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红楼,就离不开脂砚斋。虽然带批语的本子通常都称“脂本”,批语也称“脂批”,但那些批语并不都是脂砚斋的,有相当一部分别人的话,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才一股脑记在他名下。能数得出来的名字,还有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这些批语有先后,有交叉,有两无干涉,也有互相答对,细细看去,颇有意思。 比如,甲戌本有一条眉批,盛赞作者“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简直是全方位崇拜。有人紧接着写了四个小字:“斯亦太过!”意思是:“右边的,注意分寸!”是不是像极如今的微博,博主雄文一出,楼下纷纷回应,有弹有赞,一言不合打成一片。脂砚斋这样的,就是资深粉丝,铁杆粉丝,勇于发言,从不潜水。曹雪芹,自然就是那位锦心绣口、字字珠玑的博主。《红楼》一书成于众手,点评也是群体行为:早有一个或几个故事底本,曹雪芹增删批阅、雅化精化,粉丝们出谋划策、指点江山,可惜全书未完,雪芹辞世,好在各种抄本已经流传出去,经过更多人的染指和努力,终于共同铸就了不朽的《石头记》。 很多人都以为脂砚斋和作者关系密切,脂批里确实也有多处明示暗示,不过我总疑心,他还不是第一读者和评者。有一次说:“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甲戌本第二回)这说明,还有一些至少和他并行的“诸公”批语存在,“诸公”的批语,意见和他并不相同,大家各自为政,互不服气。脂砚斋曾激烈批评别人,在第一回“此石……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几句话旁,批“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我们自然不知道这个“可笑可恨”的“有人”是谁,因为脂砚斋没说。后来读到列藏本,看到独有的几条批语,才忽然联系起来。列藏本在“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弟子那几件奇处”上方录有眉批:“此时石头依然,何由能语?”石头怎么会说话?口吻像极被脂砚斋痛批的“口生于何处”。 脂砚斋那句批语所在的四百多字,列藏本是没有的。说明列藏本的祖本已经缺了这一页。也许这一页上原本真有某人“口生于何处”的批语,一起被撕掉了。细看列藏本这一回的几条批语,“ 温柔富贵之乡去安身乐业,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上方的眉批:“僧已不高,石更鄙矣。”《好了歌》 处的眉批:“骂世语,痛快,但非和尚语气耳。”以及其他几处评语,可知这位评者对《石头记》有些文字是不以为然的。铁杆粉丝脂砚斋,怎么容忍得了这个呢?何况这位评者的见识也的确不敢恭维。所以脂砚斋就发飙了。 脂砚斋评人,自然也被人评。他的批语估计经常遭人指摘,所以才会委委屈屈说出“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的话。除了上面的“斯亦太过”,还有庚辰本的眉批,脂砚说小红“奸邪婢岂是怡红应答者,故即逐之!”后面被畸笏叟纠正:“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总的感觉就是,因为铁杆粉,所以太急于赞成、附和作者,结果反倒误解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意图。脂砚斋的评语,每每如是,所以有人说,脂砚斋是曹雪芹自批,不足信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