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苕木匠读《周易》(29):卦象看反了

 坚定前行 2019-02-09

 

卦象的形成

 

要搞清“九”、“六”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先得说清它的来历。从《左传》所记诸占来看,春秋时代人们并没有用这两个字来代表一卦的阴阳爻,凡卦变均写作“某卦之某卦”,如《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  ’之‘否 ’。”

所谓“观  之否 ”,传统易学一般理解为就是《观》卦六四爻变,变化后成为《否》卦。后来写作“观   六四”。所以这则占例是使用《观》卦六四爻辞解卦。由此,传统的易学观点认为,春秋时代人们并不用“九”、“六”两字来表示阴阳爻及其变化,或者说序数词是后人对“某卦之某卦”这种表述方式的简写。这种简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或者说“九”、“六”这两个字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不是一、二、三、四呢?对此问题《易传·系辞》中有明确解释: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这段记载后人称之为“揲蓍成物”的方法,也即占卜时形成卦画的方法。按一定的数更迭数物为“揲”。“蓍”是蓍草,一种菊科类草本植物,一根多茎。古人取蓍草为占卦的工具是取其同根所生,物性相似的原因。

依以上记载,求卦需要先准备五十根蓍草,取出一根不用,只用四十九根,把这四十九根蓍草用双手任意地分成两堆,再从其中一堆中取出一根夹在手指间,然后四根一组地数,将每一堆最后的余数放在一起,这一过程叫做一“变”。其中分二(分成两堆),挂一(取出一根夹在手指间),揲四(四个一组地数),归奇(将两堆的余数放在一起)这四个步骤叫做“四营”。

“一变”之后,除去挂一,归奇的数,将剩下的蓍草或四十根或四十四根,再按照前面的过程重复,称为第二变。剩下的蓍草只能是四十根,或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三种情况。

再重复一遍,即第三变,剩下的蓍草只能是三十六根,或三十二根,或二十八根,或二十四根四种情况。

这时用四除去这个数,商一定是“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中的一个。倘若是“九”或者是“七”这两个奇数,就画出阳爻“  ”。是“八”或者“六”这两个偶数,就画出阴爻“  ”。这样经过三次变化,就得出了一爻。每卦有六爻,所以要得出一个卦象,就要经过十八变,即“十有八变而成卦”的意思。

最先得出的爻画画在最下面,称为初爻。“初”的本义就是始。万物生长均是从生根发芽开始,然后逐渐长高,所以作者将每卦的最下一爻视为第一爻,依次往上为二、三、四、五、上。

每三变产生一爻,这一爻只能是“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中的一个,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呢?

传统易学的解释为:“九”是老阳,“七”是少阳,“六”是老阴,“八”是少阴。其中少阳少阴为不变爻,而老阳老阴为将变爻。因此,如果所得的卦画是少阳“七”或者少阴“八”就不用批注,而如果所得的卦画为老阳“九”或者老阴“六”,则要批注在爻画旁,以表示这一爻将变为其相反的属性。

以《乾》卦为例,如果初爻为老阳“九”,其它各爻均为少阳“八”,那么这一卦就应当写作“     ”,表明《乾》卦初爻将由阳爻变为阴爻,成为《姤》卦“  ”。

如果所得的第二爻是老阳“九”,其它各爻均为少阳“八”,则应写作“ ”,表示《乾》卦第二爻将由阳爻变为阴爻,成为《同人》卦“   ”。

《周易》以变爻占卜,故只批变爻,不批不变爻。占断时取变爻爻辞为依据判断所占问之事的吉凶。

以上是传统易学对卦画的形成所作的解释。

现在有一大堆问题出来了: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呢?为什么蓍草一定要准备五十根,而不是三十根、四十根呢?为什么揲蓍成卦的方式要选择“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而不是其它数字,如“一”、“二”、“三”、“四”为目标数呢?为什么要将“九”称为老阳,“七”称为少阳,“六”称为老阴,“八”称为少阴呢?又为什么要编这套揲蓍成物的办法呢?

唉,头痛。头痛也要硬撑不是。我们来继续分析。


 

 古人为什么要设计这套“揲蓍成物”的方法

 

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揲蓍成卦的方式,就会发现这套方式的设计者的主观愿望是希望模拟历法,以求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相合的,理由有三:

a)、“大衍之数五十”与历法有关。据汉人郑玄注,所谓“衍”就是演,演算的意思。揲蓍成卦所用的蓍草为五十根,为什么要用五十根呢?有两种说法:

