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气药 香橼玫瑰花

 童心书屋 2019-02-21
香橼
出自《本草拾遗》

行气药 <wbr>香橼玫瑰花
   为芸香科植物枸橼Gitrus medica L.或香圆C. wilsonii Tanaka的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广东、广西等地。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趁鲜切片,除去种子及瓤,晒干或低温干燥。香圆亦可整个或对剖两半后,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药性】辛、微苦、酸,温。归肝、脾、胃、肺经。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应用】
       1.肝郁胸胁胀痛。本品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入肝经而能疏理肝气而止痛。治肝郁胸胁胀痛,常配柴胡、郁金、佛手等同用。本品功同佛手,但效力较逊。
       2.气滞脘腹胀痛。本品气香醒脾,辛行苦泄,入脾胃以行气宽中。用治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嗳气吞酸,呕恶食少,可与木香、砂仁、藿香等同用。
       3.痰饮咳嗽,胸膈不利。本品苦燥降泄以化痰止咳,辛行入肺而理气宽胸。用治痰多、咳嗽、胸闷等,常配伍生姜、半夏、茯苓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

       【古籍摘要】
       1.《本草通玄》:“香圆性中和,单用多用亦损正气,与参、术同行则无弊也。”
       2.《本草从新》:“平肝舒郁,理肺气,通经利水。
       3.《本草便读》:“下气消痰,宽中快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枸橼及香橼均含橙皮苷、柠檬酸、苹果酸、维生素C及挥发油等。
       2.药理作用:香橼具有抗炎作用;能降低马血细胞之凝集;有抗病毒作用;有促进胃肠蠕动,健胃及祛痰作用。
       3. 临床研究:以香橼、附子、吴茱萸各10g,神曲20g,水煎服,治疗浅表性胃炎280例,治愈好转率为95%(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4,2:4);用 胃痛宁(党参、五灵脂、白术、陈皮、香橼、佛手)治疗因胃、十二指肠急、慢性炎症、痉挛、溃疡等引起胃脘痛120例,总有效率98%(陕西中 医,1995,7:300);辨证治疗胃癌前期病变PCL68例患者临床观察,其中脾虚气滞型用香橼枳术汤加减(香橼皮、枳壳、白术、白芍、陈皮等),结 果临床有效率超过90.%(北京中医,1994,3:16)。

【功效鉴别】    
  与佛手相鉴别
  佛手、香橼 皆辛香苦温,均能疏肝理气,和中化痰,而药力平和。不同之处在于:
  佛 手── 偏理肝胃之气而止痛之力较强。
  香 橼── 偏理脾肺之气而化痰止咳之力较佳。


香椽的功效和佛手完全一樣,比佛手還要平和,或者還要溫和,它的所有的功效的文字,和佛手一模一樣,只是它作用緩和一點,其它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


玫瑰花
出自《食物本草》
行气药 <wbr>香橼玫瑰花

    为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干燥花蕾。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等地。春末夏初花将开放时分批采摘,除去花柄及蒂,及时低温干燥。生用。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应用】
       1.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味苦疏泄,有疏肝解郁、醒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用治肝郁犯胃之胸胁脘腹胀痛,呕恶食少,可与香附,佛手,砂仁等配伍。
       2.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本品善疏解肝郁,调经解郁胀,治肝气郁滞之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可与当归、川芎、白芍等配伍。
       3.跌打伤痛。本品味苦疏泄,性温通行,故能活血散瘀以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与当归、川芎、赤芍等配伍。
       【用法用量】煎服,1.5~6g。

       【古籍摘要】
       1.《药性考》:“行血破积,损伤瘀痛。”
       2.《本草纲目拾遗》
:“和血行血,理气,治风痹、噤口痢、乳痈、肿毒初起、肝胃气痛。”
       3.《本草正义》:“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茅醇、牻牛儿醇,橙花醇、丁香油酚,苯乙醇。此外,尚含槲皮苷、鞣质、脂肪油、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玫瑰油对大鼠有促进胆汁分泌作用;玫瑰花对实验性动物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临床研究:用玫瑰舒心口服液(由玫瑰花、柴胡、枳壳、川芎、香附、白芍组成)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100例,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8%,心电图改 善率为7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7:414);玫瑰花糖膏(玫瑰花100g捣碎、与白砂糖300g混匀,置阳光下,待糖溶化后服用)日服3 次,每次10g。可以治疗胃痛、消化不良、肺结核咳血,此膏可以长期食用,具有强身健体,和脾健胃,润肤美容之功;以玫瑰花12g,半夏、红枣、苏梗各 10g,每日1剂水煎服,可用以治疗梅核气(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3:25)。
行气药 <wbr>香橼玫瑰花


