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分子应具备哪些人格和担当?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一六零)
文/王营

原文: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8.7 曾子说:“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大而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到死才能终止,路途还不遥远吗?”
感悟:本章是曾子对知识分子人格和责任的具体阐述。曾子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胸襟宏大,性格刚毅,因为他要为国家、为社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而且为了完成这一重任要走很长的路。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仁”做为自己人生理想,这个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这一责任要履行到什么时候?一直到死为止,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因此,知识分子如果胸襟不弘大,就无法以“仁”为己任;性格不刚毅,就可能半途而废,无法做到死而后已。
一般来说,只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但是在儒家看来,知识分子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曾子所提出的,是“君子儒”的标准,这样的知识分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胸襟开阔,放眼天下;二是要勇于担当,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三是要坚强刚毅,为了实现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九死一生,不仅仅因为他卷进了新旧党争,更主要的是他所坚守和承担的道义,总是让他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全力支持,这一点苏轼应该十分清楚,然而他却常常向王安石发难。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他上《议学校贡举状》,明确表示反对;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他上《谏买浙灯状》,两项计划俱被停止。他的《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对新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批评“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苏轼引起了新党的忌恨,只好自请离京外放。他虽然身在地方,依旧关心时政,当他看到新法的弊端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写诗批评。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一党对变法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政策,苏轼则认为尽管新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容,不能仅凭意气用事全盘否定,而应该区别对待,保留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内容。为此,他多次与权势熏天的司马光当面发生过争论。当然,引来的又是旧党对他的排斥。
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他不懂官场的游戏规则?还是故意特立独行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我们可以从其弟苏辙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找到答案:“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苏轼从小就像先贤范滂一样立下了澄清天下之志,为天下社稷、黎民百姓说话是他的人生信条。“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因此他不会察言观色,不会见风使舵,不会韬光养晦,不会曲线救国,而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为后代知识分树起了一座人格精神的珠穆朗玛峰。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积极入世,始终以人生和社会为关注的焦点,把安邦济民视为自己的使命,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在官场上,他虽然有过种种不幸和委曲,有过内心矛盾和冲突,但他没有沉沦,也没有做遁世的隐者。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管穷达与否,都要兼济天下;不管是否在位,都要谋政、议政。他一生坎坷,转死沟壑,西南漂泊,老病孤舟,但始终却保持着不衰的政治热情,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杜甫是一位伟大的仁者,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楷模。
教师做为知识分子,虽不能与古代圣贤比肩,但也应力求做到“弘毅”,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放眼天下,敢于担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要意志坚定,不怕困难,以“攻城不怕坚”的精神,克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要淡泊明志,甘于寂寞,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观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配得上知识分子的称号,否则就可能沦为“小人儒”,即使辛苦教书一辈子,最终也只能碌碌无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