一是《汉书·律历志》记载的刘歆的说法。他认为元始是一,春秋两季为二,三统为三,四时为四,将这几个数字加起来就是十,再乘以五,就得五十。

第二种说法是京房所说:“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

这两种说法都与历法有关,而实际上演算所用的蓍草只有四十九根,为拼出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也只能用四十九根。可见作者硬拼成五十根并无实际意义,不过是为了表明其方法是与历法所象征的天道规律相合而已。

b)、揲蓍过程模仿历法。揲蓍第一步“分而为二以象两”,两即天地,古人称为两仪。第二步“挂一以象三”,三是三才,即天、地、人。第三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时即春、夏、秋、冬。第四步“归奇于扐以象闰”,闰即历法上的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按太阳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按太阴历则只有三百五十四天,相差十一天多,这样三年就差一个多月,五年相差两个月,必须三年置一次闰月,五年置两次闰月。也即置闰的那一年有两个相同的月份,否则二十四节气就不准了,这就是闰月。从揲蓍求卦的这种步骤看,揲蓍过程无疑是希望模仿历法规律的。

c)、《乾》、《坤》两卦计算的总数之合与周年天数相近。《系辞》说:“《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乾》《坤》两卦用蓍草演算后的总合为三百六十根,与一年三百六十天的数目相当。这是以《乾》卦全为老阳,《坤》卦全为老阴为据推算的。《乾》卦每爻为老阳九的话,每爻就是三十六根蓍草,乘于六爻,共二百一十六根蓍草,古人称蓍草根为“策”,即二百一十六策。《坤》卦每爻为老阴六,二十四根蓍草,乘六爻为一百四十四根策。两者相加之和为三百六十根,正好约等于一年的天数。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设计揲蓍占法的作者的主观愿望是希望此法与历法相一致,与历法所象征的天道规律相一致的,这也是古人天命观的真实反映。既然作者所设计的筮法竭力模仿历法,那么其筮法所得出的“六”、“七”、“八”、“九”这四个数字和结果也应当与历法有关。


  “九”、“六”、“八”、“七”的含义

 

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情况的确如此,首先我们来说“九”。

“九”:甲骨文写作“  ”、“  ”等。《说文》说:“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竟之形。”意思是说:“九”是阳气开始变化时艰难生长的形状。就如人之初生时在母腹中的形状,如草木初生时在地下的形状。

观字形,“  ”像生命萌芽时的形状,“  ”像盖在其上的障碍物。

就地球上的植物而言,生命大多在农历节的立春、雨水前后出土,而发芽则应从冬至节起算,在古人看来,这正是阳气始生之时,可见“九”字的本义应为阳气始生。

殷墟甲骨文中的记录可以证明此观点。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保留了大量的分至日记录,并有一套准确表述其意义的特殊名称,他们以“析”指春分,以“彝”指秋分,以“因”指夏至,以“九”指冬至。

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农历中的称谓也可以证明此观点。我们常将农历冬至后的一段时间称为“九”天,如“三九天寒”、“九九艳阳天”等,指的就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和第九个“九”天。可见“九”的本义为阳气始生,万物屈曲生长之形。古人认为这个时间应从冬至日算起,故以“九”字作为历法中冬至日的名称。严格地说,“九”指冬至后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这个概念。

“六”:甲骨文写作“  ”、“  ”等。《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阴变于六”是说阴气从“六”开始生发。观字形,“六”字从“人”从“八”,“八”字是相背离的意思,指生命开始衰退。就地球上的大多数植物而言,生命力的衰退正是起于夏至日。所以,“六”字当是指从夏至日开始起算的八十一天这个时间段,此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秋”这个概念。

“七”:《说文》:“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衰出也。”“七”字的本义应为阳气最为纯正之时,当是春分之后八十一天的这个时间段。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夏”这个概念。大家对牛郎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一定不陌生吧。但现在很少有人还知道“七夕”这个名称的含义及来历。其实,“七夕”是个很古老的节日,它的字面含义就是:“七”这个时间段己经如“夕”阳般即将完结。“七夕”是什么时候?农历的七月初七是吧?严格的说应当是农历的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这个时间段。

“八”:《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秋分时期,万物凋谢,有生离死别之象,故“八”的本义是指秋分后的一个时间段。

“九”、“七”、“八”、“六”这四个字既然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为什么又被作为数词使用呢?最可能的原因还是以古人的竖杆测影、察时定节有关。

古人为了准确确定二分二至日,采用了许多办法,其中一个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竖杆测影。在冬至时的正午时分日影最长,夏至时的正午时分日影最短,春分、秋分时,日影居中,“九”、“八”、“七”、“六”这四个数字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正与它们的本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相吻合。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九”、“八”、“七”、“六”这四个字都是历法中的关键字,其中“九”字的本义为阳气始生时万物生长的情状,被古人借用为冬至日的名称,也指冬至日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这个时间段;

“六”字的本义为阳气从此走向衰亡,指夏至日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秋”这个时间段;

“七”的本义为阳气最纯正之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夏”这个时间段;

