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源来花开401 2019-02-03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台风山竹期间,我看到的关于广州最有趣的一张图,是一篮满满的青辣椒,正孤独地待在被抢购一空的超市货架上,被“莫得感情”的广东人抛弃在凛冽的台风期,配文是“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一场台风,帮助全国人民“认清了”广东人在危难前的坚持与需求。不吃辣,成了全国人民对广东省不约而同的印象标签。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这印象对也不对。

岭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吃辣并不出自单纯的喜好。夏日昼长,湿与热携手并进,导致广东人大多体质湿热,稍一吃辣就容易虚火旺盛,因此,在外省满大街都是碳酸饮料的时候,广东省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凉茶,而不吃辣也并不意味着广东皆不喜辣,也无辣。

在中国的省份中,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常年迥异,不仅是气温上一冷一热的极限,还经常会有人惯性地出现“东北三省都是一个黑龙江省,广东省则是三个省”的颠倒错觉。在广东省,方言是各过各的,城市性格是各有各的,而地方饮食,也是各做各的。

岭南地貌临海、背靠大庚岭,平原起伏不平,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时,这一山重水复真无路之地,为彼此搭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来往颇为不便,进驻时期不同,自然就形成各地各具特色的饮食风格,如原汁原味的湛江菜、咸、辣、香、酸的南雄菜等。后自汉代以来,广东因移民的迁入而一步步形成三大民系:“广府源头出珠玑”的广府人、“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滨”的客家人和从福建迁入的潮汕人,从而形成粤菜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广府菜、客家菜与潮汕菜。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纵观整片中国大地,岭南的饮食差异之大也是极为少见的,最终荟萃成声名鹊起的粤菜,可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其中,“世界美味在中国,中国味道在广府”,最贴近“粤”字的,便是广府菜。清爽脆滑嫩,煎焖炖炸煮中,广东省广府菜也是离辣最远的那部分。

01

广州古称为番禺,从立城开始的两千余年间,城市中心始终不曾变迁,为文化的集中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广府菜最初便是广州菜,其历史,几乎与岭南的历史一样长。

秦军分五道平定岭南,汉武帝征战平定南越,在平战中被留下的流民与朝廷从中原派来的民众,沿西江而行,一部分去了苍梧(今梧州),一部分则到了番禺。这是岭南移民的开端,也是岭南土著食物与中原烹饪的第一次融合。正因此,中原的饮食与广州菜是相通的,大凡有中原人到此,多是吃得惯的。

古人从中原、西南等地入粤,多循水道而进番禺。番禺三面有山,河网纵横,催生飞禽走兽;雨量纵横,氤氲潮湿,滋养林草佳果;一面临海,得生水产,可以说在古时的全国城市中,是食材来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广东人什么都吃”,用料奇杂的源头。除了鸟鱼外,更出现让外地人瞠目结舌的吃虫、吃蛇的传统。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现在,广州的大小店里,仍旧保留着“水蛇羹”这一美味。一碗水蛇羹,一碟蚝油生菜,其汤色眠白,其肉晶莹如玉,时常与鸡丝、秋菊为伴。菊香清冽,蛇肉香滑,为不可多得。“秋风起矣,三蛇肥矣,嗜蛇者,食指动矣”,这道菜多在秋冬之际,蛇在冬眠前将自己喂肥后,其味上佳,与中原常在鱼贴秋膘后食用,是一个道理。

吃蛇,原本是越人的习俗,一来是肉类的补充源,二来“慢带蛇长五、六尺,粤人取以供膳,云能辟瘴去疯”,便是指在瘴气云集的岭南,蛇肉能祛瘴毒。蛇肉是很普遍的食材,处理蛇也是必备的技能,古时候的越人将“若修治水蛇黄鳝,即一条必胜一条矣”当做对女子的夸赞。这类风俗是因地势而生,及至中原人进驻也未曾改变,反而结合了中原带来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风气,将其发扬光大。

