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间,足见真意。

 阿布的书柜 2019-02-02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古人对于园林之中山水的理解

首先提醒下o,本文标题是智者乐(le三声)水,仁者乐山。

对于山水的需要,可以从之前讲到的 借景和布局来解释

借景,当然是从大自然借,所以就有了镌山裁水之说法。

布局主要是因为需要有山水间架做全园的起承转合之处,从而使得人工痕迹弱化,更加自然。

我国西周出现的“灵囿”的基本地形和骨架是灵台与灵沼。灵台有与山岳相似的祭祀、观眺风景功能;灵沼即水体,都是挖低填高的人工营造,且具有山水的高下之势。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对于此相信很多人都只是知道但是不明白为何。

孔子回答弟子所问“仁者何乐于山也”时说:山“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xiang)。”还说:“山水神祇立,宝藏殖,器用资,曲直合。大者可以为宫室台榭,小者可以为舟與(yu)桴(fu)楫。大者无不中,小者无不入。持斧则岓(qi四声),折镰则艾。生人立,禽兽伏;死人入,多其功而不言,是以君子取譬也。且积土为山,无损也。成其高,无害也。成其大,无亏也。小其上,泰其大,久长安。后世无有去就,俨然独处,惟山之意”

对于孔子的解释,大家应该可以看的懂吧?如有不懂可以留言,小汉下次也会根据情况做注释。

其实对于山的赞扬,董仲舒曾经也提到过。

董仲舒他在《春秋繁露・山川颂》中说:“山则巃(long第二声)嵸(zong第三声)藟(lei三声)崔,久不崩阤(tuo第二声),似乎仁人志士。”

对于水流,孔子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答日:“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有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pi第四声)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gu第三声)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至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孔子在川上还感叹地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赞扬流水日夜传流不息的坚强性格。董仲舒在《山川颂》中进一步说:“水则源泉,混混沄沄(yun第二声)。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遗小间,既似察者。循溪谷不迷,或奏万里必至,既似知者。鄣防山而能清净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洁清而出,既似善化者。物皆困于火而水独胜之,既似武者。咸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

而中国最早的也是最经典的一池三山的结构又是为何呢?

以往仙山,即蓬菜、方丈、瀛洲、壶梁、员峤诸仙山(参见《史记》、《汉书》)。关于这些传说中的东海仙岛可以从《列子·汤问》略见其端倪:“渤海之中有岛,一日岱與,二日员峤,三日方壶,四日瀛洲,五日蓬菜……其上合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从生,华实皆有滋味……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由于传说后发生有大陆漂移,其中有两岛漂走,故一般称:蓬菜、方壶(方丈)、瀛洲为三座神山,并成为中国皇家园林传承发展“一池三山”的基本山水框架。

综上,大家应该也知道原因了,其实园林之所以有山有水,一是为了美观自然,二则是因为古代文人的君子比德的思想。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也是山水诗,其《桃花源记》中先抑后扬、世外桃源等手法与意境屡次应用在各地的造园实践中。

现在大家所熟知的江南园林,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属于文人园林,即文人所建造 ,所以山水往往代表他们的思想。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

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