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课堂上学生参与度的问题

 江山携手 2019-02-14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绝对是个有巨大价值的课题。

    长期以来,一直想设计一种能方便统计各种数据并进行定性分析的表格,以便科学地了解课堂上学生的真正学习状态,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可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仍未成行。

    新学期开学以来,听了20多节课,有随机听的,有大型的学校层面的公开课,有中心组层面的教学研讨课,不一而足。可喜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老师逐渐在抛弃那种“古董级”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呈现出较灵活的课堂组织形式。不论是多媒体的运用,“先学后教”的意识,学习目标的可操作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课堂展示方式的选择,当堂检测的落实……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有所体现。

    一句话,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在慢慢突出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讲”。

    不过,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参与度”是个没有止境的问题,就像目前的课堂科学的提法是“有效课堂”而慎提“高效课堂”一样。人不是机器,真正达到高效很难。

    听课的时候,我一般是在学生的最前面的,目的是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而不是老师的表演功底。我以为,学生的参与分这样几个层次:

    一是身体参与,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不少的学生尽管被迫坐在教室里,但心早已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由于基础差或者对学习内容、老师的授课方式不感兴趣(有时候是排斥),思维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因此,身体参与也叫不参与。就像徐庶一样,尽管到了曹操的阵营,可是“终生不献一策”。

    二是听觉参与。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老师讲的时候,同学们讨论的时候,他在听,但他奉献出的仅仅是自己的耳朵,信息是摄入了,可大脑却不进行加工,或者从这个耳朵进去了,又从另外一个耳朵里面出来了。啥东西也没有留下,这种参与方式也显然是低效的。

    三是口头参与。如果老师提出的是简单的问题,就举手回答;如果老师不断地问“是不是啊”、“对不对啊”……时,就大声地应和几声。小组讨论时也发几句言,但不关痛痒。并不想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避免被边缘化而已。

    四是思维参与。课堂上根据老师的安排和活动设计,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或积极思考,或奋笔疾书,或主动展示。这显然是最好的一种参与方式,几乎所有优秀的学生都能呈现这种状态。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关键因素。

    那么,影响学生参与度的情况有哪些呢?

    一是老师的语言。语言是最直观的教具。现在为什么不再强求推行一种模式,就是因为课堂是动态的。任何一种模式不可能适应各种课型、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特点,教学模式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因地制宜”。虽然尽可能地要减少直接讲授的时间,可是,课堂上并不排斥讲授。尤其是像语文、外语、历史、政治这样的学科,老师的讲授必不可少,因为它有某种程度的示范意义。实际上,像以前的评书、名人的演讲等,是有足够吸引力的,同样能够让人获得极深的教益,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想像力。所以,讲授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提高讲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多读经典优美的散文、诗歌以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并向相声、小品、电影台词等艺术形式吸取营养,让自己的课堂讲授语言清晰、准确、有幽默感,有含情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认真地听讲,不至于走神,学生的参与度自然就高了。

    二是和学生的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这理论可能永远都不会过时。不用说在师生身上,就是在成人之间,彼此之间的关系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对方观点的接受度。信任的人、亲近的人比猜忌的人、疏远的人更容易“说话”。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爱上某一学科、因为讨厌某一老师而恨上某一学科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学生是靠感觉而不是理性来对待知识的。在一部分学生心目中,他就是为家长、为老师学的。因此,调整好师生关系就显得异常重要。一个与学生关系融洽、有较高威望的老师走进课堂,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显然更容易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学得更扎实,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三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内容本身无法选择,所以不提。同样的学习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成熟的、有责任心的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如何教得更轻松,更顺畅。教学的最终目的必然要落脚到学生身上,所以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设计。不论是通过温习旧知识来与新知建立联系,通过引入视频、音频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印象,还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使之更符合逻辑或学生的接受规律,通过学生的展演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教学内容就是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菜,佐料,“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做菜的过程,顾客(学生)愿意不愿意吃(愿意不愿意参与),全靠厨师(老师)的手艺(课堂设计能力)。

    四是反馈与升华的力度。所谓的反馈,就是指“检测”。课堂学习本身不排除功利因素,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老师和学生都难以脱离考试而存在,教和学本身有很大方面是为了“考试”。那么,课堂上有检测,学生学习就认真,参与度就高;课堂上不检测,总是把作业压到课外,学生学习上就心不在焉,应付心理就严重,参与度就低。当然,纯为考而教的课堂是狭隘和短视的,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升华”,这里的升华指的是应用,也就是和生活的联系。很显然,“学以致用”是有足够的力度让学生产生成功体验的,而知识本身与生活本身联系的紧密程度则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天性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当我们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有成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时候,他们便从学习本身中找到了快乐,课堂上便不会再成为参与度几乎为零的“打酱油”的边缘人或者看客了。

    研究课堂参与度就是在关注学生学习本身;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高了,课堂效率便极大程度地提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