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兰克尔:意义与人生》笔记

 建东阅览室 2019-02-17

一 意义的见证

  • 弗兰克尔:一个人无论是通过“意义的实现”还是通过“爱的接触”超越自身,都体现了自我超越。
  • 弗兰克尔对自我的整体认识:肉体、心理和精神三者的相互作用。弗兰克尔认为如果一个人找不到意义,就会导致一种存在上的虚空,从而引发存在性神经病。这一理论改变了将性变态看作人类病源的看法。这类症状会引起绝望情绪,常常导致人的自毁。
  • 弗兰克尔对虚无主义的免疫力正是在全面认识了自我,尤其是认识到精神维度对人的关键作用之后形成的。自我的精神是一种存在手段,而不是一种本能因素。与肉体和心理不同,精神不会生病,却可能被封闭起来。精神也不会挤到我们的意识中来,我们必须选择它。这种精神(noons)成为弗兰克尔思想中最具争议的一个方面,欧文亚隆指出,弗兰克尔对意义的研究在根本上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 追求意义的意志是推动自我的主要力量,相比之下对快乐和权利的追求仅仅是一种简化论思想。弗兰克尔的悲剧乐观主义:肯定生活中最终萌生的是意义而不是虚无,最终胜利的是爱而不是死亡。真爱本身便是它表现的理由,所爱的人死后,爱却一直能延续下去,在这种意义上爱的力量大于死亡。他人之所以爱我们,能记住我们,是因为我们做的事,一切出于爱心而做的事都有价值,其余的都随风而逝。
  • 高岛宏和弗兰克尔的理论表明东西方可以达成几点共识:一种整体的观点(心灵、肉体、精神);承认精神是意义的关键并对之加以利用;目的(西方的侧重点)与意识(东方的侧重点)间的平衡;感激(东)与反省(西)共存;肯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生活中都有意义。
  • 如果我们不伸出手去与另一个人心灵相通,共同寻求意义,我们就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人性。

二 亚里士多德、存在主义现象学、康德对弗兰克尔的影响

  • “善”就是在一切事情上把握适度的原则。弗兰克尔和亚里士多德都认识到,绝对的完美是人类不可能达到的,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把适度作为灵魂在实现适当目标过程中的基本准则。这样一来,生活是否健康幸福就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要、不同位置和条件来衡量。
  • 弗兰克尔将良心描述为一种不可简化的人类现象,它先与逻辑先与道德,指向一种道德本能,是和爱同一类的事物,指出了潜在的特有的可能性。
  • 人们不能通过直接寻求找到自身的位置,而应该首先把目光投向超出他们之上的事物:价值准则或一项有意义的事业。弗兰克尔强调我们与其他生命的交融,正是在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意义得到了实现。
  • 弗兰克尔坚信,任何真正的现实原则都必须解决爱与死亡的斗争问题,经过与悲剧三项(愧疚、痛苦与死亡)的斗争我们可以做出一系列的决定,包括决定我们是谁,我们应该做什么,以及我们能够把希望建立在什么之上。
  • 弗兰克尔认为康德为责任而责任的观点是简化论的,在弗兰克尔看来,一个受责任引导的人把生活仅仅看作是一种职责,责任一旦被当作主要的追求目标,最好的情况下会产生束缚,最坏的情况会导致失望和挫折。而如果意义被当作主要的追求目标,责任也会随之出现。(但弗兰克尔说意义是不能被当作目标追求的呀)
  • 如同康德没有去探究促发自由意志的动机一样,弗兰克尔除了说精神领域为寻求意义提供了源泉与力量外,也没有试着去解释这种先验性的寻求。它属于生命中神秘而不可知的那一部分。(那个时代是神秘不可知的,现在已经不是了)
  • “良心教我们去追求意义,而不是追求美德。正如对幸福的追求是自我欺骗一样,一味追求一颗善的良心只会让我们失去实现它的机会,因为在追求的过程中,人就变成了伪善的人,良心也沦为伪道德。善的良心只能在为一项事业、为他人或为上帝的名义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实现。”
  • 康德最终承认,自由在根本上是一种超越人类理性的神秘物。他无法克服对人性的矛盾认识:一方面他把自我看作是抽象理性的,这时自我的任务是履行责任;另一方面他又把自我的本质看作是完全感性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实现感官的满足。对康德而言,意义是道德的一种表现。对弗兰克尔而言,道德是意义的一种表现。
  • 弗兰克尔:自由不仅意味着摆脱束缚的自由,还意味着遵循我们信奉的价值准则的自由。一种“应该”暗示着一种“能够”,我们必须根据责任确定相关的自由类型,与意义相连的自由总是同时意味着责任。
  • “一味追求成功(无论是性还是道德方面)会导致过分的关注与内心忧虑。道德思想和行为依赖于他们背后的意义。”
  • “意义所指的是独特情境,与情境中同样独特的个人。价值准则可以被普遍认识和接受,而意义却是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单独认识和协调。”
  • “一个人在他的信仰之上站的越不牢固,他就越要用双臂紧紧抱住那些使之区分于其他信仰的教条不放;相反,一个人在他的信念上站的越牢固,他就越可以自由地把双手伸向那些与他信仰不同的人。”弗兰克尔对无条件意义的信奉是一种信念的表现(尽管他本人否认这一点,并把它成为一种直觉良心),且他的意义意志表达了一种生命中有意义存在的信念。

