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数OD的各个流派、模型!欢迎补充!

 Enjoy Life 简单生活 2019-02-22


作者:韩文卿

来源:文卿阁



在过去的2018年,有一个名词非常火,这个词就是OD。我们可以看到OD的培训班到处飞,ODM、ODD的招聘需求也越来越大(号称组织发展总监的薪酬可以开到100万以上)。


那么,OD到底是什么?有人说OD是个大杂烩,也有人说OD是HRD的代名词。如果我们去看OD职责的关键词的话,会发现关键词主要有架构搭建、文化建设、变革(组织变革、变革管理)、胜任力模型、人才盘点等。

本文试图解决三个问题,


OD的主流理论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OD和传统HRD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OD未来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OD的来源和理论


OD其实是来自二战期间的军队,特别和德国纳粹有一定关系。我们会发现德国军队的组织度是特别高的(表现为有目标、有纪律,败战时不易崩溃),其组织度远胜苏军、美军、法军,同英军相比也毫不逊色。在二战后,由知名的勒温教授提出“场论”模型(Force Field Analysis),在美国进行他的T-Group研究,这算是OD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去理解什么是OD,我特意把市面上找得到的OD理论给大家看一下。这其中,国内的包含阿里“六个盒子”、杨国安“杨三角”、房晟陶“组织方程式”、和信咨询“三层论”,国外包括张美恩(Mee-Yan,组织发展:OD和HR实践者指南一书作者)、加尔雷布恩(五星模型,创新组织设计的老师)、麦肯锡7S、尤里奇的观点、Burke-Litwin模型。

 

严格说来,要在国外找到一个完整的OD理论,是有点难的,因为国外,通常对于组织(organizational)的理解是复杂的,多模块的。从大处讲,组织仅仅是战略达成的一部分,如果大家看过明茨伯格的《管理工作的本质》,就会看到明茨伯格对于组织变形的理解,而明茨伯格的本业其实是研究战略的。


从小处讲,组织同组织行为学更加接近。而组织行为学,有两本书,在市面上比较多见,一本是斯蒂芬·P·罗宾斯,还有一本是D.赫尔雷格尔的(推荐这本)。而这两部书,讲的也都很综合,两者都是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讲的。而我们涉及到的OD理论,实际上是更偏重组织行为学层次的。

 


而国内的这几个理论,除了杨国安老师的“杨三角”,事实上都是最近几年由于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才出现的。国内的理论我们会发现一个特点,特别喜欢成“模型”化,例如三角、盒子等等,这似乎是国人的一个倾向。就连周涛老师的知识萃取中的E.R.M.P模型的最后第二步,也是建模;张立志老师知识萃取(找共性、看差异、挖差异、挖实质、要拔高、成模型)的最后一步也是建模。


国人对于建模是如何的迷恋,不建模不成魔!而反观国外的这几位大师,除了麦肯锡7S、Burke-Litwin模型,包括斯蒂芬·P·罗宾斯和赫尔雷格尔在内,都很少谈及模型。

 

我给大家推荐的这几位国外的大咖,除了尤里奇,大家可能都不熟悉。张美恩专著为《组织发展:OD和HR实践者指南一书作者》,最近比较火。加尔雷布思则是另一位创新组织设计培训班的老师,推出了五星模型。


麦肯锡7S,这个或许大家了解一些,是麦肯锡顾问公司研究中心设计的企业组织七要素,指出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包括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风格(style)、员工(staff)、技能(skill)、战略(strategy)、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



Burke-Litwin模型是一个偏学术化的模型,下文我会专门介绍。


OD理论介绍


好了,我们回来正式说理论,我把几个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 六个盒子

六个盒子,其实基点是组织的心力、脑力、体力。心力是什么?是使命和文化,让组织有强大的驱动力往前跑。脑力是什么?组织本身有实现目标的能力。体力是什么?是组织的结构、流程、机制。

 

2. 杨三角

杨三角中的三根支柱是有顺序之别的,

第一根是员工能力,即员工必须具备相关的能力或潜在技能。

第二根支柱是员工思维模式,需要用核心价值观、文化之类的形而上的东西以及由此诞生的一些管理手段去引导员工。

第三根支柱是员工治理方式,企业必须考虑如何设计支持战略的组织架构、如何平衡集权和分权以充分整合资源、如何建立管理这个平台的流程、如何建立支持这个流程的系统。所以,杨三角的三根支柱强调的主体都是员工。

 


