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肝脏,又是“老生常谈”,大家都知道肝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毒器官,且只有一个,主要功能特点是强大的自我修复功能! 再加上,肝脏是唯一没有神经痛觉的器官,俗称“哑巴器官”,最终导致肝脏受损到一定程度后,出现明显症状时才知道“肝脏病了”! 而生活上,很多人都有一些小习惯“悄无声息”的伤害着肝脏! 5个小习惯把你的肝脏一步一步的“毁掉”: 1:大量喝酒众所周知,喝酒伤肝! 只要含酒精的饮品,不管白酒、啤酒还是红酒,大量饮用就会损伤肝脏。 要知道酒精进入人体后,大约90%全部进入肝脏代谢分解,酒精分解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具有毒性,会损伤肝脏。 饮酒量小,肝脏有足够的代谢能力将乙醛进一步分解为乙酸,但长期、大量喝酒会导致肝脏代谢酒精能力下降,就会使乙醛滞留在肝脏内,造成酒精性肝损伤。 2:长期熬夜熬夜,是现代人生活中非常正常的事情,不管因工作原因还是其他事情,半夜12点之后睡觉的大有人在。 谁不知道熬夜对身体的伤害?但有几个能有意识的改掉这个习惯? 太少了!!!有那时间宁可多玩会手机,也不睡觉,导致现代人出现失眠、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 长期熬夜不仅会打破身体内分泌平衡,降低身体免疫力;对肝脏、心脏、血管都有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肝脏排毒功能下降,因为肝脏修复是在熟睡或休息状态时进行,若肝脏不能完成毒素排泄,会导致新鲜气血无法生成,促使肝细胞不能得到修复。 长期熬夜也是导致气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3:滥用壮阳药夫妻生活不和谐,肯定有一方不能满足对方,而更多时候是男性身体“吃不消”导致的。这时,很多男性朋友就会吃些补肾的、壮阳的药物来提高夫妻生活质量。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有服用的药物都需要肝脏来解毒的,虽说满足了一时需求,但对肝脏、肾脏有很大伤害。当服用这类药物后出现头痛、潮红、消化不良、鼻塞及视觉异常等,建议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以免造成药物性肝损伤。 4:口味太挑现代人吃些清淡的食物会说“没味”,都想来点刺激的。于是乎,过咸、过甜、过油腻的食物称为“饭桌上的招牌”。 但这类食物对肝脏都会造成不同的伤害: 过咸的食物中含更多的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在胃中合成亚硝胺,会变成一种强致癌物,诱发肝癌发生。同时,过咸的饮食习惯还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过甜的食物中含大量的糖分,进入人体后会在肝脏内分解代谢,而糖易转化为脂肪储存在肝脏内,导致脂肪肝。 过油腻的食物中含较多的油脂,会导致身体肥胖,更多脂肪堆积在肝脏中形成脂肪肝。 5:经常生气爱生气的人,看面色更多的人是“灰暗”的。中医上讲“肝主疏泄”,在“七情”致病方面讲“怒伤肝”,人在发怒时会伤肝,而肝气不疏时也会导致易怒,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上还讲“怒则气机郁滞不通,不通则百病始生。”所以,大怒会直接损害肝实质,破坏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脏受损后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脸上长粉刺、痤疮;喝酒量下降;伤口化脓不易愈合;脸色变暗沉;眼睛、皮肤、口腔发黄、两鬓头发变白等,出现这些症状时一定不要忽视,及时去医院做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腹部彩超等检查,预防大于治疗! 一:保护肝脏,多吃些养肝食物 西红柿 富含维生素C、番茄红素。肝功不正常者可常吃西红柿鸭蛋汤,有滋阴功效,可作为肝炎患者的日常膳食。 柑橘 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肝脏解毒,但不可多食,多食易上火,尤其是春季;空腹食用伤胃。 苦瓜 生食性寒用以去火,熟食养肝,但不可多食,性寒伤胃; 二:保护肝脏,每天多喝养肝茶 中医古籍称“茶为万病之药”。《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每天多喝养肝茶,尤其是春天易上肝火。比如蒲公英根茶、玉兰根茶等。 蒲公英具有保肝利胆、利尿消炎作用,研究证实,蒲公英对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尤其是酒精性肝损伤。蒲公英能降低乙醇引起急性肝损伤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但效果要经常喝才行。 还有研究证实,蒲公英可拮抗内毒素所导致的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从而起到保肝作用,增强肝脏再生能力。 玉兰根,是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具有清胆利胆作用,现代研究发现其提取物可加速磷脂合成的胆碱存在,从而加速细胞修复速度,对肝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另外,用玉兰根泡水喝对降尿酸也有一定效果,可预防痛风。 三:保护肝脏,增强自身体质 运动可提高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肝脏排毒。同时运动还可增加心脏功能、肺部功能。 另外,日常饮食多吃些提高身体免疫力的食物。比如蘑菇类,口蘑、香菇等,性平,味甘,含多糖类、维生素类、蛋白、脂肪、膳食纤维等。研究表明,蘑菇中多糖成分可调节免疫,抗肿瘤,肝病患者适宜常吃。同样,预防肝病更应常吃。 四:预防肝病,打乙肝疫苗 建议20岁以上人群,重视肝功能、乙肝两对半的检查,若查出体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呈阴性,说明体内没有乙肝抗体,建议到当地防疫站进行乙肝疫苗接种;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数值小于或接近10,建议去打加强针。 预防乙肝,至少每隔6年进行一次复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