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米乐001 2019-01-30

目前正处于盛夏高温天气,可是,各位如果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在路上,在高温日头暴晒下的路面上,美女们穿着多层长袖长衣,裹的严严实实,似乎她们冷极了,基本无视四十度的高温。回想冬天地冻天寒,美女们却又是短裤背心,一副耐寒做派。

大热

为了美观,为了风度直接忽略天气变化的温度。女性,这两字总令人摸不透,足够让你思考一辈子。


我可不是女性,我即怕热也怕冷。不过在大暑天,谈热总让人不舒服的。所以我便要谈寒,到底还是有些望梅止渴。


夏天高温,躲进阴寒之地或者空调屋里,总是爽的。如果经常出入于热与寒的环境变换之中,由于肌肤腠理一会儿开一会儿阖。寒气就容易滞留体内,时间一久,渐渐就会出现多种顽疾。


那么,寒与寒邪不尽相同。寒是大自然正常的气候变化,正常的寒气并不让人生病,假如寒气变化异常,伤到人体的正气,就会使人生病,这种歪气之寒便是寒邪。


天然的寒,古书记载颇多,比如内经就写了很多。“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叮嘱人们,冬季气温低下,要使阳气闭藏,无泄于外。寒是冬季主气。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素问》中提出“六气分治”,“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每年的严冬,“阳气乃避,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雾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寒气虽说是冬季的主气,但即使在盛夏时节,也经常遇到寒袭,比如台风天、空调的过度使用、过食冰冷饮品等,此即古人所谓“非其时有其气”,足够令人生病的。



内经对寒证的论述已经是很全面了,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


病因上的论述,内经说:“北方生寒”,“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寒水受邪,肾病生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病机上的论述有:“寒胜则浮”,“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气胜者为痛痹”。


临床表现的论述有:“数栗而寒,寒则厥”,“故洒洒振寒也”,“泝泝然寒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治疗有:“寒者热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


内经对寒邪的认识,从病邪性质看是阴邪;从季节角度看是冬季主气;从地域观点看,寒属北方地域性气候;从病因病机看,寒气太过会遏制、损伤阳气,阻碍气血运行,并进一步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从症状方面看,寒邪可导致恶寒、疼痛、便溏等特点;治则方面提出“寒者热之”总则和“甘热”的具体治疗方法。


总之,寒邪形成之后,凝滞收引,抑遏心阳,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伤及人体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受损,温煦功能下降,四肢失于温养,常可见手足不温、厥冷,近衣被不缓解。再一个是影响气血运行,寒性凝滞收引,血寒则凝滞,脉寒则挛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常可见胸剧痛、背剧痛、紧脉、迟脉、口唇、爪甲青紫。



那么,我们生活中要如何避免寒邪的种种伤害呢?如前所说,四季着装要风度不要温度,过分追求衣着的美观性而完全忽视其保暖性,临床上就容易患肩背痛、腰腿痛、关节痛的痹证。饮食上,不仅夏季任性的贪凉饮冷,就是冬季也大量摄入冷饮及非时令水果,容易造成脾阳受伤,最终累及肾阳,表现为胃痛、腹痛、痛经,腰酸等疾病。空调的过度使用,特别是在睡眠中,人体毛孔开张,抵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感寒后易患感冒、偏头痛、面瘫等疾病,凡此种种,分分钟在伤害我们贵的阳气。《伤寒来苏集》柯琴说:“寒之伤人有三:早晚雾露,四时风雨,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气也;幽居旷室,砖地石阶,大江深泽,邃谷高山,地之寒气也,好饮寒泉,喜食生冷,酷嗜瓜果,误服冷药,人之寒气也”。柯琴精辟地概括了气候、居处、饮食之寒对人体的伤害。我们如能明白阳气是人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伤了阳气可能百病丛生,而精心固护摄养阳气,可以远离病痛。 


Part.1


金匮方证|第五十一讲 乌头赤石脂丸证


【原文】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乌头一分(炮),附子半两(炮),干姜一两,赤石脂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这条方证从字面上很容易懂,大家都看得明白。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说的是疼痛非常剧烈。以方测证,我们固然知道本证是由于阴寒邪气客于心脉,闭塞脉络,心失所养所致,内经讲“心痹者,脉不通”。本证除了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外,还应当会有四肢厥逆、出冷汗、气促、面白、唇紫、脉沉紧或微细。


阴寒固结不散,脉络闭阻不通,心阳不得宣散,势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所以用大辛大热的蜀椒乌头附子干姜来恢复心阳,峻逐寒邪来达到宣痹通脉止疼的功效。


内经有语“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很显然张仲景同志是饱读内经的,受到启发,张医圣取用大辛大热的四药,使“温气入则心气外发,故痛止”,因为阴寒结聚的厉害,不用乌头蜀椒附子干姜四药协力则难以荡涤痼邪;但是担心这些大辛大热药物的不良反应,伤及心阳,您看,阴寒这么严重,心阳哪有不受伤的,对不对。所以加用赤石脂补髓益气、补养心血,固涩阳气,既能防止阳脱,又可以牵制诸药辛散太过。五药配伍,扬长避短,恰到好处。


再看服药方法,内经有话:“补上治上治以缓”,“适至其所”,缓治可以使阳气逐渐恢复,使药力停留于病处,尽其逐邪散结之能事而不伤正气。所以张仲景选择用丸剂,而且交代“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其中妙处,需要我们临证细细体会。


Part.2

才叔细读《中医内科学》

第38讲 真心痛 来自经方才叔 08:14


Part.3


高源明作品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诸葛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