帝的命令以后,就开始了苦思冥想,到底怎么样才能将黄帝的命令记录下来?用什么方法完成这个任务呢?他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清晨,他推门一看,眼前白茫茫一片,远山,村落,森林,都披上了一层银装,大自然美丽极了。仓颉心情很好,往远处漫步走去。他一边走一边想,能有什么办法,把黄帝的话,记下来,画下来,留下来,让大家都看得懂,看得明白,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从而加强战斗力。他左思右想,左摇右晃,,就是想不出一个好法子来,他沮丧极了,眉头紧锁。走到村外的雪地上,几只五彩斑斓的山鸡,从树上扑楞楞的飞落下来,在雪地上觅食,接着又有几只麻雀也落在了不远处,啄食,雪地上留下了一片片山鸡和麻雀的足迹,突然有三只梅花鹿跑过来,立即惊飞了山鸡和孔雀,三只梅花鹿也飞快的消失在树林中,原来后面有两个村里的猎户,手持弓箭,匆匆赶来。他们径直朝树林方向奔去。仓颉赶忙上前拦住他们,问道:“你们是不是在打鹿?”猎人回答:“是”。仓颉问:“你们怎么知道小鹿往林子里跑去了?”猎人回答:“这雪地上不是留下了小鹿的足迹了吗?”仓颉急忙低头看去,一串非常清晰的小鹿足迹,从脚下的雪地上,延伸到远处的树林方向。仓颉似乎悟到了什么,他继续问道:“这是什么足迹?”猎人答:“鸟迹.” 仓颉问:“什么鸟迹?”猎人答:“山鸡的。”仓颉又问:“这个?”猎人答:“麻雀的。”仓颉问:“这个?”猎人答:“兽迹。”仓颉问:“什么兽?”猎人答:“那不是野牛的兽迹嘛。”仓颉拍了拍脑门:“说的太好了!说的太好了!”他弯下腰,仔细的辨别着雪地上的鸟兽足迹,他高兴极了,似乎有了一个不小的发现,就是这个看似很平常的发现,却让日后的一个东方大国的子民蒙昧开启,智商大增,国家一跃为世界之林,就是这个很小的发现,为日后的文字的发明创造,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一个契机。
仓颉回到家里,拿出一个瓦罐,倒上水,将一把红土放入里面,做染料,用木棍沾着自己泡制的墨水,在桦木皮上写着画着各种各样的鸟兽足迹,然后拿给人看,请猎人指正。
这些足迹都给了仓颉那些启示呢?它们都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一般人是分辨不出它们的形和义的,更不会发出什么音,然而猎人却能,他不仅能看出是什么鸟兽足迹,指出它们足迹形状的不同,都代表了什么鸟兽,还能叫出名字,发出音来。这个认知过程正是仓颉苦苦寻找的一个方法,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找到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将语言和鸟兽之迹【花纹】紧紧连接起来,仓颉就是通过这座桥梁,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黄帝的命令。
鸟兽之迹到底都给了仓颉哪些启示了呢?
【一】纹理【花纹】的异同,可辨别出不同的物体。
【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外部特征,抓住这一特征,就能代表这个事物,这个特征是可以通过不同的花纹,表现出来。
【三】用一种工具,将固定的花纹{道道或线条}刻划或摸描下来,保存下来,供人辨认。
【四】鸟兽之迹尽管有固定的形,固定的义,固定的音,但它的局限性很大,它是自然形成的,数量有限,与人类语言连在一起受很大局限,仓颉要想发明创造出一种崭新的工具,记录黄帝的话,就必须得重新启用新的花纹,以物分类,归纳,整理,突出其特征。【依类象形谓之文】
【六】象形文都是名词,记录语言光有名词还不行,还要有动词,代词,连词,副词,介词,形容词等,所以仓颉又创造了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等【形声相益谓之字】
【七】当文与字都具备六书的特征时,而且达到一定的数量,约三、四千字左右,人就能够自如的进行组词,造句,写文章,记录语言,为完整的表达一个中心思想,在这时,我们即可称它为是一个系统,即仓颉汉字系统。
客观地讲,当时造字的人还有一些,黄帝造过云书,伏羲造过龙书,少昊造过蝌蚪书,但都不如仓颉造的字好,不如仓颉造的通俗易懂,简单易行,所以都没有被采纳,流传下来,,只有仓颉造的字,被黄帝推广开来,流传至今。所以说,文字是由上而下发明,创造,推广的,而不是象有人说的那样,文字在人民中间萌芽,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成篇了,这是一种误解。
仓颉从受命造字始,前后共抓住了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并很好的进行了解决,使他造字大获成功。
第一:通过猎人的辨识鸟兽足迹,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使他认识到了鸟兽足迹【花纹】能代表鸟兽之名称,它有固定的形,有固定的义,还有固定的音。各种鸟迹、兽迹,人迹,物迹,各有各的固定的形状,永远混杂不了。只要抓住它们的外部特征,就能反映出世间各种物体的本质。
只要描绘出此物的花纹,就能叫出此物的名称,明了此物的意义,这就是象形文。【即许慎所说:依类象形谓之文】
第二:有了几百个物的象形文,还是不能记录语言,为什么,文与文之间,都是名词,还缺少动词,世界是流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没有动词怎么行?人每天都在行动,每句话都得有动词,没有动词无法记录口语。他还得再创造一种表示动作的新的花纹。就像盖房一样,哪立窗,哪开门,房顶垒多高,都要有个规划、设计,然后拼装一起。现在的问题是盖房的材料还未备齐,怎么才能找到能与动词相匹配的花纹呢?仓颉找了好长时间,也未找到合适的花纹,最后他在已经创造出来的象形文里,突然发现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可以匹配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字,这让他找到了一把钥匙,动词的大门向他洞开,里面除动词外,还有介词、连词、副词、助词、代词、形容词、语气词等,凡是口语中的词汇,都能在新字里被发现。【会意字】
第三,尽管仓颉创造了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但数量还是有限,应用范围很窄,所受局限很大,他必须突破瓶颈,将形与声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大量的形声字,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汉字系统,字与字之间,可以组词,成句,写文章,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形声字的出现,使记录语言成为现实。【即许慎所说:形声相益谓之字】
就当时的社会来讲,究竟需要多少文字,才能满足国家行政事务的需要呢,常用字大约在3000字左右。到商朝晚期,学者从出土的甲骨文里,共“整理出4000多个不同形体符号的文字”{引甲骨文字典序言}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做了一个具体、细致、而又有些保守的统计,如果仓颉和沮诵从受鸟兽足迹的启发,开始造字,按一天造两个字算起,一年就是730个字,五年能造3650个字,完全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汉字系统,可以记录口头语言,也可以遣词造句写文章。以上的统计,是按象形字的造字速度说的,当仓颉一旦挣脱了象形字的羁绊,进入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创造时,就会出现大面积的丰收,一天能造十个、二十个字都有可能,因为加一个偏旁或部首,能造出一大串新的文字,何止二十个?所以说,仓颉在五年的时间里,创造汉字系统,满打满算是能够完成的。历史上传下来的【黄帝内经】决不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
【七】仓颉造字造大篆造六书
2015-10-15 19:48 [编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