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五者说诗·从新诗变旧说起

 五者自居 2019-02-13

杨松河

2005926星期一

 

    许多学术著作论诗,都爱把五四以前的格律诗称为古诗词或旧诗词,而把五四后的自由诗称为新诗。这是很不科学的。比如,有人说郭沫若先生在旧社会写了许多新诗,在新社会写了不少旧诗,听起来很是别扭。事实上,新与旧是时间上的概念,过去时一般称旧,现在时一般叫新。而时间是在不断流逝的,现在的新东西终将成为过去的旧东西,现在的新诗到将来肯定要变成旧诗。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只图现在的方便,却给后人留下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我们自己的诗歌史。例如,唐代人把《诗经》到南北朝的诗称作古体诗,而把当时新兴的律诗称为近体诗。近体诗也可称作今体诗。那么,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分法显然就站不住脚了,但很多诗人和学者都沿袭前人的术语,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用许多笔墨来分清古代的“今体诗”与现代的“新诗”到底是什么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不断换位,很容易把人给绕胡涂了。

    实际上,不论古今中外,区分诗歌种类的标准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看内容,二是看形式。当然,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但内容与时代有关,而形式则与格律有关。内容肯定有新旧之分,而格律却可以超越时代。

    如果我们从内容上把诗歌分成时代(如先秦、唐代、宋代等),而把形式分成格律诗与自由诗,那么讨论问题的脉络就清楚多了,也方便多了。

    诗歌从形式上看不外乎两类,一类是格律诗,一类是自由诗。格律诗讲究言、节、韵、平仄、对仗等,而自由诗则几乎不受固有的格律约束,可以自由掌握,灵活应用,任意发挥。

    中国的格律诗特别发达,比如,有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后两者又分律诗、绝句和长律。词就更严格了,每首多少字,每个字的平仄如何定位,每个句子的韵如何下脚,都是有规律可循或有谱系可查的,作者创作时虽然可以做个别的调整,但决不容许随便破坏格局。这是汉语表意文字和发音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博大精深的格律诗歌宝库,是跟汉语的书写和声律特点有密切关系的,换句话说,用洋腔洋调不可能翻译好中国的格律诗,遑论用拼音文字进行律诗写作了。

我们可以这样说,诗歌是从民歌体自由诗开始流行起来的,即兴吟唱,不讲究太多的规矩,只要求有节奏,大致押韵,便于歌唱,便于记忆就行了。《诗经》收集的正是这类诗歌。随着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了专业诗人,文人对诗的形式越来越重视,对格律越来越讲究,最终形成严密的诗歌格律。唐代诗律的形成和清代钦定词谱的出现,使诗词格律定型化了。到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也从西方翻译引进大量的诗歌作品,对中国诗词格律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大冲击,自由诗压倒了格律诗,并长期占据有利的地位。

直到毛泽东诗词的公开发表,格律诗才再度得到复兴,由于当时出现了全社会的领袖崇拜,毛泽东诗词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大普及,诗词格律知识也随之得到大普及,致使中国诗坛出现了自由诗与格律诗平分秋色的局面。此后,诗坛失去领军诗人,诗歌界分裂严重,创作越来越不景气,自由诗与格律诗都在走下坡路,双方虽然都不服气,但也都不太争气,到后来似乎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了。

十八大以来,由于中央一再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央台诗词大会的激励下,全民学古诗的热潮似乎正在兴起,各地各级诗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官方赞助和民间自费出版的格律诗词集层出不穷,看来传统诗词的鉴赏和创作有望走出困境,复兴的希望难道还会路漫漫其修远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