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心解》处世之道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1-30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尚朴解道

本章是带有总结性的一篇,内容非常丰富,教导我们应当做一个有德的人,做一个秉承天道规律处世的人,这样才会成全万事万物,也包括成全自己。

有德的人不自以为自己有德,反而认为自己是无德的,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别人是有德的,因为“有无相生”原理,认为自己低,前提是认定了别人高,既然别人德行比自己高,他在与别人互动时,就会自觉提高自己的德行与他人相匹配,他这样做反而呈现出是个真正有德的人。而无德的人总是以为自己有德,所以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他人是无德的,在与别人的互动中,就会自觉降低自己的德行与他人相匹配,认为与你们这些没有德行的人还用讲什么客气嘛,他这样做反而呈现出自己是个没有德行的人。这句话既是我们做人的自我要求,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依据,古人讲“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是如此正确的,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其实心中一定是一肚子男盗女娼,这是逻辑推论的必然结论,不需要怀疑。

有德的人不去妄为,任其自然无为,而无意去把持事务。无德的人是有为而治,去有意作为,去强行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目的就是想去把持事务。上仁的人用自己的主见去作为,但无意于去把持事务,目的是好的,但方法有问题。上义的人用自己的主见去作为,也是想去把持事务,上礼的人用自己的主见去作为,而且是用自己的私欲去作为,如果没有人响应他的作为,就伸出胳膊强行按压他人顺从,已经就是强词夺理了。所以社会失去道后,最多只能讲德行,失去德行后最多只能讲仁爱,失去仁爱后最多只能讲义气,失去义气后最多只能讲礼制。这个“礼”不是讲礼貌的意思,而是讲规矩的意思。到了讲礼制的程度是社会忠信丧失的表现,是社会混乱的开始,连礼制、礼法都没有人信了,社会就开始进入混乱的状态。前面讲到的这几种现象,是因为道被虚化了,没有得到真正执行,这是愚蠢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做人要厚于道,不会让道虚化掉。做事会真实于道,不会让道虚化掉。所以要除去假道的作为,而应该认真按天道行事。

老子详细分析了人类各种有道、真道、假道、无道的现象,提出道、德、仁、义、礼、乱的概念。“道”是宇宙的德;“德”是人类的道;人若从道即是有德;“仁”是有原则的爱:即使我私心中很爱你,但也不允许你没有原则地乱来;“义”是无原则的情:我按自己的喜好爱你,没有什么可以超越我对你的在乎;“礼”是立礼者按照保障自身利益诉求而建立的规矩、制度、等级等礼制,是制造乱的开始;“乱”是社会失去了平衡,正处于毁灭或要重生的状态。孔子的儒家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拿到老子的境界来说,就已经处于“无道”的边缘,或已经是“无道”了。用老子的哲学推论,“仁”的境界其实已经处于失了一半的“道”,“上仁为之而无以为”,在做事目的上有道,但在做事的方式上已经无道了。更别说后面的“义、礼、智、信”了,中国尊孔有几千年了,但基本也乱了几千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哲学课题。

当下世界各国,大部分还是刚从“乱”升入“礼”的阶段,弄不好就很容易再回到“乱”的阶段,但也有部分国家已经进入“德”的阶段,像欧洲的一些高福利小国家,如挪威、瑞典、瑞士等。人类全面进入有“道”的社会,还是未来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