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奥秘,在于运笔。运笔的好坏,就直接决定了笔画的质量好坏。而一个字的笔画正如人们衣服上的布料,布料好,衣服自然也差不了。 运笔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笔法。笔法也是我们用来总括所有用笔之术的专有称呼。 因此,笔法,亦可称之为用笔的方法。这种方法、方式,是针对运笔的动作而言的,也就是说,我们挥运毛笔的动作是存在一定的方法可供遵循。 而中国书法的运笔可以分为四种,即推、拖、提、按。 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没有“转”、“折”这两种笔法动作呢?实际上,我们考察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作品,大多数是不讲求“转折”之法的,大部分都是两个笔画的叠加,比如“横折”这一个笔画,不是横写完了之后,转折再写竖画。而是写完横的笔画之后,另起一笔,开始写竖画。所以,转折之法在早期的书法作品里面更像是“拼接”出来的。 楷书中的“转折”之外,行草书中的“转折”虽然不是拼接,但主要是以腕力带动的,这也是很多行草书书写必须要悬腕悬肘的原因。 除了“转”、“折”之外,“提”、“按”也是属于腕部动作主导的运笔方式。因此,我们今天着重分析“推”“拖”这两种行笔方式。 实际上,如果我们按照惯常思维来理解这两个动作,就会发现,这两个动作性质有明显的不同。 当我们讲到“推”的时候,会有一种“推动”、“推进”这层意思在。因此,从对这一动作的理解上来说,“推动”、“推进”某个事物向前发展的主体,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是有自己的主动性的。 而当我们讲到“拖”的时候,会有一种“拖着”、“拖拽”这层意思在。所以从对“拖”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来说,“拖着”、“拖拽”某个事物的主体,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是没有主动性的。 所以,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运笔动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这两种运笔动作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存在差异,就导致了它们在书写笔画的过程中用力的对象、大小程度是不同的。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来对于这个问题存在的一个认知误区。即运笔的用力与否是由运笔的主动和被动决定的,实际上不是这样。 主动运笔的“推”笔行笔和被动运笔的“拖”笔行笔都是用力的,并且它们用力的程度是一样的。但是用同样的力气,实际上书写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 主动运笔的笔力作用于毛笔的毫末,即笔尖的部分,而拖笔的作用点在笔杆和和笔尖侧面。 笔尖部分书写出来的效果是中锋。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有讲到“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锥画沙,我们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用锥子在沙子上画写,其书写效果就是笔画左右线条均等的笔画。这其实也是中锋行笔的精髓所在。 因此,用笔尖部分写出来的笔画必定是遵循中锋之道的。所谓“常令笔尖画中行”即是这个道理。拖笔书写的作用点在于笔杆和笔毫的侧面,其实这在书法上被称为侧锋笔法。 最终我们可以从“推”笔和“拖”笔两种运笔动作上看出,中国书法所看重的,正是推笔笔法。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所说的“千古不易”之法,正是中锋大法。中锋最为简单的作用,就是立起书法的骨架,让书法立起来。拖笔行笔所造成的笔法形态是侧锋,用以辅助中锋行笔。总体上来说,以中锋为主,也就是推笔行笔更多,但是侧锋也不可少,只是不做主体性笔法罢了。 从书写最终呈现的风格效果来说,拖笔在书写风格上更加散漫,笔画比例较弱;推笔笔力更加强劲,因此更有骨力。 |
|
来自: ***壁虎漫步*** > 《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