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甚至来不及眨眼, 手中已握住了回城的车票。 春节已过,意味着我们将告别睡懒觉,告别胡吃海喝,告别家乡,告别一切“美好”的事物,踏上征程,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之中。不知道您是否也和小编一样,心中有那么一点点(就一点点)不甘不愿,一点点讨厌上班呢?为了缓解各种上班恐惧和焦虑,小编我特地翻阅儒释道各种经典,探寻“工作使我快乐”的真谛,安抚自己的同时,也分享给您。 儒家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传习录》记载了明代大儒王阳明与弟子的这样一段对话。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的确,很多人在无事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一旦遇到问题就内心慌乱。 王阳明认为,历事才能练心,在事上磨练,内心才会拥有强大力量,个人才能真正成长。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年轻人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在普通岗位上经历过一些难事、急事、复杂的事,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多在事上磨,年轻人就能不断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 道家说: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道家《清静经》有这么一句话:“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所谓“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就是说日常的琐事没什么可怕,我们按照“本性”去应对。反过来,日常生活也可以反过来锻炼我们的“本性”。哪些本性呢?定性和觉性。接下来“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说的是我们对生活中的烦恼见到一个就觉知一个,觉知一个切断一个,切断一个放下一个,就可以“常清静矣”。 释家说: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佛陀认为“精进”非常重要,是达到开悟境界的修行方法之一。所谓精进是指努力工作,心无旁鹜地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工作中,也在不知不觉中深耕了内心潜质,发挥了陶冶人格、磨炼心性、提升灵魂层次的作用。 很多人常常抱怨工作辛苦、事业不顺,甚至讨厌上班。其实,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恰好是自我修行的最好机会。《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的作者一行禅师,这样说:办公室就是修行的最好场所,工作中事事都是修行。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遇见什么样的人,一切都是在训练你的心性。哪怕是面对一场无缘故的非议,或者填一份繁琐的报表,你都要在这样的事情面前,学会调适自己的内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自省;少一份烦躁,多一份从容。一切磨砺都是你修行的助缘。 so... 关于上班的那点点不安, 少一份烦躁, 多一份从容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