三 詹姆斯与弗兰克尔的比较

  • 实用主义一词由皮尔斯创造,指一种可以逻辑的、实践的检验观念真实性的方法。皮尔斯指出,要了解一种观念的真实意义,应把它放入人群中检验,再考虑它的实际效果。詹姆斯同意皮尔斯的观点,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个人,一个真理性的观念通过它的实际效果得到证实。但皮尔斯在根本上依赖于科学方法对真理的检验,而詹姆斯则依赖于人类道德经验的检验。
  •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真理观简言之就是,在工具主义的角度看,一种观念的真理性即是它的有用性。怎样才算对我们有用呢?首先,我们认为那些能够最好地解释新经验,同时又不过分妨害就信仰的观念,是真的。其次,詹姆斯提出能够最准确的预测未来经验的理论是好的,可以被看作是真的。第三,他认为能够圆融其他经验与信仰的理论是真的。最后,他还主张凡是能够使生活更幸福、更充实的观念都可以被看作是真的。
  • 詹姆斯提出过一个认识实用主义的重要途径:美国哲学的精神——“不允许规定明确的纲领,却要求在自我面前竖立一面镜子,以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现在和我们可能成为的样子”。
  • 詹姆斯与弗兰克尔持有的人本主义被称作实用主义,也被称作激进经验主义。使经验获得了与逻辑等同的地位;自我在被看作“存在”的同时也被看作“过程”,理性的作用与建立在经验之上的结论相互平衡。
  • 在他们看来,人道主义要求人履行的唯一道德义务就是努力改善人类的生活状况,包括减轻人们的痛苦。
  • 詹姆斯指出,真理是“紧随满足感而产生的一种信念的特性品质”,满足意味着可行性。对一种能带来满足感的生活世界观的需求,是对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的需求,其中包括对变化革新的需求。朝着那些使人生更完整的品质转化,能够给自我带来满足感。这是精神健康的标志,也是詹姆斯与弗兰克尔二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共同追求的目标。在二人的思想中,变化的原动力是人类精神的反抗力量。
二人的形而上学取向
  • 詹姆斯与弗兰克尔都有意识的避免建立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认为这样一个体系会限制对人的本性的多方位研究。詹姆斯的形而上学论证是这样的:“人对其行为负责,因为他能够控制思想,而思想又进一步控制行为;因此,人是自由的。”
  • 詹姆斯强调,任何适当的希望哲学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1.最高原则在根本上绝不能扼制或挫伤我们最热切的欲望与内心最深处的希望。
    • 2.我们不希望由刺激产生力量,而是期望我们的选择和行为是恰当的。
    • 3.我们重实际的本性要求哲学提供一种适当的行动指南,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
  • 弗兰克尔:“对人的拯救通过爱以及在爱中得到实现”。对詹姆斯和弗兰克尔来说,爱是我们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真正人性的体现。一切真理,包括爱在内,都代表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形而上学。
二人的知识理论
  • 相同点。他们的认识论承认存在中的种种疑惑、痛苦、模糊和矛盾,但仍然肯定生活的意义。它反映了一种社会向善论,承认和鼓励人的主动性。它也避免了悲观主义和未经检验的乐观主义这两种极端。但它并未做出任何保证,而是将人性的完善看作一种需要人类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可能。弗兰克尔把这种努力称作意义的意志。意志推动了对意义的追寻,是自我的根本动力;同时,意志也是极度个人化的,因为意义不是普遍的,而是具体和独特的。意义的意志要求每个人自己决定他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目标。但一种意义意志并不是单独存在的,真正的意义还需要理智和直觉同情。
  • 分别。詹姆斯认为我们的状态始终是一样的,不受环境和时间影响,因此自身的进步可以不受阻碍地独立进行。他的乐观主义伦理观是为了实现一种行动的生活。弗兰克尔的悲剧乐观主义针对的是愧疚、痛苦和死亡。它使人们能够将痛苦转化为一次人性的成就或胜利,将愧疚感作为完善自我的一个机会,将人生的短暂看作采取负责行动的一种动力。这包含从各种严肃的角度看待生活。弗兰克尔把它称作维度本体论。
  • 弗兰克尔与詹姆斯对生命的看法有相通之处,他们都肯定生命的本质不在于意识,因为生命仅存在于一定时间范围内,我们在生命中的体验才是生命的实质本身。
