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易之五义与易的本体世界(连载之一)

 醉牛988 2019-02-21


论易之五义与易的本体世界(连载之一)


——本文摘自《国际易学年鉴1》理论研究栏目


[美] 成中英

 

一、易的五项含义的整体分析

“易”作为变的描述,是人生活中的日常经验,也是人的心灵思考中的深度体验。生老病死,世事更替,沧海桑田,万象流转,推陈出新,突如其来,无以不涉及时空之变,生命之变,境遇之变。但易究竟何指?易经是表述变的现象学与宇宙论,更直接用于人事,彰显人生举止取舍之间吉凶祸福的动向,也显示人生进德修业与时偕行的重要,更透露天地万物进程发展的信息。然则易之一字果何谓哉?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多义,更不能不掌握它的多义中的一以及它所以统一多义的一义的含义。因此,易不能径就经验的事实来说,而不得不就体验与思考的对象来说。我们经验的是易的现象,但我们体验与思考的却是易的本体。《易经》一书表达的不只是易的经验,更是易的本体。所谓本体并非孑然一物,而是不离现象的现象之源,也是不舍现象的现象之基。

基于此,汉代郑玄(127-200)把易的含义总结为三项,即变易、不易、易简(简易),自有其知解体察的基础。虽然他引用了系辞加以说明,并注解了《易纬·乾凿度》①,但他的解说却未能指示易之三义的基本道理,关系与结构何在,也未能穷尽或涵盖《易经》一书已涉及易的本体论的核心义蕴。为此,我们必须对易之为易的含义进行新的分析与综合。我在本文中剖析了郑康成的易之三义的本体性的关联,再提出与透视易的两个新的含义,以见其全。在此五个含义下我们可以进而掌握易的本体哲学,说明宋明理学中的心性的本体结构,并探讨此一结构所开拓与显示出来的本体世界的五个层面的分别性与统合性,使我们对易的本体有更深入的理解,对知易行易,建立易的伦理学与管理学,发展本体诠释学,以及诠释易的文本与易的应用有根本性的启发与转化作用。下面我就易一名而含五义之说加以解释并发挥其丰富但却统一的内涵②。此易之五义分别为生生源发义(彰显不易性),变异多元义(彰显变易性),秩序自然义(彰显简易性),交易互补义(彰显交易性),以及和谐相成义(彰显和易性)。

(一)首先,我们必须认知易的第一义是易的不易性,此即易的生生源发义。所谓易的不易性指的是变化是不会停止和改变的。此即“生生不已之谓易”。生生不已是易的内涵,但生生不已却是恒常的道理。易的不易显明了气与理的统一性,但又并非理的恒常强加于气的变化之上,而是从气的变化中自然地实现了理的恒常性。理气的内在统一性让我们认知到易的不易性,也就是不易的变化性,可名之为“不易之易”。不易之易的意思是说在理的恒常性中我们体验到的是气的变化性,也可以看成理的必然生气,而不仅不离于气而已。这一点殊为重要,因为这点表明了本体与宇宙的发生有必然的内在关系。因此,我称之为本体宇宙论。在西方的神学中,本体的上帝是否必然创造此世界是一争论之点。上帝是否必然从事世界创造也是可议之点。德国启蒙哲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认为上帝不一定要创造世界(不创造世界并不矛盾),但上帝决定创造世界必然有充分理由创造世界,而创造世界的充分理由是他要创造的世界必然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既然我们的世界已经创造,自然是最好的世界①。  此一观点比较接近《周易》的观点,易的本体自然创发为世界,虽非逻辑的必然,却是价值上的必然,因为易的本体被认为天地之至善,而天地的至善也可以就宇宙的生生不息与生物的和谐性来加以说明。

西方神学彰显上帝造物的意志自由性,而易之本体论则在彰显易之生物之自然性。系辞因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本体之易即是此创造不容己的自然流行,发而为生物不测之宇宙万象万物,具有内在的价值以为其流行的充足理由。宇宙的创生因此并非幻象,亦非偶然,更非如佛学所说的由于种子熏染。当代西方哲学家中,海德格反对传统形上学,以其脱离个体人的存有体验发展了一套人之“此在”(Dasein)的存有论,初期以为人之存有为一“被掷”(thrownness)的事实,后期则强调“大有”(Sein/Being)的自由赠与万物已存在与生命②,都有强烈的偶然性含义。

事物的生灭固有其因果的自然性,甚至偶然性,但也有其因果的必然性与应然性,看就哪一层次来说。但每一创造与创发必有其原始的价值,但其价值能否支撑其持续存在与发展却必须在本体持续创造的过程中来作定夺。对于此一易的不易性的理解并不存在于郑玄,他只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的现象加以说明而已。

我们对易的本体的透视必须兼具不易与易的两方面,两者不可分,或可用“不易而易,易而不易”表述之。周敦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究其深义也可谓“不易而易”,至于“易而不易”,则是“太极而无极”。太极为天地万物之元与源,同样我们也可视不易之易为太极,正是系辞说的“易有太极”的含义。但此一恒动的创生的太极却仍是易的不易的恒常,是为无极。易同时具有太极性与无极性正说明易的不易是无穷尽的,不可执著的,无迹可寻的,也是不可言尽的。在此一含义下,易也可名之为道。老子的《道德经》可说就是据此易之义加以发挥,或可名之为道之易。至于庄子,以道通于一说天地万物的变化,后来道家如淮南子与王弼等形成学派,建立一定的道的典范,用以解易,更显出道之易重无重虚的特色。但易传言易则同事看中变化之道与其显示的或包含的象数特质,可称之为易之道。象数可视为结构因素,虽具有不易因素,却仍然不能不变。一般言易,但用一个易字,应该说就是兼具不易之易与易之不易的意思。如结合《中庸》一书中和之义来发挥,不易就是中,而易则是从中实现和的途径。和是变易的目标,但也是变易之所以变易的内在动力。关于此一精义,正是易之第五义之所在,将在后面讨论。

易之不易性也涉及本体的超越性问题。由于易之不易是落实在不易之易的活动中,故易之本体的超越性亦即是其内在性。在此处所谓超越性与内在性都应看成是持续的动态的创造活动,而且是同时进行的逆向而又连续不分相互参与的活动。我们也可以把两者看作一个具有顺逆背反两向运动的活动。超越与内在因而不仅是相互界定与依赖而不可分,而且是同一的活动,在不同方向产生不同的实际效果:超越走向不易,内在走向变易。超越是易道的玄之又玄,亦即超越又超越,而内在是易道的动之又动,亦即内在再内在,在下述的变易性中实现了多元多阶差异化的动态实际或潜在的阴阳对立形体与现象。易之内在运动故有横向的一面,即是易的交易互换互补以生物的创世活动。此一活动是开放而无止境的,亦如易之超越活动之为开放而无止境一样。易的超越性引生易的纵向发展一面,以实现易的统合与超融的创造性与存在品质成就的提升。

由于易之不易性所包含的生生不已性,我们也可称易之不易性为“纯粹的创造性”(Pure Creativity)或“创造的创造性”Creative Creativity)。郑玄用“太易”来说明最原初的不易状态,并以之为无。他说:“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由无入有,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此一太易的无限创有,由理至气,而元气生,即是不易之易的纯粹的创造性。(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