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有一句深得“教育精髓”的话: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前半句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先天素质,后半句则侧重说明“教育是慢的艺术”。只要是“那块料”,并且给予合适的土壤,随着时间的变化,是乔木,总会长成参天大树;是小草,总会给世界奉献一片绿色。
我国向来有“盖棺”才能“定论”一说,意即不能过早地对一个人做出判断。可是,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往往有时候会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口不择言地对学生放出狠话,过早地给某些学生的前途“宣判死刑”。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刚刚师范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邻居一位大叔就给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他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位汪姓的同学,脑袋瓜子很聪明,可就是不好好学习。上课听讲不认真,逃学也是家常便饭,老师布置的作业几乎没有正常完成过。有时候还专门和教数学的班主任牛老师对着干,让牛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下不来台。刚上高三那一年,在一节数学课上,因为汪同学将武侠小说压在数学课本底下偷偷地看,被牛老师逮住后,提着汪同学的耳朵让他站起来,声色俱厉地“熊”了一通,最后说:
“汪××,不是我瞧不起你,要是明年你能考上大学,我头拱着地围着学校操场转3圈……”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的高考,班里只有2个同学考上了大学,汪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且比另外一个(学习委员)分数还高。
牛老师的话自然没有兑现,一方面是因为在操作上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他当时说的是气话,压根儿就不想兑现。这里面显然没有后来一些教育案例上所讲的“激将法”之类的东西……
邻居这位大爷早年也干过老师,我不知道他在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深意,不过,至今我对这个故事记忆犹新。它提醒我:在面对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师的某些话是有杀伤力的,很可能在无形中就让一个人才夭折。
所以,陶行知才说:“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急忙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上火车,点上电灯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
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从老师(家长)劈头盖脸的批评中“良心发现”地找到自尊,逆天式地偏要用“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努力证明给老师(家长)看,往往是你只要说他“不行”,他就自暴自弃地沉沦、颓废下去了。
所以,我向来极力反对鼓励老师采取“非常手段”的所谓教育理论,几个成功的特例掩盖不了大量人才被扼杀的现实。的确,有很多的名人在成功前也曾“遍体鳞伤”,但幸运的是,他们是因为一些特殊的条件才化茧成蝶,绝不可推而广之,借此来进行“励志教育”。比如下面几例: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
托尔斯泰上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有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意愿。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从8岁开始学戏,但是老入不了门。第一位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你们另请高明吧,祖师爷没赏这碗饭给他吃。
……
人的成长要受很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成功有时候也似乎有“偶然的东西”在安排。在面对中小学生这样一个还远远没有“定型”的群体时,作为老师,除了付出自己的爱与关心外,还要学会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多一些帮助和鼓励。要多几把衡量学生的尺子,不用既定的某些标准来刻意地要求学生,更不可因为他们暂时的落后或者不合“标准”而把话说绝。
或许,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包含在一个“耐心”里面,关键的时候,等一等,一切都会有不同,切莫急着给学生下负面的结论。
(本文发表于《2013年12月26日《山东教育报·淄博专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