  • 弗兰克尔的存在分析把时间用作我们思考自由与责任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动因。我们受到限制,同时又保持独特性。时间提醒我们必须在限定的范围内行动,它要求我们分清轻重缓急,确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而短暂性提醒我们,人的存在具有不可避免的一面,我们必须不断决定什么是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与无意义的
  • 詹姆斯运用皮尔斯的现象学术语建立了一个做出判断的三级程式:第一级确立有关自我的问题,第二级运用常识传统,第三级融合传统,根据我们的需要解决纯粹经验提出的问题。詹姆斯认为这样的描述保证了一种不带本体的形而上学。但詹姆斯的立足点在根本上是一种认识论的研究,而不是对存在实质的阐释。他相信通过对所有的真理提出质疑,用实践而不仅仅用理论检验它们,我们最终能获得一种真实感。弗兰克尔很大程度上同意这一观点。
  • 由詹姆斯首先提出的5个要素也包含在弗兰克尔对知识的理解中:1真实来自于一种本质上对可理解性(意义)的追求;2真理在根本上是假想出来的,需要得到生活实践的证实;3传统需要被批判地对待;4有些传统可以被接受,有些要被否定,还有一些经过转化才能被利用;5一切知识的最终检验是看它在体现自由与责任的行为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 詹姆斯和弗兰克尔都没有期望或试图建立一种完全的知识理论,这样做将有悖于他们激进经验主义的多元形式,他们只是提供了一种经过慎重全面考虑后得出的基本原理:1强调对理性和经验的合理使用;2着重论述精神维度在上帝与人类世界之间起到的桥梁作用;3通过强调自我既是存在又是过程避免了平衡状态论;4承认直觉与意识间的相互作用;5坚持观念与经验需经过实践证实;6将自由与责任相联系;表明自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种方式在各种情境下体现生命的意义。
  • 弗兰克尔找到了追寻意义的有力理由。精神提供了一种意义的意志,其中包含了对“为什么要有道德”以及“为什么要活下去”的回答。“世界像一篇由我们口述的记录”,我们只有一遍又一遍回答生活提出的问题,才能完成这份记录;而一旦做出反应后,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回答负责。
  • 愧疚感,在我们在犯错后能促使我们对其进行补救,且有助于我们摆脱骄傲自大。
二人的伦理观
  • 詹姆斯和弗兰克尔都认为,哲学家的任务是明确三个方面的道德问题:心理学方面(道德观念的起源),形而上学方面(道德名词的涵义)和决疑方面(我们选择价值准则的理由)。其中决疑方面是决定主要道德义务时最关键的一个方面。二人都避免将任何道德体系作为最后确定的答案。弗兰克尔强调人类是在根本上自我决定的精神生命,生来具有自由和责任,因此我们必须抵制一切使我们丧失人性的事物。强加的道德体系或绝对准则会带来物化(非人性化)的后果,而且是我们不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 二人将直觉同情看作并用作人类思想与行为的决定因素。他们对直觉同情的理解都起源于柏格森的观点,即合理使用的理智必须与流动的经验结合起来。他们都是与柏格森一样的实在论者,把直觉同情视为健康自我的一种基本表现。弗兰克尔把直觉同情和更广泛意义上的良心联系起来,他认为良心超越了任何狭隘的道德概念,它包含了一种发现或“嗅出”隐藏在某一情境中独特意义的本能。
  • 二人反对任何将人性领域还原为一种纯粹自然领域的观念。
  • 他们都是精神唯意志论者,即认为道德自由以内心精神自由为基础的人。精神唯意志论者不受任何信仰体系的束缚,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却体现了一个有序的过程。精神唯意志论者有五个固定的标志:
    • 1人生建立在选择或同意之上。詹姆斯接受的第一条自由定义是“当我本可以有其他思想时,由于我的选择而对某一种思想的坚持”。
    • 2生命是经验性的。一个人对经验的解释能够表明他的心灵是否健康。二人把经验中的危机看作带来变化与发展的机会。
    • 3经验与理性共同创造和维持精神的自由。我们要用理性解释经验,也要用经验检验我们的选择。明智的人总是一遍遍地挑选
    • 4自由必须与责任相联系。我们不仅有摆脱束缚的自由,还有为某事而努力的自由。
    • 5行使自由需要勇气。
  • 神学。对弗兰克尔而言,存在主义神学注重的是存在的意义。如果我们没有意义感,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做出选择。弗兰克尔相信一个对神学保持开放的人能够体验到终极意义或者“我-你”关系。
意义的人本主义理论
  • 二人有关意义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现了四个重要特点:
    • 1它是经验主义实在论的、现象论的、开放性和非简化论的。
    • 2它是情境性的,再坚持一种价值趋向的同时允许多种选择的存在。
    • 3它面向未来,同时对过去有足够的认识,对现在持反抗的现实主义态度
    • 4二人的人本主义需要一种直觉良心的作用。