3. 组织方程式

组织 = f(人员、文化、组织系统、业务流程、X)。

前龙湖CHO房晟陶老师认为除了看得见的'人',组织至少还包括'人'背后盘根错节的若干'系统/流程',即组织系统及业务流程,当然还有文化。系统和流程是把人联系起来的明线,文化是把人心聚起来的暗物质。X是什么?每个企业及每个创始人都有其特别的东西。这个X可能是数据,可能是其它。

 

4. “三层论”

在研究企业文化方面有它的特点,应该说对OD的理解也是综合的。主要从组织层(包括战略、结构、文化),团队层(包括团队动力、领导力),个人(技能)。更加偏重于组织和团队两个层面。

 


5. Burke-Litwin模型

这是本文中最学术化的模型,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进行陈述。B-L的起源是,在1987年英国航空(大家都知道很贵的航空公司)被政府(撒切尔夫人时代)要求由政府运营变为私营。这个模型,就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如何促成英航转型而研发的。

所以这个模型更侧重于变革,我们看上半部分,强调的就是由外部环境促发的变革,而下半部分,强调的是内部的转型。

 


6. “五星模型”

加尔雷布思提出了五星模型,我没有参加过他的创新组织设计认证班。但根据该模型,我们也可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事实上,加尔雷布思是以战略和组织设计闻名的,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模型也是偏重组织和团队层面的。

 


7. 张美恩(Mee-Yan)

张美恩有一本专著《组织发展:OD和HR实践者指南一书作者》。我也特意去研究了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理论为主,第二部分以介绍组织变革为主线,展开论述组织设计、文化变革、组织敏捷性、领导力等。

 

8. 尤里奇

尤里奇是HR界的大咖,也是绕不开的。尤里奇在《组织能力的14项指标》提出人才、速度、思维方式、问责、协同、学习、领导力、客户链接、创新、战略一致性、精简化、社会责任、风险、效率,共14个指标。应该说这14个指标尽管很全面,但是有重叠和相关,并非完全按照MECE原则。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大咖的一次“玩票”。

 

(麦肯锡的前面介绍过,这里略)

 

好了,充分列举后,我列了一张图,来说明彼此之间的关联。我主要分为战略层、组织层(包括团队)、个人层。

 


我们通过比较后会发现,这8个理论(除了尤里奇),如果不仔细看,会发现彼此相像。而仔细看后,会发现有不同的侧重点。所有理论中,来源于实践的有阿里的六个盒子和房晟陶老师“组织方程式”,还有麦肯锡7S,其余的都是学术气质明显的理论。

 

我们会发现“六个盒子”不注重人才(技能),这同阿里特有的文化有关。阿里的政委文化,更强调对组织的向心力,而不是单兵作战能力。房晟陶老师自从创立公益组织墨德瑞特(Moderate)后,越来越走心,越来越不强调商业目的,这是为何在他的方程式中找不到目标(战略)的原因。而麦肯锡的7S,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战略、结构、系统构成硬能力,后半部分员工、价值观、风格、技能构成软能力。

 

在学术模型中,最注重个人层的是杨国安老师的模型,而最注重变革的是张美恩(Mee-Yan)和BL模型。



而最细致的是BL模型,这个模型,当中的维度很多,例如文化,就有Climate和Culture两个词,前者强调的是团队中的小圈子文化,后者强调组织中的氛围。再比如另两个维度Leadership和management practice,前者强调“领导”,后者强调“管理”。这类似沃伦.本尼斯对于领导的理解,也就是把战略设定、愿景感召,同战略执行、激励反馈分离,同关明生Savio(原阿里巴巴HRD,曾任职于GE)的理解也类似。


回到开始的三个问题


好了,讲了这么多理论。我们回到一开始的三个问题。


首先,OD到底是什么。OD总体而言是偏组织层面的,尽管它会涉及到个人,但是更强调组织和团队所融合的动力。其次,OD和传统HRD的职能相比较,OD更强调组织的设计、关系和文化,特别是基于团队行为深度分析的框架构建,而传统HRD更强调六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和打造,往往注重硬结构(组织结构、绩效、薪酬),而不注重软能力(文化、关系、员工)。

 


OD理论尽管大同小异,但是通过这次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未来OD的变化趋势会关注组织变革。这从张美恩(Mee-Yan)的著作和公开课中可以发现。这类研究和实践,其实在很多外资企业早就开始了,早在2007年,我当时的老东家索尼就开始了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也就是组织流程再造。那我相信,随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和中国企业“向管理要效益”,组织变革将成为热度越来越高的一个词。


你对本文提到的OD流派、模型,有什么补充吗?

请在底部留言!



HR私董会高端活动推荐


双大咖 500强高管实战经验重磅分享

详情请点击:

高端活动 | 突破商业价值,打造创新型敏捷组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