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壶和茶杯是圆柱形,上面经常写着五个字“可以清心也”,这是一个回文句,从哪个字读起都可以成句。

“可以清心也”读起来文雅,“以清心也可”着重茶可以清心,“清心也可以”侧重茶的功用,清心只是其中一种,“也可以清心”读起来也通畅,喝茶在于清心,“心也可以清”读起来的味道就不止是说茶了,功夫在茶外。

回文不是文字游戏这么简单,文以载道,言简意赅,文字的表达与事物的丰富内涵相辅相成,不预设不定义任何事物,这是格物的要求,也是古人一文多义的写法。

这种写法往往一语双关,一句话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样的经典,许多时候,一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阐述,同时阐明天道和人道。

还有一种习惯的写法,互文见义,“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有一种苍凉悲壮的历史感,战事时日绵延,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

《内经》有《上古天真论》篇,人的天真是先天化生,生命之源,人却“欲竭其精,以耗散气真”,耗散用尽人的真精,精和真是互文,精就是真,真就是精。

《道德经》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精是天地自然中最精微的物质,真是精的显著特征。

《伤寒论》这样的医家经典也有理解的多义性,六经辩证的说法举不胜举,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做法,各个看法和做法有时候还非常矛盾,神奇的是,依据经典精神和原则,不同理解都可以取得一定的疗效,只是有格局和境界的差别。

这是经典的伟大之处,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每个人都可以从经典中吸取自己能吸取的营养,并在经典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见和发挥。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仲景学说源自《内经》,《伤寒杂病论》讲五运六气,序言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阴阳气化说的是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讲究“物生其应,气脉其应”,天的五运与人的五脏相应,天的六气与人的六经相应。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通晓人与自然,认识天地,了解宇宙的人就是通天者。通天者认为宇宙千变万化在于阴阳两气的运转,生命的根源同样源于阴阳两气的运转,这是本,自然有这种本,人体也有这种本,两者相互联系,息息相通,“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阴阳两气生五行,五行又各具阴阳,自然和人体的气机运化都遵循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为“其生五”,人体手足十二经分为三阴三阳,自然也有三阴三阳,为“其气三”,人能不能健康长寿,取决于阴阳五行三阴三阳的运转。

如果从神机气立来看,天干为神机,地支为气立,天干主五运对应身体五脏主神机,地支主六气对应六腑主气化,神机决定气化,气化影响神机。

或者可以这样说,天人相应,天地如何运转,人体也如何运转,分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明天道,用五运六气来观测天地的运转,二是推人事,五运六气的结构适用于身体的结构,三是明天道而推人事,结构相同,两者关系密切。

运气学说中,风寒暑湿燥火是天之六气,为本,三阴三阳六经,为标,界于标本之间的为中气,中气在六经标本中好像五行的土一样,起到枢机作用。

六气标本中气,少阳以火为本,以少阳为标,以厥阴为中见之气;阳明以燥为本,以阳明为标,以太阴为中见之气;太阳以寒为本,以太阳为标,以少阴为中见之气;厥阴以风为本,以厥阴为标,以少阳为中见之气;少阴以热为本,以少阴为标,以太阳为中见之气;太阴以湿为本,以太阴为标,以阳明为中见之气。

标本中关系紧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内经》给了我们大致的原则,“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实际上,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理解和运用。

 

六经

本气

中气

所从

厥阴

厥阴

少阳

从中

阳明

阳明

太阴

少阳

少阳

厥阴

从本

太阴

湿

太阴

阳明

太阳

太阳

少阴

从本从标

少阴

少阴

太阳

 

天人相应,人体经络脏腑也有类似的结构,脏腑经络的标本中,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脉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

 

脏腑为本

经络为标

表里相络

肝、心包

手足厥阴经

络胆、三焦

心、肾

手、足少阴经

络小肠、膀胱

脾、肺

手、足太阴经

络胃、大肠

三焦、胆

手、足少阳经

络肝、心包

大肠、胃

手、足阳明经

络脾、肺

膀胱、小肠

手、足太阳经

络心、肾

 

《灵枢·根结》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太阴属开,太阳运化布气,太阴运化水液,阳明厥阴为阖,阳明主通降,厥阴主潜藏;少阳少阴皆为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

按开阖枢的角度,六经可以分为三组,太阳和少阴是神气的运行,阳明和太阴是精气的运行,少阳和厥阴是气机的运行,门户的开关,枢机之处。

在治疗上,有医者从精气的运行下手,着重脾胃,有医者从神气的运行下手,强调扶阳,有医者从枢机的运转下手,注重和法,异曲同工,同病异治,每个人下手的方式不同,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殊途同归,异病同治,不同的病用一个方法治疗也可以。

三组可以代表天地精气神的运行,也可以代表人体精气神的运行,天人相应有相对应的物质基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有切身的修身功夫。

这是仲景的学说系统,从天人之学的角度,《伤寒论》冠名伤寒,如果用互文见义的来看,治疗伤寒只是一个视角,通过治疗伤寒这种方式让我们体会到不正之气如何伤害身体,通过六经辨证让我们慢慢体会到生命和天地的奥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病,有了这样的参照系统,了解了基本规律,不仅仅可以治疗伤寒,还可以治疗风暑湿燥火,甚至用六经来治疗杂病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传统学问讲究“善言天者,必应于人”,任何一种学问都离不开时代背景,两汉经学和医家经典是《伤寒杂病论》的重要落脚点,仲景是运用阴阳五行的高手,深谙气化之说,写出这样广大精微流传千古的著作不出为奇。

历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中医大多为饱读之士,谙熟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熟读《内经》《神农本草经》这样的医家经典,也都通晓五运六气。

成无己先生《注解伤寒论》,用运气图解阐述五运六气主病,金元四大家全是是钻研《内经》的大家,如刘完素先生运用五运六气研习《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开创病机学说,清代医家张志聪先生倡导六经气化说,《伤寒论集注》发挥标本中气独树一帜,后世黄元御、陈修园、唐容川等医家先贤奉为圭臬。

如果体会到“因天之序”, 落实到人体经络,体会到天行六气,落实到五藏元真,“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并不是虚言,气机相感,升降出入,纵横交错,周流不已,天地万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