四 现象学

  • 弗兰克尔和胡塞尔都采用描述性心理学来避免新弗洛伊德派以及行为主义的还原主义和教条主义。弗兰克尔将“悬搁”与“本体还原”相联系,这就是说鼓励人们暂时将社会的传统、观念以及压力“放进括号里”,以集中精力去探究个人感到独特和具体的东西。
  • 谢勒和弗兰克尔都都同意自我正是通过自我超越接受了价值,产生了观点并明确了生活方向。弗兰克尔:自我超越发生在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或对一个人的爱上。
  • 弗兰克尔: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动机和意愿,以帮助一个人“独立存在”并成为自己环境的主宰而非牺牲品。换句话说,一种有意义的位置感有助于实现真正的认识。
  • 弗兰克尔将理性的意义归为控制宇宙的主体,而非一种副产品。理性是存在的本质。
  • 海德格尔用“镇静、异化、分散”来描述人的“疏远性”。
    • 镇静消除了生活中需要决断和行动时的焦虑和紧张,并不惜一切代价提供一种平静的心态或心理平衡。弗兰克尔认为只有大脑在病态情况下才表现出试图无条件消除紧张的特征。弗兰克尔认为一定量适度合理的紧张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为自我健康生存提供一种挑战。“加入一个人没有任何要完成的任务的挑战,从而免受任务带来的具体挑战,那某种形式的神经病状就可能随之而来”。所以按照弗兰克尔的观点,尽管可能会产生紧张,我们也应寻求任务。因为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表现出追求意义的意志。
    • 异化描述了自我与真正自我中心和真实社会的分隔。弗兰克尔称其为情感异化和社会异化,是由于我们反对我行我素和放荡不羁的态度所产生的。他们寻求一种政治性或社会性的组织,他们的一些见解和章程常常是极端化的。
    • 分散,指存在的可能性受个人生活之外的多种因素制约。弗兰克尔描述为总体决定论,是指任何一种不考虑人的基本能力进行自由选择的观点。总体决定论可能会导致还原论,当我们使自己完全受制于环境,以至于我们被降低到不及常人处事的水平时,总体决定论便发生了。人决定着他的自我性,一旦一个人屈从于还原主义,他就离虚无主义不远了。
  • 海德格尔和弗兰克尔都同意,除非我们首先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性,否则就不能了解自由和责任的实质。海德格尔认为,如果没有死亡意识,未来被看作是无穷尽的延伸,那么人就感觉不到做出决策和承担责任的压力。对死亡事实的否认态度,造成了非真实的生存观。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死亡意识对存在的真实性是个贡献,而不是剥夺。死亡可使自我根据所拥有的时间确定自身意义,并验证在这一时段内必须做出的选择
  • 弗兰克尔同样相信真实自我必须要认识到这种有限性,但他认为人类有限性包含三个方面:过失或失败、苦难、死亡。“正式接受这种双重的人类有限性,才使生活增加了价值意义。因为只有面临过失,人们才能产生改进的意识;只有面临死亡,人们才能感到行动更有意义”。

