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2 三 吳昌碩改造《石鼓文》 上一課有三個重點: 一 ,什麼是篆書 二 ,什麼是大篆 你學篆書,這兩點屬於最基本的概念。 三 ,大篆代表作《石鼓文》 其他大篆作品如《詛楚文》,實物沒有了,只有翻刻本,所以不列入我們課程。 今天繼續上一課,三,吳昌碩改造《石鼓文》。重點是「改造」這兩個字,這是一種創作。 吳昌碩是浙江安吉人,後移居蘇州、上海。他學生王个簃著《吳先生行述 》說:「人謂先生書過於畫,詩過於書,篆刻過於詩,德性尤過於篆刻,蓋有五絕焉,識者以為實錄云。」在藝術方面,刻印第一,然後是詩、書法、繪畫。 吳昌碩印章 吳昌碩自己說:「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幾歲開始學篆刻呢?他自己說:「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與印不一日離,稍知其源流正變。」大約十五歳時,已 經在其父指導下開始刻印了,早期作品留存至今很少,浙江博物館藏有一方三十歲刻的兩面印。他第一本印譜是《樸巢印存》,收入二十五歳前的103方印花,吳昌碩的篆刻成熟很早,十年左右就聲名鵲起。三十不到他在杭州、蘇州一帶交友拜師,就是帶著自己的印作,獲得人家的接納。 漢印 通常學習刻印,是先臨摹漢印,跟學書法臨帖差不多。等打下根基,然後融會變通,便有自家面貌。浙派中許多人都是走這條路,成為著名的印人,吳昌碩早年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鄧石如 但乾隆年間,安徽出了一個鄧石如,他在書法上苦下功夫,四體皆能,尤擅篆書。魏家孫指出,鄧石如刻印「書從印入,印從書出」,將篆書筆法入印,二者渾然一體,創造了影響深遠的鄧派。 一般的印人,能動刀,但動不了筆。用刀和用筆畢竟有些不同,一硬一軟,各有技法。刻印章要用到篆字,但識篆字和用毛筆寫篆書是兩回事。鄧石如將刀法和筆法統一起來,他的印章線條似乎是寫出來的,達到「用刀如筆」的境地,自然生動活潑。 順便説一下,鄧石如是個勤奮的人,作品很多。「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除了小篆,還專攻大篆《石鼓文》等金石刻, 我們現在還可以見到他寫的大篆《陰符經》。這一點給吳昌碩很大的啟發,要想更上一層樓,必須要會寫篆書。這是吳昌碩藝術生涯中關鍵的一步,他中年以後的繪畫和篆刻,面貌一新,自成一家,就是跟鄧石如一樣,成功地以書入印,還以書入畫。 3.1 筆法的改造 一級課程講了筆法,筆法就是用毛筆的方法。用筆的結果就得到一根線條,線條好壞是書法的根本。當我們創作時,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要什麼樣的線條?這是石鼓的照片,石鼓文原來的線條是比較細的。拓本會比較粗一些,這是因為拓時捶打和裝裱引起的。如果你只是臨習,當然是照寫,但問題是:這線條是不是你想要的線條昵? 《紹興米帖》第九卷 以前如宋代人寫篆書,線條常常很細,這是米芾的篆書作品,線條不均一,大小不固定。你看這兩個字,用筆有點像行草了。這樣的線條,説灑脫不拘還可以,跟莊重雄厚沒關係。你學篆書走這條路,恐怕很難走通。欣賞書法,惟觀神采,一望而知學養高低。但學習書法,卻是要細細分析的,此人如何用筆,產生什麼線條,都是要點。 吳昌碩自述 吳昌碩開始學篆書,學哪一家好昵?他晚年這樣說: · 近時作篆,莫郘亭用剛筆,吳讓老用柔筆,楊濠叟用渴筆,欲求三家外別樹一幟難矣。 吳昌碩講到近時三位著名的書法家,專攻篆書,用筆各有千秋,風格各有特色。 清·莫友芝 莫郘亭就是莫友芝,貴州獨山人,布依族。道光十一年舉人。字子偲,號郘亭,紫泉。 這是北京故宮所藏他的對聯,大篆作品。放大幾個字看看,橫筆都帶有弧度,豎筆和九號位拖筆,卻比較硬直。注意他的收尾都是挫筆,而且好像一刀切斷似的很整齊,這對吳昌碩今後的創作很有啟發,後來他寫石鼓文也是挫筆收尾。 清·吴熙载 吳讓老即吳熙载,原名廷揚,字熙載,后因为以字行,另改字「讓之」。江蘇儀徵人。吳熙載是完善鄧石如鄧派的大功臣,書法篆刻皆佳,鄧派「印從書出」的特色,到吳熙載推向一個新高峰。 相比莫友芝,吳熙載的線條就柔和多了。除了非常短的筆畫,凡是引長之線都用弧線,造成一種搖曳多姿、舒展流暢的效果。吳昌碩曾這樣評 價:「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鄧石如〕,而于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學鄧石如不如從吳熙載入手,這是吳昌碩重要心得。 清·楊沂孫 第三位吳昌碩說的「楊濠叟」就是楊沂孫,江蘇常熟人。