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六十三)

 

文/王营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知识分子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羞耻,这种人不值得与他讨论问题。”

感悟:“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此处指知识分子。孔子告诫我们说:知识分子如果有志于追求真理,为理想而献身,日常生活中就不能以粗衣淡饭为耻辱,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反之,就不值得与他交流思想和讨论问题。

人生在世,不过百年,一个有理想、有精神追求的人,是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物质享受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分的物质追求不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理想和追求最终化为泡影。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得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生致力“歌德巴赫猜想”的论证,心无旁骛,如痴如醉,但在私生活方面,却极其低能,身无余财且不修边幅,竟至于左右脚穿着不同颜色的袜子上街,成为一时笑谈。假如陈景润把精力用在穿名牌、吃美食上,他会取得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吗?

教师也是知识分子,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也应该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终生的理想和追求,淡泊以明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国精育良才,而不是以“恶衣恶食”为耻,与其他行业的人比吃穿、比享受。当然,教师也是人,教师付出的艰苦劳动,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使老师们安居乐业。因此,要求老师淡泊明志,并非要求教师安贫乐道,饿着肚子教书,而是希望教师不要把主要精力用于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上。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就要安下心来教书,聚精会神去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同时,需要明确的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应当把这种思想传递给学生,教育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一个终生追求真理的人。时下,在学校教育中,有一种现象令人不安,有些学生不比学习比家庭,不拼成绩“拼爸爸”,不讲品德讲享受,你骑500元的自行车,我一定要超过你,骑1000元以上的;你爸爸开“奥迪”,我爸爸开的是“宝马”,这些不正常的攀比,一方面说明社会上不良风气已影响到学校,污染了孩子们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攀比的孩子胸无大志,缺乏理想信念。为了纠正这一风气,有的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三比三不比”活动,即“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基础比进步”。 虽然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但是走进学校,共同的追求就是学习做人,获得知识。人贵有志,有志者事竟成,只有志气才是人生永不贬值的财富;天资聪慧固然可爱,但离开了勤奋却难以成才,只有将勤奋作为燃料,才能保证理想之舟驶向更远的目标,珍惜时间,勤学不辍,方能打造辉煌人生;基础是昨天的,不努力就会坐吃山空,只有每天的进步才能让我们增强自信,发展壮大,品尝到求知的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