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哲学基础 湛璿 阅342转82015-10-26 分享收藏 http://从零开始学中医@《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 2015-3-19 20:40 中医部落 今天开始,咱们就学到了第一章,这一开始接触中医理解起来比较难,都是正常的。要说看一便就能学会,那是基本不可能的,讲的再通俗,中医的知识也是得靠人脑理解啊。所以要反复看,反复理解,一回生,二回熟,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巧能生精,自然也就会了。暂时不理解不用着急,坚持就好,就会学会的!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精气与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精气,又称为“精”。与“气”是同义,是宇宙万物所剩的原始物质,在古代哲学中,指的是充塞于宇宙之中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肉眼看不到)的精微物质。精气是生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包括人。 概念说的有点玄乎吧,我看完了我也蒙,哲学这东西必须深奥,不深奥就不叫哲学了。 怎么理解?首先不要认为精气就是“气儿”,我个人认为,把精气假设成原子、分子比较容易理解。精气就是构成宇宙中所有物质最基本的、最精微的物质,可以理解为原子,肉眼看不到,但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们的桌子,我们的书,我们的手机,我们的电脑,还有动物,植物,人,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无数个原子组合在一起,造就了雨宇宙中的万物。“气”与“精”同义,但是有的时候,“精气”指的是“气”中的精粹部分,比气还要精微,比原子还要小,比如原子核,中子,质子等等。这些精微物质,共同的统称是精气,也叫气,也叫精。 再从新梳理一下,【精气,精,气】,是宇宙中最精微物质,比如像原子类的;【精气】有时候指的是比气还精微的物质,比如像中子,质子类的。当然你也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其他物质,只要你能理解“精气,精,气”它们很小,很精微,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物质就好。【精气如水,滋生万物】,希望能背下这八个字。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大家知道就可以,书上有很多原文,这里不再列举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此章节即可。此处还提到精气“有形”和"无形"的问题,这个也好理解,就是精气确实存在,能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组成物质,只是你只能看到,组成的物质,却看不到组成物质的精气罢了。这就是“有形”和“无形”。 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原子,中子,质子,电子什么的,都是一直在动的,动的很小,但是一直在围绕着原子核在动。正是由于这些精微物质一直在动,所以咱们的自然界才能一直在不停的变化,宇宙也在一直变化。这种动,是普遍存在的,你能想到的、看到的任何物质都是在动的。就像时间一样,永远也不会停止。有人说,桌子不动,书也不会动啊。其实他们一直在动的,只是你看不到组成桌子、书的原子在慢慢的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桌子会慢慢腐烂,书也会慢慢变黄。这可能会经过十几年,甚至上百年。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精气学说,让我们认识了万物本原。组成人的本原也是精气。所以说精气有的特性,人也一定会有。人的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心里活动,都是由精气无时无刻的运动变化产生的。从某个角度说,人就是精气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无论人做什么,都不能违背自然界,违背了精气本身。如果违背了会怎样?我只能告诉你肯定没好事! 精气的广义,就是组成宇宙中万物的基本物质。在中医里,精气更多局限于具体的生理方面的内容。比如说,血气、谷气、胃气、肾气、肝气、先天之气、后天之气,都是非常具体的。血气,组成血的精微物质;谷气,组成水谷的精微物质;胃气,组成胃的精微物质,等等。所以说人是有气构成的,《类精·摄生》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可见精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好好理解“精气”、“精”、“气”吧。明天开始接触阴阳。 2015年3月19日 中医部落大酋长 D.白 所文 接着昨天的继续,首先我还是得说一说昨天的内容,因为我发现我举的实际例子,有些人会误解。 【在这里强调一下】,我举得所有的例子,都是为了让初学者能够容易理解,中医名词的意义,但是,但是了啊!但是,例子只是例子,中医讲的“精气”绝对不是原子!