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引导激发学生读书

 立恒语文 2019-04-05

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爱读书的老师。引导学生读书有多种方法,但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并激发学生读书,当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不容忽视的途径之一。

一、引用诗文名句

诗文名句是语言中的精华,是最能体现语言的审美价值的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经常性的恰当引用诗文中的名句,就会唤起学生读书的渴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古都的秋》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秋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也是一个多情的季节。一提到秋,我们自然的就会想到曹操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革命志士秋瑾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毛泽东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些诗句把秋天得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读来令人销魂。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呢?

这个导语按照时代顺序把每一个历史时期颇具代表性的写秋的诗句镶嵌了进去,显得文采斐然,意蕴深厚。学生听着如此书香飘逸的导语,怎能不产生读书的渴望呢?

二、讲述相关典故

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教师若能对课文或课文某一部分所关联的相关典故给学生讲一讲,对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作用甚大。笔者在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时,为了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梁实秋先生所描述的梁启超先生讲《箜篌引》的生动、形象、有趣、感人,我将“教参”介绍的那则有关《箜篌引》来龙去脉的故事详细的讲述给。故事的具体内容如下:

这首诗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后在荀勖的《太乐歌词》,孔衍的《琴操》中均有记载。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也收入该诗。传说该诗系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诗中“渡河而死”一句,一说“堕河而死”。

我先在电子屏幕上打出上述文字,然后用白话文再讲一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一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效调节了课堂气氛,同时还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可谓一石三鸟。

三、 引进名联佳对

对联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的语言艺术形式,由于其具有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群众性等许多特点,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恰当地运用这种古老而仍活力无限的艺术形式,不但会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引发学生读书兴趣,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完《勾践灭吴》后,笔者把蒲松龄自撰的一幅自勉联介绍给学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关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上写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的历史故事;下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历史故事。两联内容不但生动有趣,而且同课文贴得很紧,学生品读这样的对联,既增长了历史知识,又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可谓一箭双雕。

学完必修(4)戏剧单元,我让学生每人搜集一幅关于戏剧的对联,作为本单元学习的小结,结果学生搜集了近三四十幅,上课时,我让学生按学号轮流上讲台介绍自己搜集来的对联,大家品评、赏析,结果学生争先恐后,课上得出乎意料地热烈。现抄录几幅学生收集的对联,和大家共享: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

舞台方寸悬明镜,优孟衣冠启后人。

家传耕读,乘闲时扮作生旦净丑;

戏作君相,结局后仍是士农工商。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到此处打个哈欠看个戏;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就地伸个懒腰听段曲。

东西汉,南北宋,人物备考;山海经,水浒传,今古奇观。

……

这些对联既很好地揭示了戏剧的特点,又很好地揭示了戏剧的审美教育意义,使学生在欣赏对联的同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兴趣,强化了对戏剧的热爱之情,从而为学生课外阅读戏剧名著起到了引领作用。

四、配乐朗诵课文

在组织学生学习一些经典名篇时,在朗诵这一个环节上,我喜欢用配乐朗诵的方式来组织、指导学生的诵读。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选用朗诵名家的配乐朗诵,自己配乐自己朗诵,自己配乐学生朗诵。上《荷塘月色》时,我选用古筝曲《荷塘月色》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古筝曲《荷塘月色》徐缓、悠扬、平和, 契合《荷塘月色》的情调。上《故都的秋》时,我给学生放傅成励的配乐朗诵,上《再别康桥》时,我给学生放黄磊的配乐朗诵,上《雨巷》时,我给学生放杨立新的配乐朗诵,上《春江花月夜》时,我给学生放寒风朗诵、祥子制作的flash视频……这些做法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的认识,对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实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五、勾连名篇名著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和名篇名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上课时,若能在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方面有意识地同这些相关的名篇名著做些联系,做些专题探究活动,那么,对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世界来说,作用巨大。笔者在上完人教版必修二第四课《<诗经>两首》后,设计了一个专题阅读探究活动:走进《诗经》。我让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先组成若干个阅读小组,并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至少阅读50首诗歌。在诗歌的选取上,我给学生提供一张供学生参考的阅读目录。活动时间限定为两个月。结束后,每个人、每个小组必须写一篇阅读报告。个人的阅读报告谈自己的阅读情况,小组的阅读报告总结小组的阅读情况,并在全班交流。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力的推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可谓是居功至伟。

老杜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每个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引领学生“破”他个“万卷书”,那么,何愁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不能提高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