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趣事——吃年饭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2-05

童年趣事——吃年饭

文 | 孙斌华


当大红的灯笼挂起来,当火红的福字立起来,当红红的对联贴起来,“年”真真切切地来了。超市里摩肩接踵,大街上熙来攘往,菜市场更是人头攒动……大家都在准备着过一个吉祥如意的幸福年。这不,还不到大年三十的夜晚,年饭我已吃过两巡了。

看着满桌诱人的山珍海味,看着大家脸上灿烂的笑容,听着彼此真诚祝福的话语,感受着热热闹闹的新年气氛,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多年前,想起了那个“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的年代,一家人准备过年、在一起吃年饭的情形不知不觉浮现在眼前。

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吃年饭并不是重点,他们最开心的是年饭前做准备工作的时候可以借机跳起侉子玩,而且玩得名正言顺!打豆腐排队就是其中第一件乐事。

豆子是生产队按工分分的,劳动力多的家庭分得多,自然有条件去打,一般二十斤豆腐打一桌,条件差点也想吃豆腐的也可以和邻居拼着打,两家一拼四五家一拼都可以,自己先拼好,然后派做不了什么正事的孩子到邻村去排队,少则一天一夜,多则两三天几夜,因为邻近几个村才有一个豆腐坊,过年谁都想吃口豆腐。

大人挑着豆子安顿好回去忙年,小孩就留下排队了。一开始,大家站着聊天,排上一两个小时没动静,小孩子就没耐性了,两三个、四五个约着就开始打撇撇、擂拱子、跳绳子、踢毽子、跳房子……玩得天黑了,大人吃了饭再来换孩子回家,第二天第三天都是如此,直到豆腐打完。

至于豆腐坊长什么样、豆子是怎样变成豆腐的,他们并不在意。只是大人挑着打好的豆腐回家,在路上碰到熟人打问“豆腐打好了”时,他们的脸上也会露出骄傲的表情,因为这里边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童年趣事——吃年饭

图:掌柜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祭灶神,炒蚕豆,炒黄豆,炒豌豆,炒花生,炸翻饺,炸小鱼,炸豆腐泡,趁机把“听话鱼”走个油。这些事都是大人做,但小孩子可以在旁边跑堂听叫,一会帮忙拿个筲箕,一会帮忙添把火,一会帮忙尝一口是不是熟了,一会帮忙送一点给邻家的老人尝尝鲜……

大人忙得不亦乐乎,小孩跑得不亦乐乎。跑着跑着,不见踪影了——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去了。你抓出一把豆子,他拿出一把花生,他掏出一把米泡,他搜出一小把排列整齐的麻糖……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尝着、品着、比较着,一边说一边笑,不知不觉忘记了时间,大人喊孩子回家的声音传来了。

吃年饭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十二点后的事。白天,在长长的竹竿上绑上扫帚,把房顶上、墙壁上、屋檐下等各处的扬尘打扫干净,这是孩子们的事。在打扫之前,大孩子往往会借用职务之便,用绑好的扫帚在小孩子的头上、身上乱扫或乱戳一下,撩小孩子玩,小孩子肯定不依,然后小孩子追着大孩子到处跑,疯得差不多了,打扬尘才正式开始。

竹竿短了,换根长的,还嫌短,搬个凳子搭着,仍然够不着,站到桌子上,依然不够,桌子上搭把凳子,总之一定要让扫帚够得着。大孩子仰着头仔仔细细地扫,小孩子仰着头认认真真地看,看哪里没有打扫干净,看哪里还有蜘蛛网。有时稍不留神踩翘了,没关系,小孩子反应快,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继续打扫。整个屋子的扬尘打扫完,还真是有点累了。

天黑前还有一件事必须做,那就是贴对联。对联不是去镇上买的,没那个闲钱,也没那个闲功夫,而是去本湾有文化擅长写对联的本家求的。每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老先生就在堂屋拉开八仙桌,摆上文房四宝,还有一本有年头的《对联集锦》,湾子里的人有求必应,想要什么对联,选好后提笔挥毫,一挥而就。


童年趣事——吃年饭

图:网络



大年三十那天去求对联的人最多,因为都是这天贴。排队也就是自然的,而排队的任务也自然由孩子来完成。孩子们在一起琢磨哪个字好看,哪个字怎么读,这个字什么意思那个字什么意思,上联什么意思下联什么意思整幅对联什么意思……小孩在一旁讨论,老先生在一旁指点,等自家对联写好,孩子们已收获颇多。

贴对联也是孩子们的事。大人把浆糊调好,剩下的事就交给孩子了。按照老先生嘱咐的,从右到左,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我们像练经一样不停地练,生怕出错,结果临到贴时又忘了哪是上联哪是下联,哪个该贴在左哪个该贴右边了。

