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的城隍庙

 昵称2632418 2019-02-18

    晚清时到上海观光的老外,多是到这三个地方:城隍庙、龙华和徐家汇教堂。这三个景点,一个在南市的老城厢,另两个则在徐汇区。

    白相城隍庙,其实是包括三个内容,即一庙一亭一园。庙是城隍庙,亭是湖心亭,园是豫园。说是三个点,实际上只能玩城隍庙和湖心亭这两个地方。当时,豫园是不对外开放的。

 城隍庙意指的范围,南起方浜中路,北到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达旧校场路,面积约37亩。从明至今,最鼎盛时的面积有33000多平方米,现在占地面积仍有3600平方米。这里是集吃喝玩乐加购物于一地、年中无休的大庙会,亮点是丰富的小商品和土特产,如大名鼎鼎的“老城隍庙五香豆”。曹聚仁先生说:“上海之有城隍庙,正如南京之有夫子庙,苏州之有观前街,北京之有东安市场,是一个百摊杂陈,老幼妇孺咸宜的去处。”

 

图说:上世纪20年代前的城隍庙


 中国的每一城池都有城隍庙,庙神就是当地阴间的最高长官。上海人把城隍庙叫做“老城隍庙”,既然有老,自然就有新。上海有过两个城隍庙两个城隍老爷,老的是霍光,新的是秦裕伯。

 上海因成县较晚,原没自己的城隍老爷。到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升格为县才有城隍庙,因隶属松江府就建了松江府城隍行祠,供松江的霍光神,此神为汉代大将军。庙在今永嘉路,现圈在瑞金宾馆里。而在当时县城造了霍光神行祠;象松江府城隍老爷分店的分店。到15世纪明永乐年间,知县张守约将它改成上海的城隍庙,在今方浜中路247号。从此,上海人不但有了自己的城隍庙,还竖起了上海自己的城隍老爷秦裕伯。这尊神还是朱元璋所封,本为明朝良吏。朱皇帝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着即敕封为本邑城隍神。”

 新城隍庙的前身是1370年(明洪武三年)在上海县城北所建的超度无归亡灵的厉坛。在1924年农历七月半,县城内的城隍庙被巡会队伍碰倒烛台引发大火遭焚后,这里就成了临时的城隍庙。待城隍庙1927年修复后,这个临时城隍庙就转为新城隍庙。此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旧址在连云路24弄。

到了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庙三城隍”,除霍光和秦裕伯,又增加了抗英的清军将领、民族英雄陈化成。陈化成塑像本在老城厢县衙门旁的陈公祠,后被侵华日军所毁,人们把遗弃街头的塑像搬进城隍庙,置于霍光背后。

 城隍庙让人记住的不仅是“一庙三城隍”,还有庙门的那副联。上联是“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下联为“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作者是明代莫秉清、书写者为“与吴昌硕相伯仲”的书画家杨逸。我抄压在办公桌玻璃台板下,能叫人记住一辈子的联是不多的。


图说:城隍庙那幅叫人难忘的楹联(2004年)

袁念琪摄


看来,城隍庙是名声在外。在德意志银行做投资的德国人恩司诺知道它是“这座城市最老最有名的寺庙,就是供奉着上海守护神的地方。”他到此一游是在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说那时城隍庙规模是长300英尺,宽100英尺。进庙一看,“塑像的大部分被从顶上垂挂下来的帘子和纸卷遮掩住了,其呈红色的联庞,差不多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塑像的唯一部分。”

 到城隍庙来,有不少的求签者。香炉旁的竹筒,满插着算命的签。那《灵佑护海公上海县城隍大神灵签》的内容是天上人间,包罗万象;所求问的项目里,竟然还有“国事”。想必是要向神灵咨询的老外也大有人在,因而那张解签的答纸是中英文对照。

 

    城隍庙最热闹的是过年。一是正月初五迎抢财神,另一个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上海人迎抢财神是内家外庙,在家中祭拜之后就去庙里上香磕头,也有带着祭品。当年,迎抢财神最兴是城隍庙、白云观和红庙等。人最多的当数城隍庙,多为市民和商人;人多是因为这里上演财神出巡,场面被媒体称为“此风他处所无”(187621日《申报》)。而白云观则多穷人和帮会人员,红庙多青楼女子。

