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硯歷史逾1300年

 youxianlaozhe 2019-02-14

 

  圖:宋代端石手抄硯 大公報記者黃寶儀攝

  「武士愛劍,文人愛硯」。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賞硯、愛硯、藏硯,並為此留下了許多趣聞逸事。然而,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唐代初期出現僅僅是純粹的書寫工具而非收藏品,直到唐代中期一位老硯工開始在硯台上精刻各種祥禽瑞獸紋飾,端硯才慢慢從實用品演變為工藝品,最後發展到文人富賈爭相收藏,甚至出現了「家財萬貫,端硯一方」的說法。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硯的歷史十分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早起的「硯」也稱作「研」,由生活上的研磨器發展而來。漢代以後,硯台的材質豐富起來,石硯、瓦硯、瓷硯、玉硯、金屬硯、漆砂硯……品類多樣,異彩紛呈。

  始於唐代 由簡至繁

  自唐以來,中國出現了端、歙、洮、紅絲四大名硯,後來澄泥又取代了紅絲。四大名硯之中,以發墨快、研磨時光滑不滯、書寫流暢而且字跡經久不變色的端硯居首。製作端硯的硯石出產自古端州(即今廣東省肇慶市)端溪硯坑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據史料記載,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肇慶人就開始生產端硯,一九五二年湖南長沙「七五○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硯和一九六五年廣州動物公園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硯(現藏廣州博物館),正好印證了端硯問世的歷史。

  在唐代,端硯作為書寫用具,主要以實用為主,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中記載:「內邱瓷甌,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因此,唐代端硯石面上無任何圖案花紋裝飾,顯得粗陋、簡樸,硯面上一般無紋飾;硯的形制也較簡單,式樣不多。箕形硯,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硯式,因它的外形似簸箕而得名。

  唐代的端硯主要以箕形較多,也有別的形制出現。唐代的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硯的底部都有足支撐。因為當時人們席地而坐,硯台放在低矮的幾案上研磨,硯必須有足才比較平穩。這種有足的硯式,在唐末隨高桌椅的出現而漸消失。後世的有足硯,僅是一種仿古和裝飾而已。

  唐代中晚期,端硯已被列為貢品。到了宋代,隨着文化的發展,端硯轉向實用價值和欣賞價值並重。一些文人墨客用端硯研墨,還喜愛鑒賞、饋送端硯,收藏、研究端硯,於是出現了一些研究端硯的專著,如歐陽修的《硯譜》、唐詢的《硯錄》,米芾的《硯史》、蘇軾的《東坡志林》等,全是關於端硯的著述和讚美的硯銘、詩文。

  宋代端硯形制端正、簡潔、大方,比唐代豐富得多,北南宋間葉樾《端溪硯譜》明確記載端硯式樣已達四十九種,其中最具時代特徵的就是抄手硯,從唐代的箕形硯演變而來。其實,抄手硯五代時就有,而到了宋代造型最為典型:硯底挖空,兩邊為牆足,可用手抄底托起,因此稱之為抄手硯。

  端硯在宋代已經出現了重視裝飾和觀賞作用的傾向,雖然這種傾向還未能成為主流,但卻對明清端硯的雕刻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鑒賞硯台和收藏硯台蔚然成風,端硯在設計、造型、雕刻方面均有所突破。此時端硯講究「天然去雕飾」,善於利用天然的石形、豐富的石色、珍貴的石品花紋等,稍作人工點綴,就創作出天人合一的藝術珍品。在端硯鐫刻硯銘,成為當時風氣,一方藝術價值高的端硯,往往是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等藝術的綜合品。清初,端硯也和其他工藝美術品一樣,達到空前的繁榮,特別是製硯工藝十分雅致,刻工精巧,加上附以名人題識,硯銘等作為裝飾,使端硯身價更高。

  標新立異 精雕細琢

  總體而言,唐宋時期端硯形制崇尚「端方是尚,樸雅為經」,到明清時期「標新樹異,象形賦形」,經歷了由簡而繁,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歷程。端硯的裝飾圖案豐富多彩,內容幾乎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而雕刻則注重因材施藝、巧用俏色,強調順乎自然,達到掩瑕顯瑜、錦上添花甚至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效果。

  端石質地細膩溫潤、緻密堅實,貯水不耗、磨之無聲,是得天獨厚的製硯佳材,而端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在於硯石。「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唐朝詩人李賀筆下的《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用極具浪漫與想像力的筆法描繪了硯工採石製硯的情形,這也是今天肇慶白石村—中國端硯文化村隨處可見的場景。

  白石村地處端州城區以東,面向北嶺山,背靠西江,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唐武德年間建村,全村二百八十八戶,一千一百多人。白石村民世代以硯為耕,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村裏九成以上家庭從事製硯。走進白石村,鏗鏘的鑿石之聲此起彼伏,八○後、九○後的小硯匠帶着耳機,哼着流行歌曲,擺弄着手中的硯石。

