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元宵•三则

 慧然 2019-02-14

元宵开夜宴


李纨的元宵灯谜为何与众不同?


猜灯谜是元宵节一个重要习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据说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堪称谜语的雏形了。

南宋时期,一些士人学子为了展现才华,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的行人来猜,因此就有了灯谜的诞生。



《红楼梦》里两次写到了元宵灯谜:


其一: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元宵期间,元妃特意命人送出一盏专为灯谜而制的四角平头白纱灯,命大家猜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


这里着重提到了贾环的灯谜:谜面: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谜底:一个枕头,一个兽头。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当屋,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


贾母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谜底:荔枝

贾政的灯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谜底:砚台

元春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炮竹

迎春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谜底:算盘

探春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风筝。

惜春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佛前海灯

贾母

贾元春

贾政

迎探惜三姐妹

其二: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大观园群芳毕集,举行了盛大的诗社联句活动,李纨因笑向众人道:“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在李纨的倡议下,大家纷纷作起灯谜来。


史湘云的灯谜: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谜底:耍的猴儿


宝钗的灯谜: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宝玉的灯谜: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黛玉的灯谜: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薛宝琴更是厉害,一口气作了十首怀古诗,诗中暗隐俗物十件。

史湘云

薛宝钗

贾宝玉薛宝琴

林黛玉

其中宝黛钗和薛宝琴的诗谜在书中并未明确答案。但是纵观以上的灯谜都有共同的特点:谜面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谜底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俗物;在猜法上都属于会意法。


灯谜的猜法多种多样,诸如拆字法、离合法、增补法、减损法、半面法、方位法、参差法、移位法、残缺法、通假法、盈亏法、会意法等等。其中会意法和拆字法是猜灯谜的两大法门。


会意法也称字义分析法,从谜面的文字去领会、联想、推敲、探索谜底,谜面和谜底经过别解按某种特定的含义相吻合。例如贾母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猴子在树枝上窜来跳去的,站在树梢上就是为了“离枝”,结合谜底是一种果品,正好“离枝”和“荔枝”谐音。



为什么《红楼梦》里的谜语品味如此一致?薛宝钗一句话道出了端倪:“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众人都道:“也要作些浅近的俗物才是。”


常言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无论是贵为皇妃的贾元春,还是古板的谦谦君子贾政,都是纯孝之人,他们都深知贾母的喜好,其聚会宴饮的一大目的就在于哄贾母开心、让贾母高兴。出灯谜自然也要符合贾母的志趣喜好的。会意法的灯谜可以从谜面的描述中总结出某种物的特征,意思浅近,谜底是身边的俗物,就相对好猜一些,更容易联想到。


在《红楼梦》中和这些灯谜风格格格不入的是李氏姊妹的四个灯谜:


李纨的灯谜:观音未有世家传,谜底:虽善无征;一池青草草何名,谜底:蒲芦也。

李纹的谜语: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山涛

李绮的谜语:萤,打一个字,谜底:花


李纨的谜猜法虽然也属于会意的方法,但谜底并非俗物,而是“四书”中的句子。


李纹、李绮的都属于字谜,用到了拆字法。所谓拆字法也称字形分析法,或者增损离合法。利用汉字可以分析拆拼的特点,对谜面或谜底的文字形状、笔画、部首、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者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这类谜语往往虚实结合,需要仔细推敲方能猜出谜底。


大观园的姐妹们冰雪聪明,学富五车,自然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但是贾母未必能想到这样文绉绉的句子。元霄本来就是象征着团圆喜乐的节日,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欢饮谈笑,如果出的谜语难度太大,都猜不出来就尴尬了;或者句子太过文雅无趣,也不符合元宵宴饮的氛围。而李氏姊妹的谜语就更像是秀才学子们在比试才学,谈经论道,因此宝钗说“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思”,言下之意,这几个谜语学究味太重,不通俗、不亲民。


雅俗共赏方能大家有趣,《红楼梦》作者在很多地方都表达了这样的文学价值观。第三十七回湘云邀请诗社,宝钗向湘云道:“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第五十二回群芳聚会,宝钗开玩笑说如果我邀一社,该如何如何——“四个诗题,四个词题。每人四首诗,四阕词。头一个诗题《咏〈太极图〉》,限一先的韵,五言律,要把一先的韵都用尽了,一个不许剩。”宝琴笑道:“这一说,可知是姐姐不是真心起社了,这分明难人。若论起来,也强扭的出来,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