中医的“精气”是泛指宇宙中的精微物质,包括维持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精气”是动的,不是静止的,“精气”是有生命的,它包含的意义太广阔了,就知道是泛指宇宙中精微物质就行,不需要过度的研究广义“精气”。还是要记住【精气如水,滋生万物】,这八个字可以概括“精气”的内涵和特点。 狭义的“精气”就是昨天说的,像肾精,肺精,肝精,等等,指的是具体的脏器,具体的精微物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我们继续往下学习阴阳吧,这阴阳可是重点哦!是中医基础中的基础,重要中的重要。【阴阳学说】,属于唯物辨证,是对立统一的古代哲学理论。这个要记下来。 老子的《道德经》我推荐理解能力强的人有空看一看,这道德经里面讲的东西太好了,有些内容也是和中医有很大关系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讲道生的一,一就是太极,一生二,二就是阴阳,三是天地和人,万事万物都形成了。 还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是《易经》的内容,太极生的两仪,两仪就是阴阳,阴阳生出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东西南北,四象生出八卦。 上面两段原文,都是讲阴阳是什么,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会变化什么,还有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说阴阳,估计得有一大批人看不懂,所以我还是得举例子,这样还是好理解。 大家都是知道“矛盾”吧,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是一件事(或者说事物)不同的两个方向,两个内涵,内容。比如:说某个人,“你这话说的矛盾啊,你之前说这本书不贵,结果去书店一看800多,还不贵!?”这里就是说,书,贵和不贵,就是矛盾。 贵和不贵,是两个方向截然相反的意义,180度的两个内涵,所以说矛盾是对立的;贵和不贵是指同一件物件——书,所以矛盾是统一的。 再举个例子:“你这话说的矛盾啊,你说今天天气很热的,但是等我出去了才知道,今天原来这么冷!”这里说的天气,热,冷,就是矛盾。热和冷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觉,180度两个方向的意义,所以说矛盾是对立。热和冷都是指天气,都是说一件事,所以说,矛盾又是统一的。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了,阴阳也是一样,也是对立统一的。 以上两个例子应该能让你理解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性了。【阴阳也是一样,也是对立统一的存在。也是指的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的意义,两个不同的方向,两个不同的内涵。】 这样说“矛盾”和“阴阳”就是一回事了么?不是!【“阴阳”比“矛盾”要更具体】!阳泛指热的,动的,快的,方位是上的等等;阴泛指冷的,静止的,慢的,方位是下的等等。 还是举例说一下:刚才举得那个天气的例子,热和冷,你能说,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么?但是阴阳可以,“阳”在刚才的例子里指的就是“热”,而“阴”指的就是“冷”。再举个例子,你能说“天”与“地”哪个是“矛”哪个是“盾”么?阴阳就可以解释,“阳”指的就是天,阴指的就是“地”。所以说阴阳比矛盾更具体,更具有唯物性。【阴阳学说,属于唯物辨证、对立统一的古代学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思想——这是概念,要记住和理解哦。】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最初含义很简单,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刚才那段老子《道德经》的原文“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这意思。后来阴阳引申的意义内涵就多了,气候的暖热,方位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的运动和静止,季节的春夏秋冬,物体重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太多太多了,你能想到的,基本都能用阴阳来划分!你说“阴阳”两个字是不是蕴含世间万事万物呢?!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要注意这概念说的“某些事物和现象”一定是指的同一件事物和现象。举个实例:现在知道了,热为阳,寒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但是你要是说 热为阳,地为阴,这就不对了,自己也应该觉得别扭吧,因为这“热和地”指的不是同一件事物和现象。 今天暂时先说这么多吧,慢慢理解慢慢吸收。明天会更具体的说阴阳。 2015年3月20日 中医部落大酋长 D.白 所文 好,接着昨天所说【阴阳学说】,【阴阳】继续往下走。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可见《黄帝内经》指的【阴阳】就是根本,就是天地,万物,变化,生杀(可以理解”生杀“为生长和毁灭)的本始,本原。阴阳作为万物根本还有一些特性,要记下来。1、普遍性。2、关联性。3、相对性。 