“或者他是广东人,想吃蛇肉;是否四川人,还要辣椒”,正如辣椒是四川的标志,食蛇是民国时,广东的标志。

根据范围来说,广州菜其实包括珠江三角洲、韶关、肇庆和湛江等区域的菜,这些地方皆是早期的移民定居之所。

食蛇是时令菜,这“时令”便是广东在用料上的特点所在。

食材丰富与否影响了对其的挑选程度,正如春韭夏苋、秋冬食蛇一般,广州菜里多是吃清明的海虾、秋天的鲤鱼与隆冬的鲈鱼等。蔬菜也要选部位选时节,要选最甜的菜心,最鲜嫩的枝丫,在广东多数酒家里,菜单下方都会有那么一两道固定时节提供的菜色。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要保留食材之鲜、之嫩,就得要求原味不能让调味品遮盖了去。广州菜里的“清、鲜、嫩、滑、爽、香”便也在于此,如最出名的白切鸡,就是用开水浸熟之后,再佐以姜丝与盐来调味。其肉洁白,其皮滑嫩,是广州最出名的鸡的做法。也不能让火候破坏了食物的鲜美,便出现了“猛火、中火、慢火和微火”来针对不同的食材进行烹调。唐朝时,便有时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在《岭表录异》记下了岭南烹饪技艺的高明,指“民间能运用煮、炙、炸、缹(蒸)、炒、脍、烧、煎、拌等多种烹调方法,并因物料质地不同而辨物施用”。

在中原儒家思想里,孔子有“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的“八不食”思想,大概就是从早期流入了岭南,而到了今日,儒家思想在这个起初的边缘之地不仅熏陶出礼仪,还在饮食文明中被完美地继承、弘扬。

02

从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王朝秦朝为始,到清朝末年,国家历史基本上就是接二连三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王朝更迭。兴衰有数,王朝也有数,但只有宋朝与明朝得到了“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的评价。这个评价据说是出自日本的说法,抛去其偏颇夸张,宋、明后紧随的蒙古占领中原、女真进军关内,的确都采取过严酷的手段来打压汉人。

每一次在汉人身上斩下一刀,就会逼迫汉人往南前行一步。我们无法来评判王朝历史的对与错,但文明却偏偏是一场反复在悲伤中寻找方向的审视。

广州饮食也在这种络续的审视中不断找到下一个方向。从宋朝难逃开始,汉人将广州当作躲避外族控制之地,还有外国人登岸后在广州当地通婚的记载。作为开放口岸后,广府菜从吸纳中原开始大幅度吸纳海外,并形成“有传统,无正宗”的特色思维,有了“食在广州”的说法。

在对外对内的磨合中,第一批广府酒家诞生后,就在不断地研究新的做法与新的服务,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广府菜原以“鲜”为主,并不用酱汁等,而粤式厨师从西方的“扒类”里开始研究粤式的酱汁。从前老师傅口中的“猪不落姜、羊不落酱”说法,是说不能让生姜与酱油来破坏肉的鲜味,后也被酱烧的做法所打破,形成“由来好食广州称,菜式家家别样矜”之景。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但其中最源远流长的新兴形式,应当算是早茶的出现。

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城市,当进入一家早茶餐厅时,服务员第一句就会问“喝哪种茶”。茶具是已摆在桌子上的,点一包茶叶或者自带的都可。来此的广东本地人则多饮用自家的茶叶,在一天之晨里享受茶水的回甘与早点。

岭南之地素有饮茶的惯例,但不同于潮汕地区多饮单丛,这里多饮用铁观音与普洱,普洱茶有两处最大的交易中心,其一便是广州。广州的早期饮茶习俗是发生于自家、自家与别家之间,倘若来了客人,便以茶相待。随着口岸的发展,饮茶带上了明显的商业色彩,在广州买办长达数百年的昌隆期内,饮茶是谈生意的礼节,是盛行的待客之道。