历史上有很多才子猜谜,对句的故事,流芳千古。古人更是有“一字师”的说法,唐代诗人贾岛还留下了“推敲”的典故。文人相聚,比试才学,互相诘难,以此为风雅韵事。但是这些场景和家庭聚会相比,毕竟场合不同,目的不同,当然谈论的内容也就不同了。



那么,为什么李纨姊妹的谜语如此与众不同呢?其中也体现了《红楼梦》作者的匠心:


其一在于强调李纨的出身,家学渊源。

李纨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


其二体现了李纨的性格,孝顺但不够善解人意。

群芳聚会,只有李纨想到了灯节将近,贾母有制灯谜的想法,倡议大家作些灯谜。说明李纨非常孝顺,时刻将贾母的话记在心里。但是李纨又实在是一个迂腐不够变通的人。她不能很好地体察贾母的心理,作出了这样呆板、缺乏生气的谜语。相对于贾母肚子里的蛔虫王熙凤,以及才进了贾府就能投贾母所好的薛宝钗来说,情商实在不够高。


其三体现了贾母的知人之明。

贾母最喜欢的人自然是王熙凤,多次当众表扬王熙凤嘴乖、孝顺等等,但是贾母对于李纨母子也一直照顾有加,给予了很多切实的待遇。因为贾母不是只喜欢阿谀奉承的昏君式的人物,她对于每个人的个性都有清晰的认识,知道李纨不善言辞却是一个知礼守节的好女子,因此也并不厚此薄彼。



《红楼梦》里的灯谜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解读,难怪后人评价《红楼梦》的写作技巧,一支笔作千百支用,实在精彩绝伦。


众说纷纭的第二十二回结尾


《红楼梦》现存各版本第二十二回有很大的不同:


庚辰本在惜春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后,有“此后破失,俟再补”批语。另起一页有诗谜“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诗谜前批:暂记宝钗制谜云。之后批: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而在程印本和甲辰本上将该诗谜归属于林黛玉,补写了贾政悲谶语的内容,以及宝钗和宝玉的灯谜。


在戚序本上该诗谜的作者仍然是薛宝钗,后文没有宝玉、宝钗的诗谜,但悲谶语文字略同。

多年以来一直困扰读者的两大问题:


第二十二回究竟有没有完成?既然贾母、贾政、四春姐妹的诗谜都有了,甚至还有贾环的灯谜,作为《红楼梦》主人公宝黛钗却无诗谜,这实在不够完美,似乎也不应该。


“更香”诗谜的作者应该是薛宝钗还是林黛玉?因为该诗谜从写作风格来看更像是林黛玉的手笔,愁多焉得玉无痕,而宝钗总是“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因此想当然地将作者置之以黛玉。


如果我们将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综合阅读和分析,就会有进一步的看法:


首先,第二十二回灯谜和第五十回灯谜均有谶语的作用,但侧重点不同。前者主题为家族衰亡,后者主题为群芳流散。


第二十二回的诗谜以贾氏家族兴衰为主题。这些诗谜的作者分别是贾环、贾母、贾政、元迎探惜四春。其反映的主题从贾母的谜语“荔枝”就已经奠定了基调。从“荔枝”的谐音“离枝”,联想到树倒猢狲散。该回元宵佳节,描写元春省亲之盛,贾氏家族到达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局面,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秦可卿预言的“乐极悲生,人非物换”了。该回灯谜通过贾氏族人命运的谶语体现出家族命运的大趋势,自然灯谜的作者以贾家族人为主。也正是因为这个主题,作者不惜笔墨地写上了贾环的诗谜。因为贾环属于贾家的子孙,并且在家族兴亡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副作用。


前人在戚序本相关回目的批语有过类似思想的表达:

而第五十回的灯谜作者分别属于李纨三姊妹、史湘云、宝玉、宝钗、黛玉、薛宝琴,他们都属于大观园的诗客,属于贾宝玉眼中“水做的骨肉”,这些灯谜的谶语作用则更侧重于群芳命运的预言。 


薛宝琴的十首加上宝黛钗各一首诗,则体现了绛洞花王、群芳之主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每人一首,正好是十三首,本公众号之前对此有过解析,请参看前文:《红楼梦》第五十、五十一回诗谜解析(4)《红楼梦》第五十、五十一回诗谜解析(3)第五十、五十一回诗谜解析(2)《红楼梦》第五十、五十一回诗谜解析(1)


这十三首诗谜均没有答案。不设谜底,可以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正是让读者们不要纠结于谜底,而更多地思考诗谜本身的内容。唯有这十三首诗不设谜底,或许还蕴含着作者的一点小心思,没有谜底,就形不成一致的看法,就会让读者反复去琢磨、推求,去印证、考虑,去思辨、争论,也许就会发现其中更多的真正的含义。这很可能是这十三首诗不设谜底的写作初衷。

