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原创诗)我眼中的小时候的年味

 01一线 2019-01-27

本文参加了【乡愁】有奖征文活动

/01一线

春节,意味着放假、休闲、吃好、盼望、祭奠、感恩、会亲、结友、问候与祝福等等。忙忙碌碌又一年,一年只为这几天。再大的事,这几天也要放一放;再忙的活,这几天也要搁一搁。春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个“吃”字,“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讲究,使大家放开肚皮,什么东西好吃就吃什么。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纵是千万里相隔,也要鸟儿归巢,全家人围坐一起过年,既表示团聚合欢、吉利吉祥的情景,又表达新年的美好憧憬与渴望,以及对大家的健康进步的美好祝福与祝愿。

春节,意味着盘点、打算、回首、瞻前。春节很像一间店铺里小小的柜台,算盘珠子一阵噼劈啪啪拨打后,哪些生意做赔了,哪些事情做大了,掌柜的心里清清楚楚,然后,再一阵子思量筹划,今年该怎么打理生意的点子,这些象火星一样,在心里一闪一闪的跳跃,直烧的你心血沸腾。春节前,忙完了单位的总结报告,春节闲下,在游游逛逛、吃吃喝喝、串门行乐的当儿,一个家、一个人的总结报告就在腹中成文了。这报告免不了前面是一年的收获展示,中间自然是存在的问题,最后是全文的重点章节,今年要怎么干,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又免不了是一二三四五的条条款款,如长城一样,蜿蜒于心,层峦叠嶂,巍巍壮观。单位上的工作总结我是写过了,来年期望也心中有数。我想,此篇以诗歌忆我心中的儿时年味。

待到农历节腊八,

开始新年心步伐。

挂在房檐的腊晒,

只是山上捕猎打。

 

抽水机发隆隆声,

打破山村小宁静。

伴随溅起大水花,

鱼儿跳窜人开怀。

年味开始浓厚发,

男女老少围岸扎。

干塘几条年尾鱼,

洗净晒上日头啦。

 

腊月二十起来开,

年货置办惦记哪?

年圩丰富热闹哈,

大家相见问个啥?

约好正月歇话拉。

回头扎进摊位扒,

一心盘算接货客。

历书里面附对联,

这个本子小而花。

蜡烛烟花捆捆拿,

爆竹红纸对联画。

 

年关结糖爆米花,

摇动小机添火柴。

轰隆一声四方开,

小米溅出绽白花。

晚上通宵结米糕,

丝丝记忆年风潮。

 

腊月廿三缝年衣,

缝纫机声转不停。

几丈白布染色起,

量体裁衣多高兴。

 

腊月廿四辞头灶,

清扫辞旧岁月早。

擦一擦来整一整,

屋内屋外扫一扫。

家居请出溪水旁,

清洗干净亮堂堂。

 

腊月廿五磨豆腐,

起早摸黑排队种。

叽叽磨磨汗湿衫,

过年多少要出山。

煎炒煮酥霉腐种,

豆类制品喜相逢。

三十年夜伴吃糊,

程序复杂不畏苦。

 

腊月廿六割年肉,

过年杀猪几忙碌。

农家生活多辛苦,

一年难得吃下火。

鸡鸭鱼来些牛肉,

主打盘活靠豆腐。

有了猪头年不愁,

肝肠肚肺样样有。

猪怕过年人怕突,

猪肉腌成晒腊肉。

二十六来去捉肉,

三十晚上温锅肉。

 

茶点也是主年货,

兰花饼干状元红。

花生豆子红薯干,

瓜子年糕爆米糖。

 

最喜挨到除夕夜,

家家户户围桌话。

清早杀剖鸡鸭鱼,

桩桩件件把毛剃。

扫地摸桌清场地,

载红临墨写对纸。

摊在地上等汁干,

浆糊抬梯对贴看。

阵阵爆竹声声临,

宗祠堂屋把岁辞。

一年四季方得尾,

宵夜过后红包堆。

 

大年初一鞭爆起,

打灯摸黑检爆息。

堂屋点燃香蜡放,

敬过祖上敬厨房。

家家户户煮饭香,

摆好碗筷等天亮。

烛映桃红四方早,

个个心里亮堂堂。

清晨早饭分外畅,

两清两白四菜香。

放碗检桌收拾慌,

来来往往拜年忙。

 

烧水泡茶清客忙,

家家户户忙赠糕。

花生饼干口香糖,

儿时口袋装满香。

夜晚月亮不见光,

炉火围转聊天长。

烟花爆竹阵阵亮,

慰把星辰夜空照。

 

人情世故一年了,

春节过年大家享。

昨把岁月安排好,

今又迎新一年忙。

过去人们为了迎新年,早早地就开始做准备,平时省吃俭用,甚至提前半年积攒钱,就是为了过年花。而且一进入腊月,过年的准备工作就排上了日程。

儿时,日子穷,生活苦,一年难得吃上几次肉。衣服也是烂了补,补了再穿,常常是补丁摞补丁,老大穿了老二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改善生活,吃上肉,穿上新衣服。然,过年就是一种期盼,盼着吃的好点,穿的好点,盼着来年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民以食为天,吃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就连见面打招呼也问“吃了吗?”所以民谣里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孩子比大人更盼望过年,除了吃以外,他们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腊八祭灶,年下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表达了人们在对新年的期盼里,饱含着浓浓的年味。许多家长,赶集赶会置办年货的时候,哪怕自己不吃不喝,省吃俭用,也要花几毛钱给姑娘买几朵花戴,给小子买几挂鞭炮放。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一走。

民谣本身就能说明人们对过年的重视,因为这是人们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备办年货日程表。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灶王爷是位清廉的官,一年四季守在厨房,看锅守灶。在他要离开去回报工作的时候,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多说好话,少说坏话,于是就用黏米做成糖,粘住他的嘴,不让他乱说。

送走了灶王爷,腊月二十四,各家各户都会把厨房彻底打扫一遍,之后就开始着手做各种过年的食品。一连忙几天,每一样食品做好后,都是先敬神,然后才能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啃红薯干、花生和豆子。那时候的猪都是家家养的黑毛猪,肉特别香。

到了除夕,该贴春联了。那时候的春联大都是买红纸找村里有文化的人写的,内容大多是祈求老年人福寿安康,年轻人茁壮成长,家庭平安和睦;盼望庄稼五谷丰登,瑞雪兆丰年之类的。红红的春联贴上去,浓浓的年味渗出来。

现在的春联内容大都是盼望发财日进斗金的。门楼越盖越高,对联越贴越长,字体也越来越大,可是内容去越来越单调,总给人一种攀比炫富的感觉。

大年初一,起五更,放鞭炮,祭神灵,拜祖宗。一切忙完了,人们走出家门,给村里的老人磕头拜年。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人们凑在一起,不打麻将,不斗地主,说着家长里短的话,聊着各自关心的事,展望着最朴素的愿景,玩着最简单最传统的游戏。

新的一年就是这样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开始和结束的。过去的年味浓,现在的年味起了莫名的变化。为什么生活好了,年味反而越来越淡了?现在过年到底缺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