【普遍性】体现在: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运动、变化、灭亡,都蕴含着阴阳的道理,是普遍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例如:时间、方位、季节、温度、速度、情感等等。 再此还是想从新说一下阴阳的概念归属问题,【凡是主运动的,温热的,向上的,快速的,等等,都归属阳;相反,凡是主静止的,寒冷的,向下的,慢速的,等等,都归属阴。阴阳是指同一事物内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大家还是要好好理解阴阳。 给你们一些现实中的实物,你们能区别阴阳么? 天和地 热和冷 快和慢 好和坏 昂贵和便宜 高和低 舒服和难受 胖和瘦 高和矮 粗和细 远和近 背和胸 手心和手背 硬币正面和反面 等等,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区别下阴阳。 【关联性】体现在:一定是指的同一个事物,无关联的事物,无法区别阴阳。举例:热和冷,快和慢。热和冷是指的温度,所以热和冷是归属温度的阴阳,热和冷具有关联性;同样,快和慢指的是速度,所以快和慢是归属速度的阴阳,快和慢具有关联性。但是,你把热和慢放一起,就没法找到关联性了,没法说阴阳了。这个昨天我也举例子说明了,今天再次看到这个例子,是不是让你理解了呢?这个感觉好像咱们上小学时候学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似的。 【相对性】体现在:阴阳是运动的,变化的,并不是静止的,永远不变的。速度的快慢是运动的,变化的,快的可能会变慢(比如跑步跑累了,速度自然会慢下来),慢的也可能会变快。温度的冷热是运动的,变化的,热的可能会变冷(比如你的热水袋会慢慢变凉),冷的也会变热的。这应该都能理解。”塞翁失马“的故事都知道,好的事情可能会变化成坏事,而坏事也可能会变成好事! 下面的图是《中医基础理论》给出的事物、现象阴阳属性归纳表。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不知道新人们是否理解的阴阳了呢。如果还是没理解,那么请从新看一下书,再看一下上面的内容,仔细的看,仔细的想,慢慢就会理解的。 阴阳有几个基本内容,它们是:【阴阳一体,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五个方面。这个是大框,有指导意义,需要记下来。阴阳消长就可以运用到减肥中,后面再详细说一下。 一个一个来说吧,【阴阳一体】,这个我相信仔细看前面内容的成员们都应该理解阴阳一体了。阴阳一体在中医里通常也说”互藏交感“,互藏好理解,就是互相藏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男生身体里也存在着雌激素,女生身体中也存在着雄激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藏着呢,不好发现。 交感,就是交互感应,就像两块吸铁石(也叫磁石或者磁铁)放一块,就会吸引或者排斥,磁石因此也产生了动力;夫妻俩,妻子生气了,丈夫心情也不会好的;妻子爱慕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丈夫也会心有所动,生命也就孕育而生了,这些都是阴阳的交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不妨自己也找几个,你找到了,说明你也就理解的互藏交感。 有几个原文要记一下,考试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考的! “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第本阴也,然阴中有阳”出自《类经·运气类》,一看到这段原文,首先应该想到,这是在说阴阳的互藏。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出自《素问·六微旨大论》,一看到这段原文,首先应该想到这是在说阴阳的交感问题。理解着记,不用背! 【阴阳对立】,是阴阳是指阴阳两个相反的方向,意义,内涵,就像小学学的反义词似的,快和慢,好和坏,热和寒,升和降,明和暗等等。有对立,就一定存在统一,为什么呢?前面也举出了好几个例子了,要对立,快慢,好坏,必须是指同一件事物。没有对立,就不会有统一。先有对立,才会有统一。也就是说,统一是对立的结果。这里有点不好理解,不好理解怎么办,举例说明: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我们都会不断在犯错,只有先犯错,犯错多了,才会做对,想一下是不是呢?谁能一上来就对呢。犯错就是你的{错误思维}与{正确思维}有分歧,在对立呢,经过学习调整,之后你的{错误思维}渐渐的与{正确思维}一致了,同步了,也就统一了。所以说是先有的错误,才有的正确。【“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为什么“失败是成功之母”呢】! 见到阴阳对立,就一定要潜意识告诉自己,有对立肯定有统一。 这里也有几个经常考的原文,一定要记,今年执业医师考试就考了阴阳对立的原文,期末考试也总考这的原文。“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看到原文首先想到这是在说{阴阳的对立制约}问题。 本来想今天说一下怎么将阴阳运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大家总问我的“怎么减肥?”但由于时间关系,后面还有些知识没讲到,减肥问题暂且放一放,等后面的阴阳全部说完之后,再说减肥吧。 2015年3月21日 中医部落大酋长 D.白 所文 接着昨天的继续来,阴阳很重要,所以阴阳这部分内容尽量多说几天。 【阴阳互根】,通常也叫阴阳互根互用。