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课堂主要有三个类型: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
纵观绝大部分的公开课展示、优质课比赛等活动,除非特殊规定,一般呈现的几乎都是新授课,复习课极少,讲评课更是凤毛麟角。
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
其一,由于新授课教给学生的是全新的内容,有更广阔的“设计”空间,也更容易展现执教人的“教艺”,因此便更受青睐。
其二,复习课是直接指向考试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过程,教师的作用放到了一边,——至少是被弱化。从传统意义上的“听课”来看,听课人是要去看教师如何表演的,一节由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的课显然不具体“观赏价值”。
其三,讲评课具“我班”色彩,前提必须是在考完试后,而且老师要对学生有足够多的了解,否则,不具备可操作性。
基于以上的原因,在具有可比性或者公开性的课堂活动中,选择新授课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而还有一层不便明说的理由:目前真正深入研究复习课和讲评课这等“基础工程”的,也就是踏踏实实地钻研学生学习情况的并不多。
但实事求是地说,讲评课确实不好上,很容易剑走偏锋,费力不少而效果全无。
首先,容易上成“批判大会”。考完试后,成绩出来了。统计一下多少高分,多少及格的,多少不及格的。与上一次考试比较一下,看一下有多少进步的,多少退步的。哪些是近期表现不佳的,哪些是“屡教不改”的。哪些分不应该丢却丢了,哪些纯粹是因为粗心而做错的……这样一来,讲评的时候就从分析考试成绩入手了。表扬的当然是有,可势必轻描淡写,而分析的重点就对准了那些成绩差的、退步大的。一节课下来,火发了不少,效果则未必明显。
其次,容易上成“答案印证课”。尽管有时候这是在上课前想刻意避免的,然而未必能如愿。拿语文考试来说,一张120分的试卷,完成时间是120分钟。想利用45分钟的时间讲评完谈何容易?常见的情况是,一开始的“积累与运用”部分讲得细,涉及不少考点,且能够举一反三,到后来的课外文言文和课外现代文时,常常是对一对答案结束。一方面是时间不够用,另一方面是此类题目的考点过于分散和灵活,答题时虽然有规律可循,可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要不要学生记笔记?在缺乏相应语言材料的前提下,讲了技巧学生是不是一定就能掌握?……这都是问题。
要想上好讲评课,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不可。
第一,讲评课的本质是一种考试结束后的分析,它用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考试中哪些做好了,哪些没有做好,进而涉及到考前的复习策略、考试中的答题技巧等诸多方面,备课所用的功夫比新授课可能还要多。最起码,教师要把试卷认真而完整地“做”一遍(不仅是游览一下),在这样“下水”的过程中一方面计算一下时间,另一方面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一下思维的过程和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必须要能够高屋建瓴地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揣测一下试题的题型、考点,与自己平时的教学结合一下,并通过翻阅学生的答题情况真正了解哪些是自己上课时没有重点强调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练习的。这种“责任划分”非常关键,它可以避免在取得不好的成绩时一味地责怪学生,影响师生关系,也堵塞自己素质的提高。
第二,要以表格的形式计算每个题目的得分率。做这一步的目的是弄清楚哪些问题是共性的,属于老师没有讲到,哪些问题是个别情况,属于部分学生自己的基础、理解力的原因。当然,计算得分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确定讲评的重点。一张试卷考点众多,老牛赶山式的从头分析到尾费力不少,效果却并不好。因此需要突出那些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的题目,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够突破难点。至于那些个别情况,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或者进行单独辅导来解决。
第三,要注意取“类”和教给“方法”。就题论题是低效的,因为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这个题目会了,换一种问法,换一个数据或者情境又不会了。这是讲评课的大忌。所以,在准备讲评课的时候,老师要针对某些题目,再搜集一些同类的内容,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丰富、直观的印象,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当然,从“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念出发,为了提高成绩,老师还要在答题的角度、表述的方式、规范的程度、注意的事项等方面给学生更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轻松自如地考试,起码做到不该丢的分丢不了。
也就是说,讲评课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课前准备有直接的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是老师的舞台,虽然不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相当多的名师都像苏霍姆要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是“用辈子去备课”的。在课下,老师省了力,学生必然要费力;老师下了功夫,学生必然学得轻松。这是定理。
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再多一些激趣的手段,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扎实”进行科学的活动设计,讲评课的实效性自然就提上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