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不是没到上学的年龄就是在上小学,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小学生在学校根本没学到什么,哪里有对联的常识?没办法只好再跑去问先生。先生怕我们再弄错,找出一只铅笔,在其中一联的右下角轻轻写上“右”字,这样一来,再也不会出问题了。大门、后门的对联贴完了,鸡窝、猪圈也贴上了“六畜兴旺”的横幅。

年饭前小孩子能做的事都做完了,晚饭后就得按规矩关门守岁——吃点豆子花生等零食,一家人在一起聊聊天,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比如今年一年的收成,赚了多少工分,缺了多少粮,哪些事做得好,哪些事留下了遗憾,谁家的红白喜事没帮上多少忙,谁家的情送少了……还有东家长西家短等。

大人们在一起说着话,小孩子则自己玩自己的,总之,大人要求孩子在吃年饭前不许睡觉。可孩子们实在熬不住了,悄悄各自上床,大人也没再强行要求,但提出年饭做好了喊起床的时候一定得起来。十二点后,大人就开始做年饭了。


童年趣事——吃年饭

图:甘永泽



睡得正香的时候,爸妈喊“起来吃年饭”的声音把我们的美梦给打断了。眼睛是睁不开的,嘴巴条件反射地应着,可身子丝毫没有动。爸妈又接着叫了,声音明显比前一次大,我们还是“哦”“哦”地应着,依然没有动弹。

接下来第三次喊声又响起,并多了一句话:新华,快起来放鞭!这一次,小哥一骨碌爬起来了——放鞭是多好玩的事,一年难得有一次!然后他就顺带把我们都拉起来了。“一个娃穿红褂,一打一ra(读第四声)”这是小时候大人经常让我们猜的谜语,谜底就是炮仗。

小哥把鞭炮外面一层薄薄的塑料剪开,找出鞭炮的引子,然后从里边解开一小段,留着等一会自己玩,剩下的绕在竹竿上,等一切准备就绪就点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来了,我们捂着耳朵快速跑到屋里,此时妈妈手拿三柱燃着的香正在春台前对着祖宗的牌位跪拜。

姐姐也学样拜起来,然后我们也一一跪拜,并把爸爸亲自打好的纸钱轻轻放入火盆燃烧,我们都翘着屁股,哥哥用左手放,姐妹仨用右手放,妈妈说只有这样,祖宗才能接到我们烧的钱。跪拜完毕,爸妈把八仙桌上摆放给祖宗吃的饭菜撤下,酒杯里的酒洒向燃烧着的火盆。

年饭的菜很快端上桌。听话鱼、豆腐泡烧白菜、糯米圆子、莲藕、小炸鱼、红烧肉……一般是七菜一汤,年成好的时候就九菜一汤。八仙桌一般坐十人,按规矩,长辈坐上位——靠近春台的位置,奶奶坐中间,爸坐奶奶的右手边,妈妈坐左手边,可因为家里人不多,就安排奶奶一个人坐正中间,爸妈分别坐次位,顺序依然不变。


童年趣事——吃年饭

图:甘永泽



然后我们几个就按大小顺序从上往下坐。坐毕,爸爸发话了:一年到头,大家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吃一次团圆饭了!妈,您是长辈,我们先敬您,祝您身体健康,天天开心!您先请!于是全家一起举起酒杯敬奶奶。奶奶动筷子夹了一块豆腐并示意我们一起吃,于是大家纷纷拿起了筷子。

听话鱼是不能吃的,一直要放到正月十五,汤不能多喝,否则来年会经常下雨……我们本来就没心思吃年饭,不能吃就不吃呗!可爸爸说,吃年饭就是要“谈年”,就要坐在一起说话,慢慢吃慢慢说,说说过去,说说现在,还要畅想一下未来……

不谙世事的我们总也想不明白:一餐饭吃几个小时,从天黑吃到天快亮,哪有那么多话要说?可爸妈却说:年饭就是要越吃越亮,天亮了就说明看到希望了,这才是好兆头!不行了,我们的眼睛又开始打架了,我们想赶紧再去睡一会,可是奶奶没有离桌,大家就都不能动。

饭桌是不用收拾的,按规矩必须原样放着,地上的垃圾稍微清理一下放入纸盒里,三天不许倒,老人说这叫聚财……天亮后要给湾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孤寡老人拜年……天亮后再说吧!哦,还有爸爸的压岁钱,崭新的割耳朵的一角钱,压岁钱也天亮后再说吧!实在是太困了……

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伏彼起,各家各户纷纷开始吃年饭,愿来年大家都能得到上天的眷顾,愿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变成现实,愿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本文作者孙斌华授权印象黄陂发布

关于作者 孙斌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六十年代出生于黄陂一个普通的乡村,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常常梦回故乡,忘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忘不了故乡的父老乡亲,不时写点文字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