“互根”好理解,阴阳就是互相为各自的根,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如果其中一个消失了(灭亡了)另一个也会消失。举个最常见的快和慢,运动员跑步比赛,跑的有快的,也有慢的,他们是共同存在的,没有跑的慢的选手,也就无法衬托出跑的快的人;同样,没有跑的快的选手,也就无法显现出跑的慢的人;如果所有选手都跑一样的速度,你怎么说谁快谁慢?快和慢顿时就消失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互用”,可以理解为互相帮组,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举个例子:还是拿快和慢来说。跑步比赛时,跑的慢的选手,看到在自己前面的人,心里肯定会潜意识的想跑快,追上前面的人再超过他们;而跑的快的选手,也知道后面有人再追赶自己,同样也会受到后面的人影响,同样加速奔跑。选手们的“快”“慢”都在互相影响着呢。 这里有几段原文要理解并记住:《医贯砭·阴阳》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无阴以生,无阴则无阳以化。”这就是在说阴阳互相为各自的根,看到原文就应该想到阴阳互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在阴,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这个就是在说,阴主内,比如女人、妻子,是阳的守护者,整理家务;阳是主外的,比如男人、丈夫,是阴的使者,行使者,赚钱养家。(没有歧视妇女的意思,仅仅举个例子)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这个应该不用解释了。 【阴阳消长】,也称阴阳消长平衡。“消”消失,“长”生长。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阳胜则阴衰,阴胜则阳衰。其中一个过多过胜了,就会让另一个减少衰败。就好比阴阳平衡时各自都是“五”分,若是阳变成七分了,那阴就同时变成三分;如果阳变成了二分,那阴就会变成八分;但是阴阳的总和从来不会变化,一直是十分。这里有个经典方剂,{补阳还五汤},相信有很多人都知道,就是阴阳消长平衡的道理。 “平衡”是一个相对的存在的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大家都知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一个静止的!运动是一直存在的,而静止是两个一样速度的事物,相对产生的静止,但两者本身其实还是在动。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平衡就是相当于静止一样,是相对的概念,通过消长之后达到平衡,两者本身都在消长。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这部分内容要慢慢理解吧。 【阴阳转化】也称阴阳互相转化。阴阳转化这块也好理解,阴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阳,阳也可以变成阴,就像男人做变性手术变成的女人一样。同样前面说过的“塞翁失马”的故事也能体现阴阳转化。水可以变成蒸汽,蒸汽液化变成水,水在0摄氏度一以下变成冰。 举出几条原文《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事物达到极限就会发生变化。水、水蒸气、冰之间的变化,也可以叫做转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这里的“重”就是极、甚。 总之阴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的关系非常多,不仅考试是重点考,而且阴阳不会,以后就没法学了。还是要记住【阴阳互藏交感、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就这么几个基本内容应该好理解好记忆,阴阳 三个特性【普遍性】 【关联性】 【相对性】 。以上这几天的内容比较重要,需要反复看,重在理解,不要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和身边的实例相对比,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明天接着讲怎么把阴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怎么把阴阳运用到中医学中。 今天暂时就说这么多了,明天咱们继续一起学习吧。 2015年3月22日 中医部落大酋长 D.白 所文 我们继续吧~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身体是一个内外上下都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中医部落有位成员问我怎么在人身体上找阴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吧。 先看{部位的阴阳}。比如手心和手背,胸部和背部,肢体外侧和肢体内侧,头和脚。 手心手背:握拳大家都知道,手心在内,手背在外,故手心为阴,手背为阳。 胸部和背部:农民务农时,都是背部向着天,胸部向着地。熟话说:“面朝黄土背朝天”,故胸部为阴,背部为阳。 肢体外侧和肢体内侧,这个比较简单,好区别。头和脚,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也比较好区别。 