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一一三) 文/王营 原文:6.14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6.14 子游做了武城的地方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从来不走歪门斜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感悟:子游,姓言名偃,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子游做了武城的地方长官,有一次回来探望孔子,孔子问他:“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向老师推荐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说他做事不走歪门斜道,没有公事从来没有到过我的屋子,子游认为澹台灭明是个人才。 对于澹台灭明,孔子并不陌生。他曾经背负书箧,啃着干粮,兴冲冲地来投奔孔子,可能是他的容貌太丑陋,令人实在不敢恭维,孔子拒绝了他,《史记》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后来子游发现了他,介绍给孔子,他又重新做了孔子的学生,毕业后南下至长江,广收弟子,传播儒家文化,名振诸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所以,后来才有孔子那句著名的深深自责:“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就是澹台灭明。 人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本章强调治理政事要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问题是:作为单位一把手,应当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首先,我们要吸收孔子的教训,不以貌取才。人的相貌是由上天决定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但人的才能却是由后天培养的,有潘安之貌之人,不一定有治国兴邦之才。清朝有一个叫刘墉的人,据说是个“罗锅”,然而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诗文书画样样精通,被乾隆皇帝发现后,官至宰相之位,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可惜的是,这种以貌取才的陋习仍在影响着当今社会,据报道,在2012年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上,某些事业单位竟然把“女大学生的相貌、男大学生的身高”作为选人的必要条件,真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确,对于一些“攻关类”的职业,可以适当考虑外形、相貌,但即使是这些职业,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是“银样蜡枪头”,好看中不用,不能给单位带来任何效益,也不是真正的人才。 其次,要像子游那样,尊重人才的个性。人无完人,尤其是有才能的人,往往有点个性,脾气也可能比较大,有时候看上去好像非常清高,但只要一把手尊重他的个性,发挥他的特长,他就会竭尽全力为你效力。中国的知识份子自古以来就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优良传统,假如没有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不可能对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甚至诸葛亮是否能出山也是个未知数。人才的某些言行往往不合时宜,做为单位一把手,要善于观察、分析他们身上积极的一面,子游说澹台灭明“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也许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有时候可能会惹得领导不高兴,但子游从他的行为中发现了他正直、无私的可贵品质,确信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 三是要善于培养、举荐人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做为单位一把手,要有宽广的胸怀,为人才成长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同时也要像子游那样,一有机会就积极向上级举荐,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和舞台。 |
|
来自: liuhuirong > 《論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