     自明清起,城隍庙豫园就是沪上元宵观灯的最闹猛处。当年元宵灯会之盛,在清人王韬笔下可见一斑:“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远近亭台,灯火多于繁星,爆竹之声累累如贯珠不绝,借以争奇角胜。”(《瀛壖杂志》)竹枝词的描述更是生动,“雕栏画槛影层层,儿女争看走马灯。”(龙湫旧隐:《申江元夜踏灯词》)“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朱文炳:《海上竹枝词》)甚至是“坠翠遗珠浑不觉,踏歌齐上水心亭。”(龙湫旧隐:《申江元夜踏灯词》)当文灯武灯游到九曲桥,灯会达到高潮,豫园内燃放花筒烟花。地上彩灯,天上烟花;天地灿烂一片。狂欢直到夜深……


图说:元宵节的城隍庙


那个恩司诺认为,湖心亭“无论如何都是这个城市里最好的、最通风的馆子”,“茶楼无疑是中国建筑的优秀代表”。遗憾的是有一点弄错了,湖心亭并没有1500年的历史。

他是喜欢打比方的,把进出亭子的九曲桥叫做“一座长长的锯齿形的旱桥”,其形象思维果然与众不同。说晚上点灯之后,“整个建筑看上去就像个大灯笼”。又说这“好像一座玻璃大厅”,当然,它是没有玻璃的;可他不明白作为玻璃使用的“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是什么。其实,比他早二十七年来的普鲁士外交使团的老乡里,就有人看出了名堂:“在最好的房子里,窗户都是用透明的贝母做成的”想必,就是打薄的贝壳吧。


图说:旧日的湖心亭


 这些德国人所见的湖心亭还未被严重污染,显得赏心悦目。过了三十三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看见早就听说过的湖心亭”,却觉得“名字挺漂亮,可实际上是个随时可能倒塌的、破旧不堪的茶馆。而且亭外的池子里,水面上漂满了蓝色的水藻,几乎看不到池水的颜色。池子的四周,围着一圈用石头砌成的、看来也已不牢靠的栏杆。”

 正纳闷这水之蓝?“一个身穿浅葱色棉衣”的中国人正“悠悠然地向池子里撒尿”,为他现场释疑。面对眼前的亭、池水和人在小便的画面,作家看成“对这个又老又大的国家可怕且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象征。”

 

      把豫园与城隍庙混淆,甚至把两者等同的上海人和外省人是大有人在。事实上,豫园与城隍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豫园的门牌是安仁街132 号;城隍庙要是有门牌号码,我想应该是属于方浜中路。有点不明白的是,安仁街只是豫园的一条边,为什么豫园的门牌偏偏就落在了这里。

 豫园是先有西园,在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又建东园(内园)。其建造可追溯到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落成于1577年(明万历五年);面积有70亩左右。建园者是那时住在今豫园东头梧桐街的潘家。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说建园为孝敬父母,取名“豫园”是因“豫”通“愉”,表达要“愉悦双亲,颐养天年”。可其父只享了五年的福就故世了,到是他自己受用最多。


图说:豫园点春堂(2004年)

袁念琪摄


 潘父是当过刑部尚书的潘恩,相当今司法部长;《明史》记载他在河南“制两悍王,名大著。”据说是明朝一个廉洁能干的高官,可也拿得出大把银子造上海的一大名园,并获“江南土木第一奇迹”之称。

 四百多年来,豫园也是命运多舛。潘氏后人无力经营,逐渐荒废。之后,几度易手,几遭战火;做过小刀会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的办公室,也驻扎过老外的洋枪队。后来被分割出租,最多时园里有21个行业公所;随着一些公所搬入租界,又转手租给商人开店。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37日,一个星期四的日子。普鲁士东亚外交特使团团长艾林波伯爵来到豫园,这时已为法国人的兵营伯爵在他当天的书信里写道,“这是一处奇奇怪怪的房屋群,人造的石山、水塘和桥等等,以前一定是很漂亮的。而现在,法国人驻扎在里面,把树都砍了,给人以衰败的乱七八糟的印象。”


图说:豫园里,不得不看的玉玲珑

袁念琪摄


 城市中的园林并不多,豫园就越发显得珍贵。另一个19世纪游豫园老外的观后感是:“花园是老城厢最有名的去处,它表明中国人也有艺术修养,因为它所体现的美感,不是肤浅的知识所能表达的。”

 犹如恩司诺这个日耳曼人,仍认为豫园“它是中国城里最安静、最舒适的地方。”在他的文字记录里:这个花园只允许官员进,而老百姓一年里只有一天可入。他们这些老外是与门房磨了一番嘴巴,付了小费,才得以从小门入园。

 到20世纪初,大门不开,走的是无人看管的侧门。不知情者,见大门敲不开,只得抱憾而去。里面有“味甚劣”的茶室,每人六个铜板;还要欺生,价格是小洋一角。毕竟是名园,“来复日游人稍多,往往有东、西洋人在内云”。遗憾的是,一时不知这些老外有何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