【注意】:咱们都知道“阴阳互藏”,“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属于阳的一面一定包含着属于阴的特性,这一点知道就可以了。 再来{脏腑的阴阳}。咱们就看五脏,肝、心、脾、肺、肾。怎么区别,建议通过方位,来区别大的阴阳,膈以上的为阳,膈以下的为阴。肺、心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再继续细分:五脏里只有心会主动收缩运动,因为心脏有心肌,故,心属于阳中之阳。肺也会动,但主要依赖于膈肌和胸廓的收缩才运动的,本身不会动,故,肺属于阳中之阴。 肝在五行属于木,木有向外生长,生发,发散的特性,所以,肝属于阴中之阳。肾在五行属水,具有滋养,滋润,向下的特性,所以,肾属于阴中之阴。那么脾,脾比较有特点,脾在五行属性里属于土,土具有孕育万物的特点特性,土本身不会动,但是它孕育出来的万物是有阳的特性的。原文称脾是阴中之至阴,“至”有极,甚,的意思。至阴就是极度的阴。极度的阴之后就是阳,就像是脾的特性一样,故成脾为阴中之至阴。 {理解了以上内容,相信你再看到下面的原文就应该很容易记住了!} 整理下这段原文:“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这段原文要记住,考试会经常考你的。我不提倡死记硬背,我提倡理解记忆!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通常会用很长的时间(记忆力好的人除外)。第二,虽然你记住了,但是你不能够理解,所以你只是背下来了,但不会用。现在都比较提倡活学活用。如果你想事半功倍,那么就要用理解去记忆。 {气血津液精的阴阳}我打算,学完气血津液那一章再说,因为有一些知识放到那一章讲完了你才好理解。 {经络的阴阳}经络大家都不陌生,经络也是有阴阳的。刚才我们区别了五脏之间的阴阳。那么你们知道五脏和六腑之间的阴阳属性么。“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是具有“藏”的特点属于阴,六腑具有“传(传导)”的特点属阳。弄清楚了五脏与六腑的阴阳属性之后,再区别经络的阴阳属性。 经络凡是络属六腑的经络都属阳,凡是络属五脏的经络都属于阴。比如足太阴脾经,阴。足阳明胃经,阳。 总之你在人体可以随处见到阴阳。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知道基本的诊断。5、知道基本的防治。这些内容我不打算细说了,这部分内容还是好理解的,有的知识点也是重复的,没有涉及到的也不必着急,后面都会讲到的。 咱们再来个实际例子,比如【减肥】【增肥】。很多人想用中医来减肥或者增肥,说吃什么药减肥啊此类的。我和你们一起分享一下最基本道理吧。“能量守恒”都知道,比如跑100米需要消耗100卡路里或者说消耗100焦耳的能量,那么你跑100米就必定要消耗100卡路里或者更多,你不可能消耗少于100卡路里完成,因为能量是守恒的,是等价的交换。那么中医部落里想减肥的成员,你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包括米饭,水,菜,饮料,水果等等,所有吃进身体的食物的能量的总和,要小于你每天消耗的能量,包括跑步,说话,呼吸,唱歌,上楼等等。简单的来说就是:每天【消耗的能量】要大于【吃进的能量】,这样你身体里的能量才会背消耗,身体才能瘦下来。怎么样才能消耗的能量大?就是多运动,多做功,这样能量消耗的就大了。那么阴阳在这里有什么用? 阴阳会指导你怎么找到[消耗的能量]与[吃进的能量]之间的平衡。消耗的能量,是通过运动,属阳。吃进的能量,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衰,阳胜则阴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消耗的能量不能太大、太多,否则你会吃不进去饭的,会发现自己突然没胃口了。很多人应该都有这种体会,在非常剧烈运动过后,像1万米长跑,冬季长跑,运动之后是没人说我要吃饭的,根本没法吃,可能连水都不想喝了。这就是消耗的过多了,这样不是好的减肥方法,运动一定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适度的来。相反,你要是吃的过多,撑的肚子都要爆炸了,更没法运动了,一个是自己主观不想运动,再一个客观条件下,吃多了运动会伤身体,胃下垂。 总的来说,减肥要消耗的能量大于吃进的能量,还不能过度的消耗,或者只消耗不吃。这些都是错误的。要根据阴阳平衡关系,根据自己身体状况,来合理的选择消耗能量与吃进能量的大小。减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切不可采用什么断食减肥法!【可以套用与“阴阳”有关的经典原文,让经典原文来指导你怎么找到减肥的那个平衡点】。 想增肥的成员只要按着减肥的反着来即可。 今天就说这么多吧,阴阳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还是多理解,多实践吧。明天开始接触五行学说。 2015年3月23日 中医部落大酋长: D.白 所文 接着23日的来说,昨天工作实在太忙,到家都后半夜了。我确实是没时间写了。闲暇时会多写一些,争取把昨天的都补回来。 在说五行学说之前,我还想重新说一下 五脏阴阳属性的问题,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是个重点。相信看过前文的成员们,多少都能记住“阳中之阳”是说哪一个脏腑了吧。阳中之阳,指的是心。现在再延深一下,【心,主血脉,主行血。肺,朝百脉】。“主血脉,行血;朝百脉”这些都是相应脏腑其中的某一个功能。 心主血脉,行血,好理解,大家都知道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一样,向身体各个组织器官泵血,主管血脉这一块。 