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愉享中医】,关注生命健康!本号所发方剂以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出版的医著为主。文中方剂仅限于学术交流,患者应在中医大夫或中药师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栀子豉汤是一个著名的清火热的方子,是清胸膈之间邪热的。原文如下: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掰),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到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论: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禁忌:脾气虚寒,大便溏泻者,忌之。类方鉴别 1. 栀子甘草豉汤:同可清解表里,治心中懊憹,虚烦不眠。不同者,栀子甘草豉汤可补益中气,故宜于栀豉汤证兼神疲、短气之症者。 2.栀子生姜豉汤:同可治心中懊憹,虚烦不眠。不同者,栀子生姜豉汤复有止呕和胃之功,故适于栀豉汤证兼恶心呕吐者。 3.枳实栀子豉汤:同可治身热,心烦不寐。不同者,枳实栀子豉汤证为大病瘥后伤食而起,故有心下胀满而痛、拒压之症状。 4.大陷胸汤:同可治太阳病误下后邪热内陷,心中懊憹,心下疼痛。不同者,大陷胸汤证水热互结,症状较重,腹硬满而疼,与栀豉汤证之心下结痛大不相同。 5.白虎汤:同可治热烦。不同者,白虎汤证之热烦,为高热燥化,呈大烦。与本证相较,一系燥热,一系湿热,故一者口渴大饮,一者口苦不思饮。 6.酸苦涌泄为阴也,此吐无形之虚烦,若膈有实邪,当用瓜蒂散。 ![]() 名家各论 1、《伤寒来苏集》:栀子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烦愦愦,懊憹结痛等症;豆形象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除矣。 2、《成方便读》:栀子色赤入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烦热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缓;豆豉用黑豆窨而成,其气香而化腐,其性浮而成热,其味甘而变苦,故其治能除热化腐,宣发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后入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则力过耳。 3、《医理真传》:栀豉汤一方,乃坎、离交济之方,非涌吐之方也。夫栀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热,又能导火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温。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一升一降,往来不乖,则心、肾交而此症可立瘳矣。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是取其有既济之功。前贤以此凡列于涌吐条,未免不当。独不思仲景既列于汗、吐、下有虚烦之症,犹有复吐之理哉。 加减化裁: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方证:虚烦不得眠,心中懊,难以名状;或胸中窒,心下濡;或心中结痛,饥不欲食;或身热、手足温,但头汗出;或反复颠倒,舌苔黄腻。 现代临床应用 1.以精神兴奋、烦躁不安为特征的疾病。如失眠、小儿夜啼、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病以及使用“氨茶碱”等药物出现的中枢兴奋症状。一些皮肤病的剧烈瘙痒也可视为烦躁的一种类型而用本方,但当以局部发红,充血明显,渗液不多为用方指征。 2.食管炎、食管狭窄、食管憩室、食管癌、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等出现胸中无法形容,难以名状的感觉时可用本方。 3.还用于一些血证,如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支气管扩张、倒经等。 4.其他如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冠心病、胆囊炎、黄疸型肝炎、气管炎、肺炎、肺结核;鹅口疮、急慢性前列腺炎、膀胱炎和五官科的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龈炎、舌炎、中耳炎、结膜炎等也有使用的机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