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者要有“现场意识”

 江山携手 2019-02-16

  “现场意识”这个词是今天上午的“初四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听中心校的赵校长说的。

  意思很明了,就是要求单位的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在会议层面、听汇报层面,要降低管理重心,深入到办公室、教室中去,多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确定了解老师和学生的真实状态,包括如何备课,批改作业,如何集体备课,如何搞教研活动,如何上课,对学校的考评方案和管理措施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在课间和学生聊一聊,知道现在他们学习得快乐不快乐,作业负担重不重,对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有什么要求,等等。

  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毛泽东就用极其通俗的话阐述了对领导干部的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何一个管理整日忙于应付上边的评比、检查,周旋于来自主管部门的关系网中,便很难倾听到员工的心声,作风再不民主,便很容易脱离群众,使得一些措施缺乏针对性,落实不下去,时间长了,便会陷于被动,在管理中如同盲人骑瞎马,不但是低效的,而且会是危险的。

  当然,有些问题的存在自有其相对合理的环境和制度土壤,比如说目前教育的行政化问题,领导干部是任命制而不是公推公选问题。有人说得透彻,宁可被“下边”的一万个人骂,只要“上边”有人欣赏就足够了。

  这是现实的情况,也是一种来自于历史和国情的文化使然,也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

  另外,有些事情的特点是,谁也会说,谁都心里跟明镜似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却不会那么简单,这也就是为什么牢骚满腹的“明白人”很多,批判起社会和体制来一针见血,但光“破”不“立”的却大有人在。思想、语言和行动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

  不过,在其位,谋其政,一个管理者毕竟要担负起肩头的责任,少一些假大空的东西,深入到实际中去,“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只有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做管理的内行,才能做出点成绩。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