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学能手、特级教师”……谈起这些荣誉,她总是淡然一笑,因为在她的心中,孩子的喜欢才是她职业生涯成功的最大标志。
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总能激情参与,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射,思维像雷达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孩子们热爱数学就像热爱游戏一样,痴迷其中,流连忘返。“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数十年醉心“QCC”课堂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她就是四年级数学老师——杨玉翠。
杨玉翠:我的12345
忘记了什么时候发现的,别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我却要费很大力气。比如,我的“QCC”课堂,就经历了很长时间,长得可以涵盖我的所有从教经历。
“1”个万般无奈的入职
二十多年前,从山东省淄博师专毕业的我,分到了一个乡镇中学做数学老师,在这所学校里,我每天只想一件事:怎么样才能不当这个倒霉的老师?
事与愿违,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现在,我还是一名数学老师,只是有时自己会反省:不当老师,我还能做什么呢?
“2”个关键年
2002年,是我的“倒霉年”。因为被领导逼着接了两个乱班。可就是在与那伙“小魔王”的斗智斗勇中,“我的数学素养储蓄银行”诞生。
我把“质疑问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大胆发言、自我反思”等作为学生的基本素养,并配套设计了相应的卡片,比如一张大耳朵图片代表会倾听,一张心连心卡片代表会合作,一张问题老爷爷卡片代表会提问题,一张小老虎卡片代表能大胆发言.....每月评选一次“数学小明星”,每学期评选“数学小博士”等,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展开,希望他们能够储蓄一种习惯,爱上数学,爱上学习。一学年下来,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至今,这套评价系统仍然强有力地支撑着我的教育教学。
2007年,我迎来了自己的“转折年”。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小学数学教研员张爱玲老师对我说:“你的课堂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做得比较好,能不能再放开点?”我有点小激动:“可以,我在小班先试试吧。”“不,两个班一起做!”
于是,我开始改变自己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进行“预习指导,自主学习”的课题研究,当时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想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能够学会学习,进而挖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时,历任校领导都给予我强有力的支持,我就心无旁骛地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学会读数学书、会提数学问题、会讲数学、会合作。每天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解决过去我没有遇到的问题,这,让我对自己的课堂也充满了期待。这种期待,跟老师设计好教案去教学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那是教师真正的解放,解放了学生,你就解放了自己。

“3”个不一般的女子
张爱玲老师是我的恩师又是我的挚友,当我第一学期由于搞实验而使学生成绩倒数第一时,我绝望了。“一个孩子只要喜欢学习,会思考,能提问题,提高成绩是早晚的事。你再坚持一个学期!”为了让我安心搞实验,张老师给了我一次去区里讲研讨课的机会,讲课加的2分,正好弥补了学生成绩差扣掉的教学分!
李传英老师,当时的淄博市基教科科长、教研员,现是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实验中学校长,她是我的恩师,更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女人。
“李老师,我的课堂放开后,听课教师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我很困惑。”“先要搞清楚他们说的两极分化是指什么?只要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你就要坚信,你的实验是正确的,因为不同的学生均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李老师为我解困。
“杨玉翠的课堂不是她的课堂!”听过我的课后,李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在场的人都懂得她是在夸我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010年,两位恩师勇敢地让我这个普通话差、板书差、形象差的老师,走上了山东省优质课评选的讲台,并获得了一等奖,2011年,我被评为山东省教学能手。
“你们见过这样的课堂吗?你们见过这样的学生吗?” 2008年,张店区教育局业务局长邹云慧,听完我的课后铿锵有力地说。“八面玲珑的人成不了好老师,你什么也不用管,就按照你的想法上!”参加省优质课评选前夜,忐忑不安的我得到了邹局长的鼓励。每学期听一百多节课、被评为全国十佳读书模范的邹局长,是我的坚强后盾。
“4”次助我成长的研讨会
淄博市张店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团队是我成长的摇篮。2008年这个团队在张爱玲老师的带领下,专门给我开了一次“杨玉翠课堂改革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给我装上了自我成长的发动机;2010年,区教育局组织召开了“杨玉翠数学教育研讨会”,为我的成长提到了一个新台阶;同年,在淄博市教学工作会议中,我的课堂我的学生得到了副市长的高度评价,此次会议后,我的课改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它也成为超越自我的一个契机;2012年,在全省小学数学年会上,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令在场的老师们震惊。由于学生的出色表现,我也被评上了山东省特级教师。
“5”个第一次让我重新认识自己
“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太差了!”
2013年我来到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开学后不久,李振村校长问我:“老杨,怎么样?”我狠狠地说了上面这句话。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教学经验,我引以为豪的很多做法,面对这里的孩子却突然失灵了:难道非要我归“0”?
“第一次上这么多科目,这不是误人子弟嘛!”
我被分到二年级包班,要同时上数学、科学、美术、体育、实践活动等好几门课,由于当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全课程”的理念,更不知道这些我从没上过的课该怎么上,我是个想不明白不会盲目跟从的人,我开始质疑自己:我被社会淘汰了吗?
第一次遇到这样胆大包天的校长!
一年后,村长居然敢让我这个从来没有当过“领导”的人做级部主任。于是我着急、排斥、恐慌,坚决不同意。抵制之后,我质问自己:你真老了吗?已经到了不敢尝试新事物的地步了吗?
第一次完全靠老师一个人。
亦小的学生家庭大多是流动人口,家长还在为基本的生存奔波,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几乎完全靠在校时间,完全靠老师。我能怎么办?还是靠学生自己!这一点我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半年后,当发现我的学生突然学会了提问题,学会了读数学书,学会了讲,学会了合作……我特别有成就感,比我比赛得奖都高兴!两年来,再也没有了公开课、常态课之分,每天就这样真实地上每一节课,自己都觉得享受。
第一次给自己的课堂取名字。
来到亦庄两年,我到底做了什么?全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不停地追问自己。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教语文的纪现梅老师聊,她说:“我们的课堂无非就是三个关键词:问题、对话、合作。”“那就叫问题对话合作课堂吧,取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QCC’课堂,就它了!”我是数学版,老纪是语文版,于是达成共识。村长戏称“WCC”课堂。
细细想来,从入职到现在有20多年了,我一直在为“QCC”努力着。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全在这12345故事里了。以后会有6,还会有7,因为数学教育研究这条路还很长,我要继续好好地走下去。

知识链接:QCC课堂(数学版)六大课型
1 目录课:学生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知识结构。
2 单元开启课:整体阅读全单元——提出问题——根据问题进行知识重构——探讨研究的方法——生发新问题。
3.4 自主研讨、交流展示课:自主学习每节内容——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收获、解决提出的问题——全班交流:展示成果、解决疑难。
5 项目应用课:提出课题——做规划——实施研究——交流成果。
6 整理反思课:回顾整理知识点、归结思想方法——反思薄弱环节,讨论解决措施。
附:杨玉翠周日程安排

摄影:顾春春杨伟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