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一零一) 文/王营 原文: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5.26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相互信任,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感悟:本章是孔子与两位得意弟子讨论人生理想的一段对话。讨论的主题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两位弟子毫无顾虑,子路首先发言,我的理想是:将来有一天发了大财,我愿意置办一些高档的马车、衣服、皮袍等物品,与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我也毫不遗憾。子路主要追求的是物质方面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他志向远大、胸襟开阔、豪气冲天!颜回却不同,他说我的理想是:如果将来对社会有那么一点贡献,我也绝不夸耀,也不把功劳全部归功于自己,可见他注重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两人不同的回答,显示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性格特征。随后,快人快语的子路向老师发难,孔子也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人生理想向两位弟子和盘托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记得小时候写作文老师出的第一个题目就是《我的理想》,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说将来要当科学家、文学家、歌唱家,还的说将来要成为一名医生、教师或者是军人,几乎没有一个人写自己将来要当农民的,因为那时候的农民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最终还是吃不好、穿不好,谁愿意自己一生受穷?但是长大后大部分同学都事与愿违,因为上不起学或者其它种种原因,最终还是当了农民,理想变成现实的了了无几,这说明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实现理想征途并非一帆风顺。不过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这些当农民的同学如今生活得也不差。尽管理想大多数不能实现,但人生还是要有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是盲目的,也是无望的。在本章中,师徒三个都谈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不去评价谁是谁非,因为理想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孔子的理想明显高过二位弟子。 所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社会形态的描述。这个形态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容。“老者安之”,直接与“孝道”和“仁道”相关联,老者不安,应是孝道出了问题。孝道有问题,仁道则不见,整个社会的就会面临价值观的缺失。“朋友信之”,直接与“诚信之道”和“交往之道”相关联,朋友不信,交往中的诚信就会丧失,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猜忌、倾轧和争斗,连绵的争斗,就是乱世。“少者怀之”,就是使年轻人受得良好的教育和关爱,让他们“怀”有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这样一来整个社会便会有淳穆之风,不孝敬老人、不诚信的事也少有发生。如果说,子路所重视的主要是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那么,颜渊所向往的则主要是德崇品高的精神生活;而孔子所憧憬的则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的理想社会。 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理想的社会形态至今并没有实现,仍是我们今天要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都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做为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老有所养”就是孔子提出的“老者安之”,按照现在的表述就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使所有老年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学有所教”就是孔子提出的“少者怀之”,基本要求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同时,十八大报告还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与孔子提出的“朋友信之”的社会理想又何其相似!因此,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并不矛盾,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为创造美好的将来继续努力。 |
|
来自: liuhuirong > 《論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