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案例感悟育艺术之三、之四

 江山携手 2019-02-22

作者:杨连山

之三:校长您什么时候批评我呀

某学校有这样一个学生,常常缺课,有人把状告到了校长那儿,校长经过了解,发现他又去打台球。于是,这位校长就跑到摊头找他。站在他的背后。他发现校长严肃地看他,一言不发,便放下球棒,背起书包,闷声不响,低头回到了学校。一路上,两人都不说一句话。到校后,校长只用手朝教室一指,他便进教室去上课了。

以后,校长也不提起这事,下课也不找他。结果发现他连续几天似乎心事重重,后来他自己到校长办公室找校长:“校长,你什么时候批评我啊?”校长说:“不必了,你现在不迟到,不旷课,又没有什么错误,批评什么?”他如释重负地笑了。

教育需要艺术,有时只需语重心长地教诲,有时只需一个眼神的暗示,有时只需一下意味深长的触摸,有时只需关爱信任的鼓励……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在这个故事中,校长这种无声的批评,是一种积极的暗示,这种暗示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刺激了学生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意识,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之四:给学生留点面子

一女生在数学考试时在一道题中少点了一个小数点,被老师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添上这个小数点,来找老师补分。老师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是没有挑明,他满足了这个孩子补分的愿望。不过老师在那个小数点上重重地画上一个红圈。女生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以至多少年后还难以忘怀。

这位老师之所以用“点到为止”的处理方法,是因为他觉得用含蓄的责备方式对这个孩子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丢孩子的面子。

保护学生的面子,不等于不要孩子知错认错,老师的一个红圈,看似瞬间偶得,却是长期教育智慧的结晶;因为,这个“红圈”实际上是一种暗示:“我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也有一种警示:“仅此一回,下不为例。”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其实,保护学生的面子,即不妨碍学生改错,还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改错。因为保护对方的面子是一种情感投入,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多少年过去了,那女孩回想起当年那一幕,仍然激动异常。她当时是抱着忐忑的心情去找老师的,生怕老师看出破绽。然而,当老师没有让她难堪时,她的心到颤了。她说:“那件事后,我才真的下定决心做个诚实的人。”看来,这件事不仅影响了她的学生时代,而且已经影响了她的一生。

“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两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可以统一的。对学生负责,不必毫不留情。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我们不妨跟着说一句:“无情未必真严师。”这就使智慧的师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