“八”的本义为阴气最纯正之时,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冬”这个时间段。

换句话简而言之地说:

“九”是初生之阳,也即少阳;

“六”是初生之阴,也即少阴;

“七”是老阳;

“八”是老阴。

少与老的区分是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定的。许慎的解释是正确的:“九,阳之变也。”正是说“九”是阳气开始变的时候。释“六”说得更明白。“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阴从“六”开始变,到“八”为最旺盛的时候。既然这四个字是历法中的关键字,揲蓍成卦的方式刻意寻求得出这四个字的结果,无疑是模仿历法。


 

卦象看反了

 

将我们以上所分析的“九”、“七”、“八”、“六”这四个字的含义与传统易学的观点相比较,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四个字的含义与传统的易学观点完全不同。

前面我们说过,传统易学观点一直认为:

“九”为老阳;

“七”为少阳;

“八”为少阴;

“六”为老阴。

而我们的分析认为:

“九”为少阳;

“七”为老阳;

“八”为老阴;

“六”为少阴。

传统易学的认识没有说出他们的理由,反正这么多年来师傅这么教,徒弟就跟着这么学。而我们的观点是有以上可靠的依据为依托的。对此,我们以为传统易学对这四个数字的解释可能是错了,他们老少不分,搞混淆了。说到这里,大家想到点什么没有。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武打小说或功夫片中那些把功夫练反了的大师及他们所使用的那些加了密码的练功图。对,这就是《周易》作者给卦象上的一道密码。一道骗了我们三千年的密码。也正是这道密码的存在,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卦象可能完全错了。我们以《乾》卦初九的卦象为例来说明其错误。

《乾》卦初九爻变写作“  初九”,传统易学观点认为它的含义是该卦六爻均为阳爻,也即通过揲蓍的方法得出了“九、七、七、七、七、七”这六个数字,其中二爻至五爻为少阳,少阳只能变为老阳,而不能变为阴爻,变化后的属性未改变,故不需批注,称为不变爻。只有初爻这一爻是老阳,老阳变化就成了少阴,变化后就成了《姤》卦“  ”。所以这六个数字的含义也就是《乾》卦“  ”将要变为《姤》卦“  ”。或者说它应当是“乾(  )之姤(  )”的简写。但是如果依我们的观点,这种解释就有问题,因为“九”是少阳,在传统易学看来少阳是不变爻,只有“七”才是老阳,才是可变爻。如果《周易》是以老阳占卜,而所得到的数又是“九、七、七、七、七、七”这六个数字的话,那么这一卦就应当写作“     ”,意思是除了初九这一爻为少阳不变爻外,其它五爻均为老阳,均是将变爻,变化后这一卦也就成了《复》卦“  ”。或者说这六个数字所组成的卦的含义是《乾》卦“  ”将要变成《复》卦“  ”,变化后的卦象正好是反的。但这样理解又显然违背了《乾》卦初九爻变写作“  初九”的前提,因为“   ”不等于“  初九”。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整理一下思路,就会发现有两个条件是我们在解释数词的含义时必须满足的:一是“九”为少阳,“六”为少阴,它们均是不变爻,而“八”是老阴,“七”是老阳,它们是将改变属性的爻;二是数词的含义是以本爻的变化为占筮的依据。

依据这两个条件来看数词的含义,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周易》占卜的依据是不变爻,而不是可变爻。所谓不变爻和可变爻的定义是就它们自身的发展变化是否改变其属性而言的,对此人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少阳……我们说《周易》是以不变爻占卜,不变爻的变化既然不能改变自身的属性,又从何而占呢?为什么要选择不变爻呢?

其实不变爻属于新生爻,它是刚刚由其相反的属性转变而来,对一个新生的东西进行鉴定是十分合理的。占卜从本质上讲实际上就是通过一种鉴定后对其结果的预测。或者说《周易》中的数词“九”、“六”的本义为少阳少阴,人们对其占卜,不是占卜其属性的改变,而是占卜其由少到老的发展趋势,是占卜的量变而不是质变。

以《乾》卦初九爻变为例,“  初九”的含义不是说《乾》卦“  ”将变为《姤》卦“  ”,而是说《乾》卦“  ”刚由《姤》卦“  ”变来。这种解释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九”、“六”这两个数的本义后得出的必然结果。或者说由于传统易学对“九”、“六”这两个数词的错误理解,导致我们长期将卦象的变化看反了。

把“九”与“六”的属性纠正过去后,我们是否可以看到正确的卦象了呢?或者说:我们以上所说的什么“初九爻变……是说《乾》卦‘  ’刚由《姤》卦‘  ’变来”的结论是否就是正确的卦象呢?不,还不是。因为我们的这个结论还没有考虑到顺序词的问题,而传统易学对顺序词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