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舌尖上的粤桂边(十)

 百川纵横 2019-01-31

本文参加了【背起行囊去旅行】有奖征文活动

汤水牛杂

 

“汤水牛杂就是命,见了汤水牛杂不要命!”这是粤桂边吃货们的口头禅,可见这货在他们心目中是何等的地位。

所谓汤水牛杂,实际上是牛杂和汤水,这是粤桂边牛杂摊档独有的特色,香、辣、咸、酸、甜,五味俱全。遮阳伞下的小方凳上一坐,一盆汤水牛杂即时送到你面前,热辣辣,香喷喷,饮汤食肉,汗流浃背,这是何等的潇洒和爽快。

牛杂,俗称“上下水”,包括牛肚、牛心、牛肝、牛百叶、牛肠等。粤桂边的汤水牛杂档,通常是把整副牛杂全部整理干净之后,统一放在一个大锅里,再加上萝卜、辣椒等调料用文火慢慢焖炖。

在上一个世纪,特别是解放前,牛是用来耕田的,所以称之为耕牛,是农家的命根子。宰牛,粤桂边的口语叫做“㓥牛”,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除非老死、或者伤残到无法劳动,也就是说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对没有人下得了手。而且,农村乡下祖祖辈辈一致认定:“放牛命(即给牛放血)的人,是会短命、折寿的”。这等于是告诫后世子孙:“㓥牛”是一个十恶不赦的行当!

因为这样,解放前、包括改革开放之前,宰杀耕牛在粤桂边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即便是耕牛老死或者伤残不得不处理的时候,也要把牛肉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争取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在旧社会,耕牛倒毙是一家人最大的灾难,几天几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卖不了的牛杂碎、牛骨冼净之后,统统放在一个大锅中,加上辣椒、姜片、胡椒、桔子皮等调料焖炖,以防时间长了变味。这些连肉带汤的牛杂碎,在街上出售时称为“牛噢”,每碗五分到一角钱不等,其实味道不错。家人一般不食,也食不下,因为这是自家命根子的肉。但是,卖不了的,只好自己消化。食用的时候,家长用辣椒、米醋等剌激物专门调一种酸辣酱,让家人们记住这一份悲痛。想到从今以后,没有了耕牛,需要一家用人力代牛犁田,悲从中来,加上酸辣酱的作用,鼻水、泪水夺框而出,是很辛酸的。

所以,粤桂边的汤水牛杂,是一道老祖宗们不经意地流传下来的传统美食。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传统的耕牛概念已经基本消失。随着大量的菜牛进入市场,牛杂作为一种“边角料”,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发展成为一种连汤带肉的经典美食,形形式式的汤水牛杂店和小摊档充斥于粤桂边的大街小巷,各种各样的软糯带劲和入口即化的汤水牛杂,在铁锅里翻滚、浸泡,让吃货们闻香而动,想割那块就割那块,清香、鲜甜、剌激,酸得呛鼻,辣得剌眼,口水、鼻水和着泪水奔涌而出却无法停筷……

但是,这是一种开心的泪水,欢喜的泪水,潇洒、自由,充满期待,又无限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