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恶本无异,却在一念间(续)

 米乐001 2019-01-30

听到孟子的性善说,荀子同学没耐住,他针对孟子的人性本善的性善论提出人性本恶的性恶论,阵风对麦芒,指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本来是恶的,善行是人为做出来的。


荀子认为的人性是指没有经过丝毫后天修饰的先天的东西。是人先天具有的本质,也就是先天遗传性素质。他认为这是自然存在的,所以说“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世间一切人的欲望都是相同的,这种圣人与一般人一样的对饮食、寒暖、劳息和利害的种种欲望就是人所共有之本性,这种自然的本性是一种生理本能。“饥而欲食,寒而欲暖”,这些无需教导就会。


言外之意,如果没有后天的教导,无师无法,那么人们就不知道礼义辞让,始终停留在无知的原始状态。所以后天的引导教化对于塑造人非常重要。


但是,荀子也不是直接认为这种本能欲望就是恶。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他认为人的本性即生理欲望这种本能是朴素的,不存在善与恶的区别。


荀子是根据欲望诱导出的后果来评定人性本恶。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比处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人的本性从一生下来就有贪图私利之心,因循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发生互相争夺,也就不再讲求谦让了;人一生下来就有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因循着这种本性,于是就会发生残害忠厚善良的事情,这样忠信诚实就丧失了。人生来就有爱好声色的本能,喜欢好听的,喜欢好看的,因循着这种本性,就会发生淫乱的事情,礼义制度和道德规范就都丧失了。既然这样,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就一定会有争夺,会有违反等级名分、扰乱礼义制度的事出现,从而引起暴乱。


荀子认为如果顺从人性的种种欲望本能,则会导致谦让、忠信、礼义的丧失进而是社会文明生活的毁灭的可怕后果,因此它是恶的。


荀子他老人家是在人性的自然发展、顺从与放纵人的本能欲望所产生的结果与道德相冲突,从这个层面上说人“性本恶”的。


虽然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是他老人家并不悲观,他更提出“化性起伪”核心思想,他说“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及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用礼义法度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荀子提出了性伪的区别,他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所谓本性,就是天生的东西,不可以通过学习得到,不可以经过努力而做成;所谓礼义,则是圣人制定出的,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可以通过努力而做成。人身上不可能学到、不可能人为做出来的东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从事而做到的,叫做人为;这就是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



性即人生而具有的本能,天之就也,伪是人为努力、后天学习的结果,因此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那么,为什么知道是恶的,人还是会顺着恶走下去呢?这是由于人自身的混乱,没有学习,没有接受教化。所以才需要化性起伪。


化性起伪的提出使得荀子的思想不是从人性恶而走向彻底的混乱不堪,恰恰因为人性恶,从而为人性的趋善创造了一种可能。


荀子说:“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贱愿贵,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 


一般来说,人们想行善,正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那微薄的希望丰厚,丑陋的希望美丽,狭小的希望宽广,贫穷的希望富裕,卑贱的希望高贵,如果本身没有它,就一定要向外去追求;所以富裕了就不羡慕金钱,显贵了就不羡慕权势,如果本身有了它,就一定不会向外去追求了。由此看来,人们想行善,实是因为其本性邪恶的缘故。其实全半段没问题,后半段我觉得问题大大的有,谁会嫌钱多?谁又会不想更大的权力呢?


但我们辩证的来看待荀子,荀子指出正因为人内心先天的善的缺乏所以才求善。尽管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善的思想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生下来是不可能符合道德伦理规范的。但是因为道德教育的约束和对人性的疏导,能够使之趋向于善。因此,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而且必须对其加以道德训化的。这是很有积极作用的。


前面已经说过:“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如果顺从人的本性和欲望,必然会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导致暴乱。告诉我们人性向善是必须的,否则纵容它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紊乱,所以必须要有礼义的教化。



那么,该如何教化?怎么化性起伪呢?荀子认为礼义的教化,他说:“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然则性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人的本性,本来没有礼义这东东,因此就要通过学习来掌握它。人的本性不懂得礼义,所以要经过思考来了解它。这样,如果只有本性,人就不会有礼义,也不会懂得礼义。没有礼义就会社会秩序紊乱,不懂得礼义就要违背事理。


荀子认为人本来并不知礼义只知利欲,故人性并不正直,所以才有礼义教化的必要,即礼义是为了矫正人所具有的恶的本性而设立的规则准绳。


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是怎么来的呢?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会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分寸,就会有争执,争执多了社会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先王啦圣人啦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义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适当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


荀子认为人性只有经过礼义的节制与规范才能向善。而这一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义只能是由圣人制定的。在此,礼可以更好的被看成是先王、圣人的智慧的远见。他认为古之先贤在人生而有欲,有欲必有所求这一前提下,制定礼义满足人合乎法度的欲望之求,避免人们因为欲望而坠入歧途。


对于礼义,荀子虽然认为是圣人制定的,但是他打死也不承认圣人所制定的礼义具有内在性,因为如果承认礼义的内在性就同意了一种内在的善性,这是与性本恶的论断是相悖的,因此只承认礼义的外在规范性。所以他说:“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凡是礼义,是产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产生于人的本性。



荀子同学很任性。他解释说:“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圣人不断积累思虑,熟悉做各种人为的事,从而产生了礼义,建立了法度,因此,礼义和法度都是圣人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于圣人的本性。


礼义的约束虽然是向善的,但是荀子始终不认为圣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他认为圣人的本性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也是恶的。但是本性恶的圣人如何制定出善的法度和礼义呢?他认为是圣人不懈努力使本性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和礼义的规范下我们这些常人自己才可能化性起伪。好辩才!


有人问荀子:“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就是问:路人甲也可以成为禹那样的圣人。这话怎讲?荀子说:“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大禹能够成为大禹那样的人,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这样,仁义法制就具有可以懂得、也可以做到的性质,这些也是路人甲可以知道的而且具备的素质,也有可以做到仁义法制的条件;所以,路人甲可以成为禹那样的人也就很明显了。


路人甲要成为圣人关键是他能不能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是一个不断修炼积累的过程,荀子称这一过程为师学。认为人只要专心一志,思索熟察,时间一长,积善不惜,就能达到符合礼义的规范性。


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一段很经典,诸位都很熟悉。

荀子说呀:堆积土石可以成高山,风雨就从山谷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出现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走完千里路;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目的地,它的成绩来源于它在不停地走。如果雕刻者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的。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地下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结果啊。


一言以蔽之,荀子认为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人都能改变其自身的本能流溢的恶性而成为符合道德标准的圣人。


不管人性是善是恶,后天的修炼才是改变自己的关键。柏拉图说他能够移动山脉,人人不信,他说山不过来我就走过去。同样,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只有你先适应环境,然后你才有机会慢慢的潜移默化地改造它。


如果改变自己还不能融入环境、融入社会,那就修炼自己的心。心在一切在,心空一切空,一切由心生,一切由心灭!


日子富裕的人,固然可以享受大鱼大肉的美味;然而,咸菜粗粮,却也有着独特的清香,关键是心的体验。安享闲逸,可以品味清风明月;而门诊瞧病,在劳累的同时,也可分享到患者因为病痛减轻、笑容满面所带来的快乐。所有的一切,关键是心的转换!


离开一切分别对立的妄想,不思善,不想恶,心念不动不摇,一念不生便了了分明。



才叔细读《中医内科学》


第41讲 厥证(三) 来自经方才叔 17:20



高源明作品


惯于长夜过春时 

鲁迅 .七律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