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得执笔法,钟王学尽徒茫然!

 北京老伍 2021-01-05

梁巘,字闻山,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官四川巴县知县。

乾隆四十年(1775年)梁巘受寿州(今安徽省寿县)知州之邀,出任循理书院院长。循理书院是当时皖中、江淮一带规模最大的学府,梁巘在循理书院管理和执教十余年,其弟子、门人遍及大江南北。在此期间,他培养和提携了张佩、萧景云、姚杨等一批书法人才。尤其是他慧眼识珠,培养了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更是他晚年的一大功绩。

他初学王羲之、董其昌,次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后专攻李北海行书。他把李北海的所有碑刻,如“岳麓寺碑”、“云麾碑”、“李秀碑”、“大照禅师碑”等都收集起来,经过多年的刻苦临摹研习,终以工李北海笔意而驰名天下。

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选自《清史稿)

梁巘《行草论书轴》纸本行草书 104×51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米元章评纸如陆羽品泉,各极其致。而笔法都从颜平原幻出,与吾友王宇泰所藏天马赋笔法正同。

梁巘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有不少书法名著传世,如《承晋斋积闻录》、《执笔法·法帖论》、《评书帖》、《宝晋斋帖跋》等,是其一生从事书法研习的见解和总结。这些书法名著对于执笔、学书、古今法帖、名人书法等,均有精辟论述,多有独到见解,成为后人研习书法的必读著作。

我们今天来看看,梁巘是如何论述学书第一步——“执笔法”的?

他在名作《评书帖》中说:

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

《承晋斋积闻录》又多处论及“执笔法”:

不得执笔法,虽极作横撑苍老状,总属皮相。得执笔法,临摹八方,转折皆沉着峭健,不仅袭其貌。

并撰写有《执笔歌》:

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

行书大字从中执,草书执上始能工。

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

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

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

始能沉著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

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

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

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

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

紧要著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

抉破纸兮撮破管。

梁巘《草书论书一则 》纸本草书 155×66cm

作为一代之“北梁”,梁巘也记述了他的书法师承,尤其提到执笔法的重要性:

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釴。予学书三十岁,后始缘釴得其传。先是,张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狱中,何公叩至再三,乃告,仍属勿泄。出狱,何公遍语人,梅君因得之。及张公总裁某馆,梅君誊录馆中,见公作书,著狐裘,袖拂几上。公曰:“观吾袖拂几乎?肘实悬而动也。”梅君归告予。予学书复十馀年,觉有得。

这就是他的那句“不得执笔法,虽极作横撑苍老状,总属皮相。得执笔法,临摹八方,转折皆沉着峭健,不仅袭其貌”的根源所在。

那么,梁巘所得之董其昌门下“执笔法”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如上图所示,即为董其昌门下历代相传之“执笔法”,由传人黄暘先生亲自演示。

黄暘先生完全遵照师训,向后生传授了“执笔”的核心技术:

如何拧、旋、提?

何谓“指密掌空”?

执笔式有哪些好处?

具体演示视频,请有心于古传笔法的书友移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