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章草、魏碑和行楷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漏痕斋】 2019-01-28

章草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草书”。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它是草书最初的表现形式,也是隶书的“新变”,上承篆隶,下启今草,属于一种过渡性质的书体。

实际上,在中国书法史上,这一类属于“过渡”性质的书体还有很多,比如魏碑,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楷书发展的过渡书体。

因此,我们今天谈到章草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的,即学习章草的方法,也可以被用来借鉴学习其他同属于过渡性质的书体。

既然它们是一种过渡书体,那就意味着它们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成熟,而只是一种处在变化状态的书体,与后来法度严谨完备的成熟书体而言,即章草之于今草、魏碑之于楷书相比,是同时具备新旧两种因素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类过渡书体的时候,应该注意两个问题,即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就是说要往前追溯属于这一个书体前面的、“旧质”的东西,而所谓“顾后”,即往后追溯属于这一书体新变的、成熟的内容。

在学习顺序上,我倾向于主张先学习属于后来的、成熟的新质书体,然后再去学习该书体,最后往前追溯。

比如,我们学习魏碑的时候,一上来不应该马上就学习魏碑,而是往魏碑后头的书体——唐楷——寻找线索。将唐楷学习好了之后,再去学习魏碑。这样其实学魏碑的时候既有一个技术上的掌握,而且在面貌风格上也能更接近于今人的审美表现,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从而舍弃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这样做了以后,我们再去学习魏碑之前的书体,即汉末魏晋时期“隶变”之后的“楷书”,就可以做到从根源上再一次把握这一书体。

至于章草,我认为我们同样也可以这么做。往前追溯,章草的前身是隶书,因此隶书应该作为“前瞻”书体;往后回顾,章草后来演变成了“今草”,所以今草这一书体应该作为“顾后”书体。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先学今草,将今草学习好了之后,在学习章草,最后了解汉末魏晋时候的隶变“楷书”,就相对容易的多了。

就具体书法家来说,魏碑书体应该选择《张黑女墓志》《龙门十二品》《张猛龙》等著名碑帖;往前追溯的时候,汉末魏晋的小楷最好选择钟繇、王羲之的;唐楷首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章草的选择上,四大章草书法家的书法都值得学习借鉴,崔瑗、张芝、皇象、索靖四个人的章草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尤其是张芝,其书法开启了一代魏晋书法的先河,成为魏晋笔法的先导。章草往后追溯是今草,今草代表人物不必多说,首推二王,往前追溯,章草前面是隶书,隶书选择《曹全碑》和《乙瑛碑》比较好。

实际上,除了章草魏碑这两种过渡书体之外,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书体,即行楷。但是行楷书法并不是书体演变的自然结果,后世人的创作,因为行楷诞生的时候,楷书和行书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发展已经成熟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行楷书法,我认为是元代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虽然是中国书法史上四大书法家之一,但是赵体无真楷,基本上可以把他的楷书归入行楷一类。

所以。历代书法家在论述学习楷书入门书体的时候,都认为赵体楷书不适合入门初学。实际上原因就在于此,赵体楷书不是真楷。是行楷,并不适合入门。

行楷学习比较简单,先学习好了行书和楷书之后,再去学习行楷就相对比较容易了,而不应该像常人想的那样,先学楷书,然后学行楷,最后学行书。行楷具有特殊性。

总之,过渡书体的学习必须要瞻前顾后,首先要“顾后”,先对这一过渡书体的大致走向以及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然后再学习该书体,最后往前追溯。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呈现出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