其次,谜底为“更香”的诗谜虽然应该属于宝钗,但很难断定是否符合作者最终的构思。


按照前文所述,第二十二回灯谜是为贾氏族人的命运做谶,那么,谜底为“更香”的灯谜当然应该属于宝钗,而非黛玉。因为宝钗最后嫁给了贾宝玉,是贾家人。但是第二十二回没有完成也是客观事实,那么批者所云的“暂记宝钗制谜云”会不会出现在作者最后的构思中,是谁也说不清的事情。也许作者在写作完第五十回内容,返回来修改第二十二回的内容,真的有过犹豫和思考:在此要不要写上宝钗的的灯谜,还是以惜春的灯谜作为结尾更好呢?


众所周知,《红楼梦》艺术价值是有口皆碑的,它从来不会在相同的事情上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的叙述。即使是对同一事物的描写,也一定是从不同的角度的反复皴染,各有各的笔法,各有各的暗喻,各有各的特色。就像葬花出现了两次,元宵、中秋分别出现了三次,但绝无雷同之感。如果同样的元宵灯谜出现在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两回,这绝不是《红楼梦》的写作风格。


在第五十回列出了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三个灯谜之后,书中写道“探春也有了一个,方欲念时,宝琴走过来笑道”。探春的灯谜未及说出被薛宝琴打断了。当然以作者的才华就是给探春姊妹再编些谜语,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但是作者却以横云截岭的方式让薛宝琴给打断了,因为在第二十二回的灯谜中,已经有探春姊妹的灯谜了,此处如果重复展现就不必要了,而且给人以累赘重复之感;用现代话说是“审美疲劳”。《红楼梦》作者断不会犯当今网络小说作者的通病。


《红楼梦》灯谜虽多,如果去掉第二十二回的“更香”灯谜,那么灯谜作者就不存在重复的问题了,就不会出现一个人作两首灯谜的状况。第二十二回的谜语作者都是贾家的人,分别属于贾环、贾母、贾政、元迎探惜四春,都属于贾家人,是园外的现实世界。而第五十回的灯谜分别属于李纨三姊妹、史湘云、宝玉、宝钗、黛玉、薛宝琴,是属于大观园的人,是园内的理想世界。


“更香”灯谜毕竟存在于畸笏叟的记忆中,“暂记宝钗”只是畸笏叟的想法,而并非曹雪芹的最终构思。如此一想,为什么第二十二回在贾惜春灯谜后戛然而止;以及庚辰本批语“此后破失,俟再补”就更好理解了。


《红楼梦》历经十年辛苦,五次批阅增删,以至于“愈出愈奇”,一定是在一个基本的故事框架基础上的增删补削,因此窃以为在理解一些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统筹考虑,综合分析,而不能割裂开来。


《红楼梦》元宵描述有明显清代特征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十七日一早,又过宁府行礼,伺候掩了宗祠,收过影像,方回来。”这一简单的叙述说明贾府的年过完了。




元宵节在历朝历代都是极重要的节庆,朝廷还会为百官放假以度佳节。例如唐代,据《太平御览》引唐人韦述《两京新记》:“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唐代宵禁森严,但是特许正月十五前后三夜放花灯,以示庆祝。


《宋史.礼志》记载:宋沿袭唐代“上元前后各一日,城中张灯”的习俗。后又增至“十七、十八夜”。南宋的的时候,淳祐三年又预放元宵灯,从十三日起增至六夜,也就是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八。


明代明太祖下诏元宵节放灯延长为十夜,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日灯火不歇。《帝景物略》记述京师从正月初八到十八日,东华门外有灯市,贵贱相杂遝,贫富相贸易。富者张灯四夕,贫者仅一夕,更贫困者无灯。《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例如《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五回写道:“话说西门庆因放假没往衙门里去,早晨起来,前厅看着,差玳安送两张桌面与乔家去。”此时正值元宵节庆期间。



清代放灯时间没有那么长。《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谓灯节,唯十五日谓之正灯耳”。也就是说清代放灯只有五夜。这和《红楼梦》中所记述的“十七日一早,又过宁府行礼,伺候掩了宗祠,收过影像”非常一致。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写道:“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十七日祖祀已完”,也就是说到正月十七,元宵节就结束了。


《红楼梦》元宵时制和清代的规定完全一致,是不是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其创作年代,以及该年代作品中必然受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