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出品|邂逅社工 作者|香港“开”督导 关键词|小组工作、技巧、原则 兴趣小组? 1. 以兴趣、喜好为主线小组目标,在兴趣培养和某些技能上有所得着; 2. 成效多指在相关之技能的领略和汲收度; 3. 组员互动或个人成长元素较弱; 4. 倾向学术、技能为主元素,不需具备社工发展元素; 5. 不需社工带领,一般导师带领也可以; 6. 追求有明显成效; 篮球小组?小主持培训班? 插花班? 跳绳班?....... 专业小组? 社工元素呈現 必须要在: 文书层面 上司/督导层面 成效层面 小组定义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是一种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 通过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获得行爲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并达成小组目标以及社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进步与成长的一种社会工作服务方法。 具有四层含义: 一、是社工按照既定的目标带领和引导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方法。 二、带领过程以科学的知识和技巧爲基础。 三、是小组成员在小组过程中进行互动。 四、是小组活动围绕小组成员和小组的目标展开。 小组观念(i) 小组的分类 (1)形成方式:组成小组和自然小组 (2)组员参与动机:自愿小组和非自愿小组 (3)组员间的联系:基本小组和次层小组 (4)小组的结构:正式小组和非正式小组 (5)组员之间的界限:封闭小组和开放小组考试大论坛 (6)小组目标: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心理治疗小组、任务小组 小组观念(ii) 小组工作的主要类型:按照目标划分 (1)教育小组 (2)成长小组:了解、认识、探索自我,开发自我 的潜能,解决问题并促进个人健康发展。 (3)支持小组:同质性,交流思想和感情,相互支持,有社工参与组织。如单亲家庭自强小组,癌症患者、糖尿病患者等组成的病友互助小组等。 (4)治疗小组:创伤,不良状况影响正常生活。如美沙酮治疗小组。 小组程序「五段法」 1. 热身阶段 2. 预览阶段 3. 工作阶段 4. 消化阶段 5. 总结阶段 热身阶段 目的:消除紧张、集中、投入、营造轻松气氛 原则:简单易玩、规则少、弹性高、着重参与、投入、不重比赛、不重输赢、不加赏罚、与学习主题无关。 例子:1元5角、老师说、拍7、人生五阶、大风吹….. 预览阶段 目的:让参加者对活动有心理准备,消除焦虑。 有效时间管理。 内容:本节活动的主题、活动内容、形式、程序 工作阶段 主题活动:包括短讲、练习、指导、称赞、覌摩、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大组分享等 针对不同小组内容, 如快乐交友、小领袖训练、口齿伶俐等设计不同活动, 如蜘蛛网 消化阶段 目的:巩固所学 方式:三分钟提问、问题比赛(问题数目最好是七条之内) 、「一人一心德、答中有贴纸」 总结阶段 目的:再一次巩固所学 形式:工作员把解说重点连续地说出来 其它:提问一两个问题刺激组员进一步反思 预告下次聚会主题、内容 热身游戏 乌鸦乌龟、千元大奖、拔枪 特式:2人一组、促进互动、徒手进行、容易带领、快速营造气氛,不用解说 对象:任何人士 小组规则(模板参考) 准时集会,有事缺席尽早通知 出席所有小组聚会 投入参与每项小组活动 留心聆听社工及其它组员的说话 尊重别人的意见和发言权利 (不垄断发言机会) 多赞赏,少批评;多帮助,少投诉 带领主题/学习性活动技巧 带领小组游戏活动 活动前的准备 活动期间的技巧及观察 带领活动后之解说/讨论 (Debriefing) 活动前的准备 设计需要群策群力而完成的活动 阅读及了解活动的内容及进行程序 预备场地 预备教材 促导员商讨、共识 促导员间分工合作 预先进行活动 活动期间的观察 说话 身体语言 活动发展过程(领袖的诞生,事工/社交领袖, 组员的行为特征,个别组员的强项/弱点,沟通情况,互动情况,事工达成,成员之满足感等) 活动后的解说/讨论 (Debriefing) 解说是帮助学员整理经验的机会,让体验不单停留于一个游戏,而是提升自己,对自己有新的发现,把不为人知的经验转化为被肯定和有意义的经验。 1.用问题形式 →让参与者说出感受 2.根据参与者的感受 →跟进学习要点 3.根据所学要点 →跟进如何应用于工作上 4.精简叙述学习要点、经验和观察之所得 体验学习如何进行? Kolb于1984年提出体验学习理论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ELT)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包括体验学习四个阶段循环的过程: 1. 先有具体的经验(感受 feeling) 2. 观察式的反省(反思 reflecting) 3. 将抽象的理解概念化(思考thinking) 4. 将新的概念运用在新情境,进而创造出新的具体经验 带领讨论 / 分享 (常用技巧) 充份 / 积极聆听 (给予被明白、被尊重感) 覆述 / 简述 / 总结 (给予支援,亦有终断及转接对话功能) 邀请沉默者发言 (提高沉默者的存在感、归属感) 提问技巧 (开放问题、填充问题、选择题、是非题;视乎组员能力) 找出共同处 (建立小组归属感) 同理心 理性的协商及决策 足够资料 不同意见能充份表达 分析每项选择的利弊 排列优次程序 作决定 尽可能以共识而非投票作出决定 赞赏的五大原则 适时及适度赞赏 赞赏原则: 1.真诚 2.具体 3.实时 4.最低限度原则 5.内发性兴趣活动不宜赞赏 当小组内不当行为出现时 低调干顶策略(第一级) 定睛看着学生 凌厉目光盯着学生 短暂停顿说话 走近组员身旁 邀请作答或示范 称赞守秩序的组员行为 当组员行为出现好转时,报以点头、微笑、轻拍肩膀以强化良好行为 明确指令(第二级) 温和提示 (语调较轻:静一些) 强烈提示 (语调较重而沈:客观描述他的行为、表达他的行为对你的影响、说出具体要求) 预告后果(第三级) 郑重提示违规后果 (如果当我讲解时,你继续有谈话/ 掷纸球 / 离位 / 尖叫的话 ,我便会把你的行为记录下来;相反如果你表现良好的话, 我也会把你的优点记下) 按章办事(第四级) 用坚定平和语调告知惩罚已成必然,要求他马上站起来或组后留堂;如违抗的话,可召外援。 作者介绍 开督导,是香港资深社工,从事社会工作达20余年,尤其在青少年服务领域、婚姻家庭领域专长。具备丰富的管理和实务技巧,近年参与内陆社协、社工机构的顾问、培训及评估工作。 开督导将致力推动'本地化社会工作'的专业工作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