肺朝百脉,翻译过来其实是“肺是百脉的所朝”,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肺脏是,人体各个血管脉络朝向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都知道肺是进行气体叫唤的地方,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这一过程中,静脉血会携氧,变成动脉血,继续由心脏泵出。肺,就是收集人体所有的静脉血,让后让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工厂。人体所有的静脉血管、静脉血,最后都会汇集到肺,就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心,是泵出血,而肺,是收集血,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哪一个是阳,哪一个是阴,这回应该更清楚了吧。 这样循序渐进理解,相信学习更容易,更有意思了! 你们想想,这是咱们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的道理了,经过现代医学验证,这也是正确的,有些无法解释的,只是现在科技和人的意思无法达到罢了。咱们先人们留下的经典,留下的正确思想,留下的医学科学,是正确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不容任何人侮辱的。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指哪五行?木火土金水。在中医里,尽量记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后面的藏象顺序,五脏属性顺序,都是这个顺序。 ★一、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含义。什么是五行呢?讲个小故事,看到某个中医诊所啊,一进屋,东面地上放了一小堆木头,南面生个小火炉子,西面墙上挂几个金属的装饰品,北面放了一个小鱼缸,屋子中间有一块地砖是空的,露着黄土(相信很多人都见过类似装饰的诊所)。一看这就是对中医理解不深的人干的。为什么这么说?中医的讲的五行,不是木火土金水么? 先来看看书上的概念。五行:是指构成自然界最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行和变化。咱们现实中看到的木头,黄土,火焰,金属物品,河水,这些都应该称作“五物”或者“五材”。它们是物体。而五行,不仅仅包括“五物”,还包括“五物”各自的特点及各自的运行,运动和变化。五行的概念一定不要整错了。这个一定要理解。 我们要学五行的哪些内容呢,主要学习五行中,各自特点,在现实中各自的归类,和规律,以及之间相生相克等等一些重点内容。 2、五行的特性。书上给出的《尚书·洪范》原文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考试经常考。①木曰(yue,一声)曲直,②火曰炎上,③土爰(yuan,二声)稼(jia,四声)穑(se,四声),④金曰从革,⑤水曰润下。原文非常简介的介绍出了五行各自的特点。我们具体一个一个来说一下。 【木曰曲直】,“曲直”就是弯曲、伸直的意思。这是在描述,花草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的特点和现象。花草树木生长时,是向外发散式的生长的。估计有人不理解,怎么办,去外面看看树木是怎么长的,现在正好是春天。故,凡是具有,生长,生发,发散,舒展,曲伸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用五行中的“木”来表示,都归属于木行。 【火曰炎上】,“炎上”表示的是火的特性,火具有炎热,炙热,上行,走上的特点。估计火这个特性都见过也都理解,不多解释了。故,凡是具有,炎热,发光发亮,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称作火行。 【土爰稼穑】,“爰”通“曰”,都是一个意思, 这里当“为”讲,“稼穑”泛指农业劳作,“稼”有种植谷物,播种的意思,“穑”就是指收获了。一个种,一个收,这一过程所依赖的其中就有土,土是一个根基,土地孕育了万物。土地不仅能孕育万物,还能承载一切,我们人、车、房屋等等,都是建立在土地之上。果实熟透之时,也会掉落到土地之上。万事万物生、长、灭亡,都离不开土地。土,是我们这个世界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故,凡是具有,孕育,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称作土,为土行。 【金曰从革】,“从”在这里是顺从,依从的意思,“革”在这里是改变,改革,变化的意思。金曰从革,意思就是,金属具有顺从改变,再具体一些:金属在外力的作用下会顺从改变。怎么理解呢?一说金属,有人会想到,刀剑兵刃,有人会想到汽车船舶,这些都是由金属打造而成。金属不是一出现就是我们想要的模样,而是经过人为的加工冶炼打造出来的。金属还有一些特点,再古代,金属也意味着杀戮,战争,所以金属也有杀戮的特点。金属质量比较大,比较重,所以也有沉降的特点。金属表面看起来是五行中最坚硬的了,但其实“金”也是最容易改变的,而且改变了,不再次接受外力作用就不会再变回去。在外力作用足够的条件下,金属就会改变,包括对金属的冶炼,用金属杀戮,用金属演绎音律,用金属收割农作物等等,所以金也是有收敛、易改变、易顺从、软弱的一面。后面五脏中会讲到,肺,肺为娇脏(肺为娇脏,不仅仅是因为肺为华盖,邪气侵袭首先受犯)。肺属金,也是非常娇嫩的一个脏器。故,凡是具有,杀戮,萧杀,收敛,沉降,顺从改变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金行。 