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元旦,我写了“平衡好面广与专精的关系”这篇博文,提出在广泛阅读各方面书籍的基础上,应该选择一两个方向,进行深度的学习,了解该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状况,探索这些知识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学习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 过去的一年来,我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所确定的方向就是脑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方面的新进展。之所以选择这个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我们开展教育的基础性知识,教育的对象是人,如果我们对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对认知和行为的内在规律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如果没有对孩子的了解,就不可能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是近些年来,脑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当年在大学里所学习的那些心理学知识,在今天有不少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保证教育改革的方向不会走偏。 在过去的20年来,随着基因技术、对大脑的探测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大脑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大脑不想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在出生后不久就已经基本定型,而是一个持续的重塑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脑的重塑伴随人的一生;人的心智并不仅仅取决于大脑,而是大脑与社会文化、与人所处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为教育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关键是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怎样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让其的心智得到充分的发展;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大脑中一千亿个神经元共同工作的结果。大脑通过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的变化改变神经细胞的活性,产生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便产生了意识。等等。脑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心理学的每一点新进展,都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的新路径,也给我们提供了换个角度看教育的新视角。 比如说有关人的大脑在一生中都在不断地重塑的理论,提醒我们学习和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创建神经元回路、不断删减神经元回路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些老同志年纪很大了,但始终不断地向社会学习、向生活学习、向书本学习,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敏捷的思维,就是因为他们通过学习活动,不断促进大脑重塑的结果。而有的人退休之后不多久给人的感觉就苍老了很多,就是因为自己放弃了汲取各方面的知识,没有给自己的大脑重塑提供动力。比如说人的心智的发展,与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所处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键。美国的相关研究表明,那些在贫困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后语言、数字等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差,因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父母,自身文化水平通常不高,平时又常常为生计所困,没有时间也没有办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连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语言都非常匮乏。这些因素在潜移默化中都对孩子的心智发育产生影响,等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他们和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异已经很大,很多时候还难以弥补。比如说人的意识,现在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但人的神经系统发育的越是完善,进化的程度越高,人的意识活动就越明显。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的神经、心智的发育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的认识让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新的视角上来看到教育工作。比如说强化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就是学校应该特别关心的一件事情。虽然这看上去有点“越权”,但家庭的环境、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对孩子的影响重大。与其每天盯着孩子,反复给他们进行操练,不如多和家长进行沟通的交流,让家长在孩子成长中负起责任来。比如说环境的营造和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要比课堂听说、回家纸笔作业式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孩子大脑神经元回路的重塑。比如说我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的方式和路径,会更加有利于学生学生心智的发展…… 因为作品的专业性,读起来还有些吃力,所以虽然确定了精读的方向,但在过去的2016年,在这方面的阅读还不够多,对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在新的一年里,将进一步在这方面努力,在精读的基础上,为自己看教育多创造一些新视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698c90102x52t.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