绿萼梅
《本草纲目》
行气药 <wbr>香橼玫瑰花
  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花蕾。入药分白梅花、红梅花两种。白梅花主产于江苏,浙江等地,红梅花主产于四川、湖北等地。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花蕾,及时低温干燥。生用。
【药性】微酸、涩,平。归肝、胃、肺经。
【功效】疏肝解郁,和中,化痰。
【应用】
       1.肝胃气痛。本品芳香行气入肝胃,能疏肝解郁,醒脾,理气和中。治疗肝胃气滞之胁肋胀痛,脘腹痞满,嗳气纳呆等,可与柴胡、佛手、香附等配伍。
       2.梅核气。本品芳香行气,化痰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可与半夏、厚朴、茯苓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5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拾遗》
:“《百花镜》: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
       2.《饮片新参》:“绿萼梅平肝和胃,止脘痛、头晕,进饮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苯甲醛、异丁香油酚,苯甲酸等。
       2. 临床研究:以梅花、白菊花各10g、玫瑰花15g开水冲泡频服,治疗暑热烦渴;以白梅花5g、粳米50~100g、加水煎煮,加白糖温服,治疗梅核气;白梅花3g、草决明10g开水泡饮治疗高血压,均有良效(百花治百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35)。

行气药 <wbr>香橼玫瑰花


--------------------------------
行气药 <wbr>香橼玫瑰花
行气药 <wbr>香橼玫瑰花  

本章药物的特殊用法有
  青皮、香附醋炙可增强疏肝止痛之力。枳实麸炒可降低其峻烈之性。木香煨用行气作用缓和而宜于脾虚泄泻。沉香尤宜后下,亦宜磨汁冲服或入丸散服。
  本章药物的特殊使用注意有
  川楝子有小毒,内服过量可引起肝脏损害、胃肠炎症、内脏出血、视力障碍等中毒反应。青木香苦寒易伤脾胃,过用可致恶心呕吐等。
重点问题
  1.性能:
  本章药物的药性大多偏温,香附较为平和,川楝子、青木香因能清热而性寒;枳实自《本经》起皆称其微寒,对此有人回避,也有人提出质疑,其实际意义不大,故仍从之。各行气药均可有辛味,又因多数药性偏香燥,有的可以降泄(如柿蒂),有的可以清泄,故本章药物一般都兼有苦味,但应理解其苦的意义各有不同;因沉香之燥性较弱,且其滋味不苦,故未标苦味。本章各药均可归脾胃或大肠经,香附、川楝子、青皮等疏肝药则主要归肝经, 橘皮、佛手又归肺经,沉香、乌药又归肾经。
  2.功效:
  本章药物一般都具有行气的功效,唯柿蒂专于降胃气,实际上不是行气药,只是不便归类而习惯附于本章,故无行气功效。橘皮等柑橘类的行气药,主要在于调中、除胀,无明显止痛作用;其中枳实长于除痞胀,较为特殊。薤白则不长于除胀和止痛,多用于痢疾后重,故习称行气导滞。其他药则长于止痛(亦可除胀),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青皮、香附以行气疏肝为主,川楝子、佛手、荔枝核等药亦可疏肝。其余各药的兼有功效,则不难区别。
  3.主治(或应用):
  本章药物都可用于脾胃及大肠气滞诸证,只是柿蒂并无行气作用,故不用于气滞证;其中川楝子、青木香苦寒易伤脾胃,香附、薤白不长于治疗脾胃气滞证,故在教材的有关应用中,均未列出该证。应理解为这些药不常用于脾胃气滞,但不是无此主治证。枳实、木香、薤白只是对大肠气滞、痢疾后重的作用相对较强,故在其应用中加以强调。此外,还应重点理解:橘皮善能行气调中,作用温和,各种脾胃气滞证均常选用;青皮破气散结力较强,食积气滞较甚者,以及血瘀瘕积聚证,亦多选用;枳实长于消痞,凡湿热、热结、食积、痰阻、脾虚等多种原因所致气滞而痞闷者,均常选用;煨木香可以主治脾虚泄泻并有气滞之证;乌药、沉香因长于温中,较宜于寒凝气滞者;川楝子、青木香较宜于气滞而有热者。其余因特殊功效而兼有的相应主治,如橘皮之治湿痰证,薤白、枳实之 治痰气阻滞或寒凝之胸痹,沉香之治胃寒呕吐、虚喘,乌药之治虚寒尿频、遗尿等。
  4.配伍:
  应着重理解橘皮配伍苍术、厚朴,橘皮配伍人参、白术,木香配伍黄连的主要意义。橘皮配伍苍术、厚朴,可增强燥湿运脾、行气和中 之效,主要用于湿阻中焦证。橘皮配伍人参、白术,可共收补气健脾、行气和中之效,并使人参、白术补而不滞,主要用于脾虚气滞之证。木香配伍黄连,有清热燥 湿(解毒)、行气导滞之效,主要用于湿热痢疾、里急后重之证。
  5.橘皮与青皮在功效、主治及药材来源方面的异同:
  橘皮为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果皮,青皮则为同种植物的幼果或未成熟的果皮。
  功效方面:二药均有行气的功效,但橘皮作用温和,青皮较为峻烈,能破气散结;橘皮主要行散脾胃及肺之气滞,青皮主要行散肝及脾胃之气滞(前人有橘皮主高,青皮主低之说)。此外,橘皮又可燥湿与化痰。
  应用或主治方面:橘皮广泛用于多种脾胃气滞证,并常用于湿痰、寒痰咳嗽(及湿阻中焦)等证);青皮主治肝气郁滞诸证,食积气滞腹痛及气滞血瘀,月经失调、癥瘕积聚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