【水曰润下】,水具有滋养,滋润,向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特点,水也可以在夏季为我们带来凉爽,比如说洗澡,下雨(夏季下雨叫凉,冬季就叫寒)等等,水也有蕴藏的特性,比如说,水里会藏着一些生物:鱼、虾、蟹等等。【注意】:有人说,水也可以承载船舶啊,人在船上面,也能走动,水是不是也具有土其中的承载特性?水这个承载不是自己的,是完全依附于五行中其他所做到的。又有人说了,水在冬季会结冰,这是人们就可以在冰上行走,这是承载么?还有人可以游泳,也可以在水上面,这些都是承载么?这些也是承载。但是,水的承载和土的承载是有明显区别的,水的承载一定是有条件的。水结冰得到冬天,天气寒冷是条件;人游泳,手脚身得一起协调运动,这也是条件。故,凡是具有滋养,下行,寒凉,闭藏,承载(一定是有条件的哦~)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称为水行。 2015年3月26日 中医部落 大酋长 D.白 补24日 接着补25号的。 3、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相信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五行木火土金水的基本特性了,现在就从身边找找五行吧。 方位:东南西北,日升具有木行的特性(升发),所以东在五行中属木。日落具有金的特性(沉降),所以西在五行中属金。南方气温比较高(炎热),而北方气温比较低(寒凉),所以南在五行中属火,北在五行中属水。还有很多例子,这里不举出了,下面给出一个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纳表,最好把表上的内容都记住。在这里不用深究每一组事物、现象的五行归类,记住就够用了。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这部分是重点,考试比重比较大,也贯穿中医的理论。 1、五行相生。 这里的生,多数具有促进的意思,克多有克约的意思。 木生火,木促进火燃烧,这个都应该知道,木头可以作为燃料让火越烧越旺盛。 火生土,火促进土的产生,木头燃烧殆尽会变成灰归于尘土,也好理解。 土生金,土促进金属的生成,金属铁,铝,银等等都是在土地中孕生的,同样容易理解。 金生水,这个是最难理解的,从字面的意思理解,多数人会认为,金属受热融化会变成液体,确实会变成液体,但那绝对不是水。现在比较认可的解释是先人们观察后发现金属放置一段时间后表面会有水珠生成,即有水生成,想象一下先人们很有可能在雨水少的时候,利用大面积的金属来收集水,供生活饮用。个人理解金属可以作为开凿的工具,打水井;古人们为了种田,会用金属作为工具来改变河道。从这方面理解,金确实能生水,能促进水生成,能让无水的土地出现水井;能改变河道,让旱地变成湿地。 水生木,这个不难理解,水能滋养树木,使它们生长的更快。 2、五行相克。 木克土,木能制约限制土,大树的根系能牢牢地“抓”住土。举个实例,为什么要倡导植树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控制水土流失。再举个例子,少树的山坡水土流动大,因为土没有木的克制,山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土克水,土能克制制约水的流动,有句话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这个道理。 水克火,水能灭火,克制火,这个水都知道。 火克金,火可以使金属失去坚硬特性,失去“从革”的特点,火能克制金就不举列子了。 金克木,金属可以制约限制木的生发生长,砍树是最直接的,也不多说了。 下面给出一个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图表,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记忆。实线代表相生,虚线代表相克。怎么容易记这个图?很简单,能自己独立画出来就代表你记住了。第一、先列出五行,一定要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写,按五边形五个角来写。第二、链接每一个行(五行的行),成一个圆。第三、每隔一行画线,连起来就是五角星。圆是相生,五角星是相克,这就好记住了。 3、五行的制化与胜复。 这里的制化和胜复指的是五行的制化调节和胜复调节,这两种调节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相同点就是,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调节使五行达到平衡。不同点是,各自的调节路线不同。先说五行的制化调节。 制化调节,是在五行系统正常情况下的调节。通过各自的制约和生化来调节。举个例子:木受到金的克制,不管木再怎么胜,也是一样受到金的制约,木不能直接作用余金,但是可以通过木克土,使土减少,来限制土生金,金生的减少了,相应木受到金的克制也就少了。其它的以此类推即可。 胜复调节,是在五行系统不正常条件下(某一行偏胜或者偏衰),通过五行自身相生相克关系,经过大循环而使不平衡再此达到平衡。先来个偏胜的例子:木偏胜,木克土,土受制约势必使水得以增长,水克火,则火受限制使金增加,由于金的增长,一会克制木的偏胜,生木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经过一个大范围调整,五行又可以再次达到平衡。再来个偏衰的例子:木偏衰,土胜,土胜克水,水不及,继而火旺金少,最后使木受到金的制约减少,最终使木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 木的胜气,必将有金的复气来克制;木衰,其克制的金也会相应减少,最终都能进行自我调节达到平衡。 