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镰刀、水车、铁鎝……这些记忆里的农具你还认识吗?

 cxag 2019-02-17

建国之前,叶榭镇除了镇上的小商业外,其余全部都是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工农业。农村家庭除了种水稻、种棉花外,多数有老式的纺车和织布机。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传统农具已逐渐被现代化机械所代替,今天一起回忆一下那些农耕岁月吧~



灌溉农具

1958年(公社化)前,农田灌溉一律用木制龙骨水车,靠牛拉、人推、脚踏上水。配套一部水车,农家需耗很多财力、物力、精力。先建一个六角形牛车棚六只柱脚,一般用石柱,也有树脚,上顶竹木结构,顶上盖稻草,四周通风,能遮阳挡雨。再配有上车、下车(龙骨水车)、地轴、拨舵、眠牛,70多节连头板子,全部用优质树木制作。当时的农村,牛车棚随处可见,据1958年统计,叶榭、张泽共有牛车棚4256个,既是灌溉必须,又是歇脚、乘凉、躲雨之处。灌水主要靠牛力,人力辅之。1953年夏,严重干旱,叶榭区八乡二镇共组织人力推车队759个,出动人数3987人,踏车队405个,出动人数1022人。20世纪50年代末,大兴农具改革,叶榭、张泽共改装风打车2104部,以利用风力戽水,后因利用率不高而逐步淘汰。


△木制龙骨水车


耕作农具


解放前至20世纪60年代初,田间耕作也得靠牛拉木犁翻土。旧式农具时代,农家视耕牛为命根,称“牛是农家宝,种田不可少”。相传历代凡重视农业的统治者,立法时,把宰杀耕牛(无论是老牛)者,处以死罪。民间对偷盗耕牛者,亦施以严刑。牛力不足时,也有用菱叶齿铁鎝,人力旱板翻地,上水后,用牛力拉木耙(用硬质树料制一长方形木框,装有二行铁制耙刀刺20多把)把泥块粉碎,反复数次,直至捣烂能插秧。解放后,曾推行铁制双轮双铧犁,因不适水田耕作,后上交国家转往北方旱地使用。


△ 牛拉木犁翻土

兜耙(铲兜)

多用木制,少数有铁制,在一横杠上置有一排刺头,前面牛拉,后面人操作,用于平整田块,是水田耕作后道工序。

铁鎝

除翻地用菱叶齿外,还有白眼衣,稀刺铁鎝,用于碎土削田,做堤岸、斩沟、捞秧板等。一般农户,至少备有各种铁鎝五六把。

△ 翻土


收割脱粒工具


自古以来,割稻割麦一直用镰刀(铁制横刀装有尺许长木柄,当地叫横,又称吉子)。割下稻麦放在田间晒上二三个太阳日,用担绳扁担肩挑登场。稻麦脱粒,至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沿用稻床(用硬质树料制成一个近方形的横架,上面嵌入毛竹栅子十多根,后身装有二只脚,前卧后仰,供二人拍打)把稻麦扎成小把,人力掼,个别也用梿架打,很费力麻烦。脱下粮食利用自然风,反复多次才能扬净。



△镰刀

△割稻

△ 脱粒


中耕除草工具


在化学除草剂未问世之前,作物除草均靠人工,棉花、油菜用锄头,水稻用耥,麦子用麦榔头敲泥压草,故有“花靠锄头稻靠耥”,“三麦靠压,油菜靠鎝”的农谚。耥是用坚韧木板,上面制有5排20多只弯形铁钉,装有一根长竹竿,形似一只长板刷,松土除草很有劲。50年代后期,水稻推行密植,虽几经改小耥板,仍无法使用而淘汰。此后,稻田除草全靠人力手工耘稻。


△ 耥

△ 摘棉花

△ 插秧



农活、农具用叶榭本地方言怎么说呢?


捉稻——割稻

埘地——翻土

轧稻——脱粒

驰田——犁田

翻泥拔头——种田

捉花——摘棉花

塌草——除草

埘头——锄头

横——镰刀

(来源:绿色叶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