及至清朝咸丰年间,广州出现了门口木牌上有“茶话”二字,名为“一厘馆”的小茶铺,是“粤人有于杂物肆中兼售茶者,不设座,过客立而饮之。最多为王老吉凉茶,次之日正气茅根水”。几把木桌,几杯茶,几盘点心,是现代广式酒家的雏形。而后,广州买办用红茶与糕点代替西式牛奶面包的方式流传开来,结合茶楼,就出现了“茶居”,“饮茶”也就随之变为了“叹早茶”。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点心也丰富起来,供应各式咸甜干湿点心,“叹早茶”蔚然成风,旧时的茶居里以圆桌为盛,人多了就衍生出“搭台”之说,是指客人拼桌而坐,便可“开茶”,日渐从一杯茶、一餐饭变成了一种娱乐。毛泽东在广东时,便以“饮茶粤海未能忘”来赞叹。

当下,外地人每每提及广东人,其印象深刻之处总在于生活的“慢”。一顿早茶8、9点起,消磨一个上午,一顿下午茶2、3点起就到了西风残照,一日晃晃悠悠,颇有“随意春芳歇”之闲适。然则,起初并非如此。

叹早茶,一在叹,二在早。《水乡茶居》中,叹茶是水乡人饮茶的说法,叹字是享受之意。早则是岭南春早日长,便得早起,原先“赶早墟”,后加“叹早茶”,甚至有人四点多钟就起,披着一身露水之辉到茶楼,要上一壶茶,两件点心,便是如今佛山还存留的“一盅两件”传统。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广东人在早茶里谈天说地,相互往来,也在早茶里一家和乐,共享天伦,既可当早餐,又可当休闲,便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莫怪旅游方面将广州美食摆上重心地位,连广府人自己,不也拿饮食当那一时三刻的短短假日么?

03

当然在现在,广州已不仅仅只提供早茶了。

近代以来,广府菜博采众长,尤其以面点受西方文化较深,蟹黄烧麦、笋尖鲜虾饺、蜜汁叉烧包等,尤其是民国期间,广州小贩沿街叫卖云吞面、糯米鸡和黄金糕等,甜品店里甜中带辣的姜汁撞奶、香甜弹牙的糖西米、奶香四溢的凤凰炖蛋和软糯粘牙的汤丸令人应接不暇,糕饼店、汤粥店和西餐店从这条街的街头开到另一条街的街尾。

地理丨广州饮食文化:不吃辣椒是广东人最后的倔强

在西关之地,富人的要求则更高,也聚集了一批新式教育下的文人雅士,时常与外商有宴席,美国人罗伯特记下了这样一段精细至极的流水席:

“第一道是一碟堆成金字塔模样的水果,点缀着一朵小花。不同的水果颜色相映成趣,大约吃六小碗不同的汤之后,仆人们不断更换汤碟,吃完六道菜后,我们抽着喜欢的雪茄烟离开了座位,大约过了15分钟,又被邀请重新入座,第一道菜是与火腿、葱、胡萝卜等佐料一起熬成的鸭肉,刚好尝过它,第二道端上的是切成细片的鲨鱼鳍,五个碗装着汤剂,第三道菜是八角杯装着的烤成咖啡色的小鸟,另外七八个盘子盛着各式各样的菜肴,我们只能偷偷张望,品味着每道佳肴”。

对于当时的罗伯特而言,这一幕多像《红楼梦》里刘姥姥知晓茄鲞做法时的惊诧。

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不无骄傲的评价广州饮食:“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时代飞速发展,当年广州的形态状况,及后来的一派明媚姿容都通过饮食流传了下来。现代人的脚步加快了,广州也出现了午市、晚市及夜宵。

晨光初明之际,斑驳陆离之际,细细品尝一道广州菜,就像眼前这个正在摇曳的广州。

-还可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