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时间坐飞机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深度解析深静脉血栓

 yibing168 2019-02-19

据了解,深静脉血栓被公认是目前现代医学中最难治疗而又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好发部位为下肢,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妇科、外科手术后、产褥期、肥胖、卧床、感染、长途飞行等状况。

案例分享

今年69岁的荀女士,患重度骨性关节炎准备在医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因同时患有高血压,术前医生告知她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大,对此荀女士及家人感到很疑惑:“啥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对身体有多大危害呢?”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在肢体的表现。

1. 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因置换后疼痛,以及为预防脱位的发生而不得不使肢体处于被动体位等原因,丧失了肌肉的舒缩动作,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使血流减慢,血液停滞并处于高凝状态;

2. 手术创伤以及术中肢体长时间被扭曲,反复脱位、复位等导致对肢体血管的牵拉可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淤滞;

3. 术前的禁食水,术中、术后失血、失液等均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从而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

此外,手术麻醉、输血、术中驱止血带的应用、人工关节骨水泥热聚合反应以及电刀的应用等,也可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人工关节置换后极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措施,主要分为机械方式(包括弹力袜、足底泵等)药物方式:

1. 临床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令、低分子肝素等。

2. 溶栓药物主要为尿激酶和链激酶。

3. 血管外科的手术方法主要有手术取栓、导管直接溶栓、球囊导管扩张和支架置入等血管腔内介入技术。

提示:药物不可自己乱用,需在医生诊断后听从医嘱,温建民教授出诊信息、预约可咨询温建民医生工作室(微信):13810288054。

长途出差也要小心深静脉血栓

案例分享

去年乘飞机去欧洲出差的张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飞行转机有十几个小时,我一直坐着。下飞机时,左侧小腿就肿的厉害,严重疼痛,休息很长时间才恢复,回国后有人告诉我,这是“经济舱综合症”,即下肢深静脉血栓。”

为什么长时间坐飞机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长时间飞行后产生这些情况,就是因为静脉血液瘀滞,如果以前就有血管的粥样硬化或者静脉瓣功能不全,就会发生“经济舱综合症”。

1. 周围型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

小腿后侧疼痛,沉重或紧张,肌肉有压痛,足和踝关节周围轻度肿胀等。

2. 中央型深静脉血栓主要表现为:

腹股沟及大腿内侧疼痛,有的为全下肢疼痛,呈弥漫性、凹陷性水肿,股三角区疼痛明显,可触及一条结状硬物,患肢肿胀、压痛,肤色较正常为深,患肢出现潮红、暗红、青紫改变。患侧皮温明显高于对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全身表现低热、乏力,心率稍快。

深静脉血栓有后遗症吗?

急性期:随着血栓繁衍进展,静脉阻塞进一步加重,由股白肿进展至股青肿,引起肢体静脉性坏疽。

慢性期:静脉腔内的血栓经历与静脉内腔面粘连、收缩、新生血管形成及自身纤溶的过程,病患静脉发生“阻塞一部分再通一完全再通”的改变,最终因近端静脉阻塞和(或)远端静脉瓣膜功能损毁,引起慢性下肢静脉高压,即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肢的慢性肿和浅静脉曲张。

温建民教授提示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为20%~50%,尤其是急性髂、股静脉和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并发肺栓塞,并且在病发后两天内危险性最大,所以,一旦确诊应立即卧床72小时以上,行抗凝和溶栓治疗。抗凝和溶栓治疗用于无禁忌证者,70岁以上老人须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