五 存在主义

  •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都否认客观真理的可能性。某一事物的真实性,仅仅取决于特定环境下对特定的人所起的作用。而弗兰克尔提醒我们的价值必须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尽管个人经验优于集体经验,但社会维度在衡量我们的价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当人们脱离了发生在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方向感时,他们就扭曲了他们的现实。弗兰克尔表明我们对时间的使用通过三种价值形式:创造性价值(完成任务),经验性价值(认识他人,具有真善美意识)和态度性价值(以自由、认识和心态面对命运)。我们遵循价值进行的活动就等于生活时间。
  • 马赛尔为自己制定的义务同样适合弗兰克尔:“对与我们自身关系重大的事一定要尽心尽职,而不是极力去预期我们一无所知的未来。”他们认为,过去是可以补救的,现在是过有意义的生活的一种机会,未来为表达那些已发现的意义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六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人本主义确切的表述是卢克来修、马可奥勒留、伊斯拉谟、康德的道德理性、爱默生和梭罗的先验主义、威廉詹姆斯扩展后的经验论、马丁布伯、马赛尔。
  • 弗兰克尔区分原因和起因:原因是属于心理学或精神学范畴的,起因是属于生物学或物理学范畴。
  • 胡塞尔是在探寻一种能摆脱束缚的、普遍适用的并不断完善的自我理论。胡塞尔的方法避免了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仅将由直觉和实际经验建立的事实作为有效依据。它强调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之间的相似点:经验注重逻辑,只依靠个人主观的观点,心灵与肉体不可分离的观点等。现象学心理学广义上是强调主体的个人经验。
  • 米西亚克和塞克斯顿列举了存在主义两大中心命题:1承认自我在实际经验中运用其能力的能力;2强调个人自由和责任的重要性。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所列举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四个范畴:1将人视作经验着的人;2以创造力、价值和自我意识来表述自我;3强调每个人固有的尊严和价值;4强调人的选择中所产生出来的意义。
  • 对于马斯洛来说,我们真正的命运就是将我们的潜能发挥到极致,否则就是对生活的怯懦退缩,沉溺于自我封闭,或以佯作无能和虚伪的谦卑为自己不去自我实现和发展提供托辞。
  • 罗杰斯认为:“当一个人从自我接受中获得自信时,他就会把自己更多地看作是与他人类似的个体,而协调的自我与他人的评价更为一致。”
  • 罗洛梅看到病人走进来时,他最想问的不是“你怎么样”而是“你在哪里”。一个人的态度性价值准则决定着他所做的选择,这些选择中包含着这个人是否愿意改变。态度影响着意志的方向。
  • 对弗兰克尔而言,意义一定不能与存在相重合,意义必须先于存在,意义必须为存在确定步速。弗兰克尔坚信真正的生存只有通过自我对“存在”之外的意义的认识才能实现。
  •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的价值准则是生活的主导力量,而且一个人的所有活动都向着实现这些价值努力”。价值准则引导人们走向献身,走向对自由的真正利用,走向责任。
奥尔波特论成熟:1一种延伸到包容人类生存全部领域的自我感——家庭、社区、教育、宗教、政治等;以宽容和感情移入帮助他人的能力;3自我接受——包括认识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并承认这两者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4认为和感觉自己能做某件事的现实主义观点;5站在自我之外,特别是幽默地看待自我的能力;6在压力、模糊和矛盾中发现意义与目的的能力,这些意义和目的能够赋予生活统一性。
  • 弗兰克尔:人并不是一种自我平衡的生灵,他并没有寻求自身和环境的均衡。他的躁动是惯常的,而且根深蒂固,难以被暂时的满足所影响。……因此,关于人本质的答案之一是,他是一个努力提高自我经验的价值特性的生灵。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构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其中的一些变得越来越有意义,越来越适当,越来越紧迫。正是它们使生活值得过。