濠叟是他晚年的號。道光二十三年舉人。 楊沂孫也是一位篆書大家,《清史稿》這樣介紹他:「楊沂孫「耽書法,尤致力于篆籀。……又考上古史籀、李斯,折衷于許慎,作《在昔篇》。篆隸宗〔鄧〕石如而多自得。嘗曰:吾書篆籀頡頏鄧氏,得意處或過之。」「頡頏」就是不相上下的意思,他認為自己不輸於鄧石如,好作品還勝過鄧,這是他寫的《石鼓文》。 楊沂孫《在昔篇》 《在昔篇》現在有出版,這是楊沂孫平生精力所聚,內容是講古文字和書法的關係,評點歷代重要的篆書大家。他去世後兒子把這篇文章刻版,黑底白字的拓本是原貌。 他的字常有沙筆,飛白,也就是吳昌碩所言的渴筆。其實你看起筆處,還是點了不少墨汁,只是線條一拉長,到後半段墨量就顯得不夠,這是筆小的關係,為了節約墨汁,往下引長的線條,到收筆處往往瘦下來了。所以他的線條不是均勻的,而是前面粗後面細,字形近於方形。 我把這三個人的線條放在一起,各位比較一下。 莫友芝挫筆收,方筆效果,線條前後粗細一致。 吳熙載頓筆收,圓筆效果,尾巴反而較中段粗一些。 楊沂孫揭筆收,尖尾效果,線條前粗後細。 不過我這裡舉例,是為了讓大家看清楚他們主要特點,這三位的用筆有時也有變化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莫友芝有時寫細線條,吳讓之有時出鋒尖收。 剛才講到吳昌碩說:「欲求三家外別樹一幟難矣」,方的、圓的、尖的都有人寫了,濃墨、乾墨人家也試過了,似乎沒有留下什麼空位給你坐,吳昌碩怎麼辦? 吳昌碩·35歲 我們來看看吳昌碩走過的道路,創新的基礎是從臨摹開始,這是光緒四年三十五歲的作品,一看就是學楊沂孫的。字形比較方,用渴筆寫。 放大幾個字看看,「名」字收尾怎麼收沒有把握,毫毛都亂了。「重」字,下引線條收筆枯筆尖收,這跟楊沂孫一樣,但力量沒能送到底。「喻」字,整個字呈扁方形,結字鬆散,最後兩豎尖鋒起,這很少見,怎樣調鋒不清楚。這個階段,用筆、結字尚未把握篆字特點。 其他如「馬」「司」「高」等字,忽然長,忽然方,左右不對稱,線條鬆而不凝錬,真是很失敗的作品。刻印那麼好,一動筆就變成學生水平,未得門徑。但好在他屢敗屢戰,沒有洩氣。 吳昌碩·41歲 過了六年,已經四十一歳中年了,篆書還沒有起色,他落款用真書,真書是學鍾繇的,鍾繇的字,隸書意味濃厚,字形扁方,這裡卻變成長方,也許吳昌碩真書也想變一變,但結果不大理想。 吳昌碩·49歲 這是四十九歳寫《石鼓文》,又過了八年,這作品有點自家面貌了,字形結構很好,漸入佳境。但線條還是很細,沒有醇厚之味。吳昌碩一直用《石鼓文》翻刻本,沒親見宋拓本,他還忠於石鼓原拓的細線條,只是字形拉長,跟吳熙載非常接近。 吳昌碩·51歲 五十一歲的對聯,又回到楊沂孫那裏。筆小,墨量少,方法是跟楊沂孫,但收筆用挫,類似莫友芝。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這時候還做不到。創作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進兩步又退一步。 吳昌碩·64歲 又過了十年,六十之後,用筆開始厚實了。這一張很像莫友芝,大筆濃墨,收尾用挫。 我們來比一比,左邊莫友芝,右邊吳昌碩,是不是非常相像?莫友芝線條厚重,這一點啟發和改造了吳昌碩。 吳昌碩·71歲 吳昌碩把莫友芝、楊沂孫和吳熙載三人的優點融會一爐,從六十幾歲開始,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他以厚重的線條、優雅的結構,終於自成一家。整整花了三十多年,走過漫長的道路,豁然開朗。七十以後,爐火純青,達到自由的境界。 吳昌碩·81歲 八十左右線條老辣,力量萬鈞,望之如枯藤老樹,鬼斧神工,變幻莫測。 齊白石詩 齊白石對吳昌碩的成就非常敬佩,他有一首詩說: · 青藤雪个遠凡胎, · 老缶衰年別有才。 · 我欲九原為走狗, · 三家門下轉輪來。 青藤指徐渭,雪个是八大山人的號,老缶就是吳昌碩,齊白石傾倒於這三家的成就,但徐渭和八大是古人,和他同時的只有吳昌碩。 齊白石 齊白石的篆書,線條只達到這樣的水平。他很注意吳昌碩的動向,《自嘲》詩有這樣一個注: 齊白石《自嘲》詩注 吳缶廬嘗與吾之友人語曰:小技拾人者則易,創造者則難。欲自立成家,至少辛苦半世,拾者至多半年,可得皮毛也。 1924年,齊白石刻了一個印章:「老夫也在皮毛類」,態度非常謙虛,説也是實話。 下一課繼續,謝謝各位。 本節要點: · 《石鼓文》原來的線條。 · 莫友芝、吳熙載和楊沂孫的線條。 · 吳昌碩的線條。 複習思考: · 請依照莫友芝、吳熙載和楊沂孫三人的用筆特點,各寫出這四條線。 · 請臨寫吳昌碩這個「天」字,注意重點是線條,不是字形。 黃簡講書法 L5-09石鼓文2 視頻同步文本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