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古国皿国:擅长作器皿,出土铜器演绎“骨肉情”

 songsgt 2019-02-10

上世纪二十年代湖南桃源县境内曾出土了一尊晚商风格的青铜酒器,因铭文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yí)”字样,故得名“皿天全方罍(léi)”。皿,商代大氏族,天全,应该是器物拥有者之名。“皿天全方罍”被称为“方罍之王”,是皿族重器,出土时器盖和器身被迫分离,器盖滞留国内,器身则去了大洋疲岸,从此开始长达百年的颠沛流离。此后数十年多方奔走洽询,“皿天全方罍”终于2014年完器合璧。《国家宝藏》第六期介绍该器时演员黄渤、王嘉共同演绎还原了“皿天全方罍”百年回归合而为一的传奇经历。据权威推测,皿氏是商代晚期的一个强族,影响很大,甲骨卜辞中也是有迹可循。从出土的皿氏青铜器风格、造型、规格来看,皿氏家族的器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归属以及图腾祟拜,应该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独立国家。

皿天全方罍

那么皿国的具体位置在哪?“皿天全方罍”虽然出土湖南,但皿国不可能存在于湖南,“皿天全方罍”的形制、纹饰带有浓郁的中原青铜器风格,因此断定皿国的地望当在中原。研究认为,“皿天全方罍”在湖南出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皿国南迁或有皿氏贵族携带某种使命到南地所致;另一种是皿国被周人所灭,皿国器物被赐于功臣,因功臣被封南地而辗转带入。1977年陕西宝鸡陇县天成镇韦家庄村西周墓出土铜器“皿屖(xī)方座簋(guǐ)”,2003年8月陕西咸阳市旬邑县赤道乡下魏洛村出土了一枚“皿戟”,此两种器物同样属于商代皿氏家族,故认为商代皿国大致位置应该在今陕西陇县、旬邑县之间。

皿屖方座簋

“皿”的甲骨文是一个带耳或无耳的高脚盛器,最初用来作牲杀器皿,即祭祀牲杀时将温热鲜红的体液注入器皿之中,这也是甲骨文“血”字的最初形像。后也作为饮食器具,《说文解字》说:“皿,饭食之器也。”后世凡与饮食相关的厨房器具都带“皿”,如盒、盆、盘、盏、盂等等。另外,卜辞中的“皿”也写作“盟”,皿盟,古时音义相通,“明”,即日、月,代表白天与黑夜两个发光的天体,这里是指公开、明示的意思。“盟”是一个组织或团队的精神核心,行为方式是成员将各自的鲜血滴入同一个器皿中,对天盟誓,一起喝下血酒,表示彼此融合,休戚与共。成语“歃血为盟”即由此而来。远古皿地应该是个擅长制作器皿且注重祭祀的部落。卜辞:“辛丑卜,皿三羊,册五十五牢。”牢是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这条卜辞记录的就是有关皿地用牺牲祭祀的事。

GIF

皿的甲骨文

从皿国器物出土地址来看,商代皿国应远在商王畿西部,其间有没有往中原迁徙不得而知,但有殷墟卜辞:“贞:勿令旆(pèi)田于皿?”大意是商王想去皿地田猎,占问吉不吉利?卜辞:“贞:今春黍(shǔ)于皿,涉于河(缺字)”黍是农作物,可以用来酿酒、做糕点。这则卜辞大意是今年春天将在皿地种植黍子,从以上卜辞来看,当时的皿国应在商王室近郊的黄河边上。在其它带有“皿”字的卜辞中多有牛、羊等牲畜,皿地应该是个水草丰满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商王常去皿地狩猎也不足为奇。故认为皿国与商王室是臣属关系,或为商朝成员国。

皿屖作尊彝

关于皿国最后结局,应与商末周初社会板荡不安的局势有关,皿国或因战争南迁,或遭周人驱逐,皿氏族人四散。可能由于后来“皿器”的不断改进,出现了许多新生器物,更具类型化,而“皿”最终成了盛器的统称,皿氏族人也跟着移姓易氏,故后世鲜有皿姓。

文/堰风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