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讲义(第30讲)

 凌云悟道 2019-01-25

教学内容:解读《道德经》第7779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领诵、朗读;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注释】

①天之道:自然之道。张弓:张弓射箭。  ②抑:向下。举:向上。此言张弓射箭的瞄准动作,抑、举的目的在于取“中”。  ③此亦就“犹张弓也”言,即取“中”。  ④人之道:人类社会中的行为。奉:给予、供应。

【译文】

天之道(自然的法则),
其犹张弓欤(不像怕断弦的满弓吗)?
高者抑之(顶极的自然会抑制它),
下者举之(弱势的自然会保举它);
有余者损之(多余者必遭损伤),
不足者补之(不足者必得补充)。
天之道(自然之规律),
损有余而补不足(损伤多余者而补充不足者)。
人之道则不然(人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损伤不足的以奉献给有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
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的人)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为而不恃(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
功成而不处(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
其不欲见贤(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天之道不就像拉弓吗,高的地方降下去,低的地方抬起来,长的部位减少,短的部位增加。天之道是使有余的部分减少而使不足的部分增加,人之道却不是这样,反而要减少不足的部分来供养有余的部分。谁能把有余的部分拿来奉献给天下,只有按“道”行事的人。所以,圣人做了事情却不仗恃它们,成就功业却不倚仗它们:他不想显示自己多财。

【评析】

本章阐述了天道中平适宜。以射箭为喻,教人法天制用,与道合真。天道自然,若有规律可循,就像张弓射箭一样。弓举的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普遍的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它却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将自己多余的奉献给天下缺少的人呢?只有有道的思想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天道无极,发育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大中至正,无党无偏,往来迭运,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盛阳衰,则抑阴扶阳;阳盛阴衰,则抑阳扶阴。消息盈虚(消盈补虚),与时偕行,生生化化,成自在无为、万年不敝之天。人道不同,取民脂膏,饱其囊囊,往往损不足以奉有余。财愈厚而愈积,利愈高而愈增,名愈响而愈夺,全不顾天之道阴阳调和之理,更不能法天道而顺人情,更不知应损则损,应补则补,大道求‘中’的道理。待民怨四起,祸之将到。故人道以有为而累,天道以无为而尊。

有道圣人,效法天道顾顺人情,当损则损,当补则补,虽有心所为,也是顺承天道而已,绝不自重自己的做法;至诚而为,不居其功。辅佐天道无为化民,虽不归自然运度,却无张扬有为的痕迹;虽成物功绩赫赫,但从不想让人知道自己的才能。养生也是一样的。人生之初,原是纯阴纯阳,至平至正,河车运转,阴阳互补,属自在天心统帅。随人物生长,人心益多,凡气愈重,私心为火而向上,肾阴之水长居下,水火不交,导致阴常有余,阳常不足。因此天心日渐消逝,真气所以渐亡,生生之机,则无法生存。所以人体养生当注重,降心火,提肾水,使心火相交,绵绵阳气氤氲不断,则生机无限。

凡人处世,能效法天道,消除物欲的贪念,减损掉自身多余的,补偿给需要得到的人,就能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能如此而不具功,低调行事为平常,生活自然心安理得,不期中天报自会降临老子在本章中从天道与人道的对比上阐述自己提出“不自伐”、“不欲见贤”、“为而不恃”、“功成不居”等的理由,意在说明天道与人道的不同,指出奉行天道的人要损有余而奉不足。

【学习札记】

弓如满月需调整,箭如流星定精准。抑高举低处适中,损余补缺力道均。

道者有余济贫困,功成弗居不自衿。含光内敛不见贤,遵循天道合其真。

 

第七十八章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

①无以易之:无可变易。  ②垢:污秽。受国之垢:意指心胸宽阔,能承受各种秽恶之事。  ③不祥:灾祸。受国之不祥:意指意志坚强,能承受各种不幸之事。  ④正言若反:正面的说得好像反面,肯定的说得好像否定。

【译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而攻坚克强的能力),
莫之能胜(却没有能胜过水的)。
其无以易之(其它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水的特性)。
弱之胜强(弱小战胜强大),
柔之胜刚(柔和战胜刚烈),
天下莫不知(这是天下都知道的道理),
莫能行(但却不按这个道理去做)。
是以圣人云(所以圣人有这样的观点):
受国之垢(能接受国中流言蜚语的侮辱),
是谓社稷主(才是江山社稷真正的主人);
受国不祥(能承受国家天灾人祸的打击),
是为天下王(才是天下百姓心中的君王)。
正言若反(正确的忠告好象是逆耳之言)。

天下没有比水更为柔弱的东西了,但攻击僵硬物体时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谁也代替不了它。弱能胜强,柔能胜刚,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但谁都不去做。所以圣人说:承受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一国之主;承受国家的灾难,才称得上天下之王。正话听着像是反话。

 

【评析】

本章阐述水之至柔、柔能胜刚之道理。告诫执政者德配其位、忍辱负重。老子在本章中把柔弱胜刚强的普遍规律应用到统治者治国的具体问题上来,最后又概括出正与反的辩证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老子从一般到个别、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学习札记】

柔弱如水至清淳,滋养万物潜巨能。渗透浸蚀穿顽石,包涵化解涤污尘。

受国不祥为人君,容垢自污而后清。正言若反合于道,相反相成道长存。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释】

①和:和解、协调。怨:埋怨、怨恨。  ②契:券契、契约、合同。古代契分左右两半,契约双方各执其一,用时将两半合对以作征信。  ③责:责求、责取。  ④司契:契约为双方(或多方)所共立,体现了双方(或多方)的意愿。“司契”在此指履行契约,遵守协议。  司彻:“”是周代的赋税制度,税赋为单方面所规定。司徹在此指以自己的规定要求他人。  ⑥无亲:不偏爱。    ⑦与:偕、伴随。善人:善人者。

【译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和解大的仇怨必有余怨难消),
安可以为善(怎么可能达到善始善终)?
是以圣人执左契(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
而不责于人(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
故有德司契(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
无德司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
天道无亲(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而无亲无疏),
常与善人(永远与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同行)。

如果在消解各种不满时总要留下了一些不满,那怎么能叫事情办好了呢,所以圣人虽拿着借据却不督催对方还债。有德的人掌管借贷,无德的人掌管税收。天道不讲亲疏,总伴随那些能把事情办好的人。

 

【评析】

本章阐述统治阶级和老百姓之间的矛盾问题,提示执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要以德化民。这一章说明圣人施与而不求回报的道德。

【学习札记】

恩怨互生惹烦恼,余怨不消亦难绕。报怨以德更宜直,仁爱惠民怨自消。

善恶诸行皆有报,得饶人处莫胡闹。天道无亲与善人,种善得善修为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