  從選石、磨石、劃線、雕刻到成形,一塊端硯的製成少則七、八天,多則兩、三個月甚至半年,可見端硯的名貴還在於它的手工。千百年來,製硯人在硯石的流光與粉塵裏,輾過春夏秋冬,而端硯石開取資源所剩無幾了,當中最為金貴的老坑在西江邊上,硯石之石脈從岸上一直往西江伸延,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開取,目前石坑已開至西江的江心底下。出於安全考慮,現在肇慶市政府大多把老坑永久封閉,不准開取。

  老坑珍稀 數度封閉

  老坑,又稱水岩,至遲在宋代已有開採,坑內曾分為大西洞、小西洞、水歸洞、正洞、東洞等,史上曾經數度封坑,數次重開。老坑的硯石細滑嬌嫩,石品花紋豐富,是最受追捧的名貴硯石,冰紋與硃砂斑是只有老坑石才有的花紋。在廣東省博物館內,收藏了一方端石桐葉硯,由老坑的硯石製作而成,硯背隨形巧雕梧桐葉紋,生動別致。

  除老坑石外,還有一些著名的坑口如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等等,其中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在端溪諸坑中石質最優,俗稱「三大名坑」。 天蝠雲龍硯具備麻子坑石的特點石質細嫩油潤,石品花紋豐富,且有石眼,傳說乾隆年間高要縣有一位名為「陳麻子」的人發現了此坑,並冒險開採,所以將此坑洞命名為「麻子坑」。不同的坑口出產的石質各不同,每個坑的硯石都有其特有的石質及石色。端石各坑洞石色有所不同,是由各坑洞硯石礦物成分的差異決定的;而由於構成各坑洞硯石礦物的主要成分比較接近,又決定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大多以紫色為基本色調。

  在中國品類眾多的石硯中,惟有端硯具有豐富多彩的色彩和花紋,石品花紋是各種礦物質在端石中局部聚集。端石夔紋長方硯雕工精細,硯中含有端石中最為名貴的石品花紋之一魚腦凍,據說有魚腦凍的端石特別細膩、幼嫩,就像「小兒肌膚」一般。魚腦凍只在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硯石中出現,因其名貴,製硯過程中往往被完整保留於硯堂。

  更加體現端硯材質和巧雕完美結合的是廣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清末廣東三大名硯」之千金猴王硯。該硯為扁長方體,以名貴的端溪老坑大西洞石雕成,石色紫藍稍帶青蒼,石質緻密、堅實、細膩,嫩如小兒肌膚,有魚腦凍、火捺、青花與金線等石品。硯堂有天然魚腦凍形似獼猴,並有胭脂火捺環繞四周,在火捺的烘托下,獼猴形象生動逼真,栩栩如生。硯額、硯唇、硯背、硯側均以薄意、淺雕手法,因材施藝、精雕出崇山峻嶺、流泉飛瀑,桃樹碩實等紋飾。硯兩側刻隸書銘,右側銘:「千金猴王硯,光緒壬辰,禺山何氏閒叟珍藏」,左側銘:「郭蘭祥作硯,項信南刊字」。

  紫石凝英 文化載體

  這些廣東省博物館的館藏名硯,都是「紫石凝英—端硯藝術展覽」的精品,展覽不僅展出了近二百方端硯,還有端硯材質的裸展區域,供觀眾親手觸摸、「零距離」觀賞,以便感興趣的觀眾對端石的石質、石色、石品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

  從誕生開始,端硯就與文人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許多名人對硯台特別是久負盛名的端硯、歙硯喜愛倍加,他們會在自己使用過的硯台上留下詩文或警句及硯台的來歷等,如名相狄仁傑把武則天賜的「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端硯視為稀世之寶,並在硯台上鐫刻銘文寄託忠君愛國和堅貞的精神;抗金名將岳飛,在端硯親筆銘文:「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個行草大字,以此表明抗金衛國,還我河山的意志和絕不與投降派同流合污的決心。

  因此,端硯的文化內涵深厚,不少端硯集雕刻、繪畫、書法、詩詞、篆刻於一體,成為藝術與文化、思想互相融合的硯中精品。名人硯銘則進一步將端硯文化發揚光大,也提升了其收藏價值。

  端石王震寫經硯正是名人硯銘的代表之一,此硯滿刻銘文,它的左側、右側及硯背均刻有銘文,連硯盒都有銘文,難得的是有三位名人參與刻此方硯中的銘文,他們是王震、王個簃及吳昌碩。王震是浙江吳興人,住在上海,擅長雕刻佛像,同時也是畫家,擅長畫人物、山水及花鳥。王個簃,江蘇海門人,是吳昌碩的弟子,以擅長寫意花鳥畫着稱。三人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吳昌碩,他是清末民初大家,不管是寫詩、著書、篆繪還是篆刻均有很高的造詣,他在很多硯上刻有銘文,是當時著名的藝術家,對後世影響很大。

  歷經一千三百餘年的發展,端硯不僅是文房用具,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寶貴遺產。二○○六年,「端硯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其文化價值越發為世人矚目。

 

  (編者註:「紫石凝英—端硯藝術展覽」為廣東省博物館的長期展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