七 治愈破碎的自我

  • 无论我们是面对生存环境,还是面对客观存在的情况和我们的期望,反省都是自我超越的第一步。反省是指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自己觉得必须拥有什么上面。弗兰克尔教导我们,一个真正的人不应过分沉溺自我,而应通过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通过关心他人)而使自己面向他人。
  • 反省以交心和关爱的对话替代了伤害、怨愤及责难自我的内心独白。但这一变化过程必须包含对一种可以为生活赋予价值的事物的信仰,即信仰的意志。“地面在人行走过程中总是被不断地超越——它仅仅作为一个被超越的对象,或是一个跳板”
  • “只要有目标,就有意志。”弗兰克尔把“好”定义为使人完善,把“坏”定义为妨碍意义并阻止自我完善的事物。他将此称为本体伦理学。
  • 卢卡斯:“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而意味着愿意做那些被内部良心要求做的事。”
  • 精神神经症大多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力克服“愧疚、痛苦与死亡”这三种人生悲剧而造成的。而一旦一个人在痛苦时看到了战胜命运打击的希望,那么这个人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感到有意义。
  • 斯里普对人本主义观点的描述:“把上帝当作真实的存在……因为它产生真实的影响。上帝的存在能被感知,并且能使你体验到不同。”
  • 弗兰克尔写到:“人类存在的三个组成部分:精神、自由和责任,代表着不可还原不能避免的人性现象。”这些就是生命的“存在”,如果忽视这些,任何对自我的认识都将是不充分和不正确的。精神性是通过现象发现的,是在一个人产生直接的自我意识之中。但它是通过人如何表达这种精神意识得到证实的。
  • 弗兰克尔的理论补充了施善于人的传教者的目标。宗教精神指导者们逐渐认识到他们必须区分中世纪的“灵魂拯救”和现代的“灵魂关怀”。
  • 任何有效的生活世界都必须由我们个人去认识,而不能由世界强加于我们。弗兰克尔疗法人是自我的依据是他们能变成谁,而不是他们过去的印象或现实的情况。大多数宗教指导者与弗兰克尔有相同的信仰,即人类的精神维度不会生病,只会受到阻碍。而且,一个人的人性精神能补偿他的过去,调整现在,并构建未来。

附录:弗兰克尔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

  • 知识是实现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方式
  • 美德在出色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任务和对他人的关爱中
  • 自我是精神、肉体和心灵的所在。精神是自我的关键。(心灵应是大脑,精神应是价值观)
  • 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是最大的善
  • 灵魂是自我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来世的学说,只有一种天命和共同人性的观念
  • 道德部分是自我的基本部分,在其中责任是意义的根本表现
  • 通过精神实现的意义是真实。
  • 尽管有各种矛盾和冲突,宇宙的确是有意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