如果五行中的某一行太过了,不能通过自身调节还恢复平衡,胜的一行会越来越胜,衰的一行会越来越衰,这时就是人体生病了,要通过外力作用使五行从新回到平衡。 要注意,五行的制化调节和胜复调节都是自身自己在调节,未受到外力的作用。 理解以上内容建议参照五行相生相克图来理解。 再有考试有这么考的:问五行中的某一行,哪一行是“生我者”、“我生者”、“克我者”、“我克者”。举个例子:木,生我者,水;我生者,火;克我者,金;我克者,土。其他以此类推。其实这些都可以通过那个[五行相生相克图]推到出来,所以还是要记住图,记住图也就记住了其他的知识。 今天就先补这么多了,明天估计应该能赶上这几天落的进度了。 2015年3月26日 中医部落 大酋长 D.白 补25日 接着补25日的内容。 3、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 先说五行相乘与相侮。什么叫“相乘”呢?这里发音应该按四声来发音。乘,这里的意思是以强欺弱的意思,克制太过了。概念不写了。举个例子:木克土是五行中正常相生相克的关系,正常情况下,木就是克土,但是,当木过于强盛时,木克制土就有点过了,导致土的衰败,这种情况就叫做“木乘土”。简单说就是:木太盛克制土太多。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土本身过于衰败(虚),导致木相对过盛,造成木乘土。其他以此类推。这是相乘。 再来看看相侮,侮在这里的意思是欺侮反侮,概念不说了,书上有,看完之后也比较乱,还是看例子比较直接容易理解。木正常情况下应该被金克制,叫金克木,现在由于木过于强盛,反而使木{反克}金了,这种情况就叫做“木侮金”。简单来说就是,木盛反克金,叫木侮金。若金盛反克火,称为金侮火。还有一种情况,金本身过于衰败(虚),导致木相对过盛,造成木侮金。其他以此类推。这是相侮。相侮有时也称作“反克”。 相乘和相侮都是比较好理解的,画五行图,然后按着图你写几遍就能记住了。这部分内容不用记概念,知道什么情况叫相乘,什么情况叫相侮就行。 母子相及。主要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这两种情况。 母病及子,多数为母行虚(不足),累及子行,最终使母子两行都虚。例如:木不足,累及火不足,最终木行和火行都不足。五行失去平衡。 子病及母,是子行太过,累及母行,最终母子两行都太过。例如:木行太过了,累及水行,最终导致木行和水行都太过了。五行失去平衡。 在这一节主要要掌握【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相及】这几个名词的意思,在五行图上怎么表示。会画出来,会表示,就证明你懂了。制化调节和胜复调节,理解即可。 延伸一个小内容,《金匮要略》原文说:“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段经典原文有很多人都知道,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前面我在说【治未病】的时候也提到过。为什么我不推荐初学者上来直接看经典原文?原因就在这,给你原文你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也没用。为什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呢?正好现在我们学完了五行学说,解释一下:肝在五行中属木行,脾属土行,木克土。如果木行过胜或者不足,势必会影响到木行所克的一行,即土行。木过胜就叫“木乘土”,木不足就是“土侮木”。所以“见肝之病”是木行出问题了,一定要想到它所克制的“脾土”,“知肝传脾”后,应当先实脾。这就是中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理论思想。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这部分内容书上解释的都很详细,也容易理解,主要是通过经典原文来理解,就像上面刚举的经典原文例子。 1、五行与人体生理功能。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五脏的生理特点与自然界相互影响,想要养生的成员,可以多看看这的内容,要顺应四季,顺应自然来生活,这样才能长寿。 2、五行与人体的病理变化。这部分内容不多说了,书上讲的很具体,有几句经典原文记一下:“邪气盛则实,精气(正气)夺则虚”。人体病理变化受到的影响非常多,在现实临床上不能“按图(五行图)索骥”,一般邪实的脏腑,其病易传他脏;而正虚的脏腑,就易受他脏病邪的传变。 3、五行与判断疾病的预后。4、指导疾病的诊断。5、指导疾病的防治。这部分内容成员们多看看书,都是容易理解的内容。书上清晰的知识就不在这里多写了。 这里要重点记忆的是下面几个治法,是经常考的。【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滋水涵木法。3、金水相生法。4、培土生金法。5、抑木扶土法。6、培土制水法。7、佐金平木法。8、泻南补北法。】这几个治法一定要记住,在之后学习过程中也会总遇到。当下次遇到这些治法,一定要知道他们的意思!希望能把每一个治法,都用五行图画出来,这样能方便记忆和理解。假若日后忘记了,也能通过五行图推画出来。 以上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精气、阴阳、五行的内容了,看完一边肯定不能都理解,这是正常的。我这本书都看很多边了,每看一边都有新的理解和发现,希望你们也要经常看和经常理解,这样会让自己不断进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