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上方绿色标示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赞赏晓书童 晓书童感激一路陪伴的是这样慷慨的您! 您的赞赏对我极其重要! 解读《正面管教》2、我们的做法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本期文案5600字,音频约22分钟。
在上期节目的最后我们聊到什么样的管教才是有效的管教。 首先,是否长期有效? 简·尼尔森认为骄纵和惩罚都是不可取的。骄纵的教育方式的弊端在长期显露无疑,应该所有的家长都可以预见,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反而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骄纵会让孩子难以独自生活,缺乏责任感,甚至形成成瘾性人格,被动、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尊。 而惩罚的教育方式几乎所有家长都觉得很有用,甚至认为“管教”不就是等同于伴随惩罚的控制型教育吗?惩罚式教育确实立竿见影,因为可以马上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惩罚的长期结果所导致孩子的4中反应,愤怒、报复、反叛和退缩,这些全部都是负面的。从长期来看惩罚的方式是没有办法达到教育目的的。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有效管教的第二个标准就是是否能帮助孩子“自立”,而“自立”才是教育的目标。 “自立”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身有清醒的认知,对生活有自己的选择方式,有内省、沟通、尊重、自律、关心他人等等能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能力。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之后就完全失去了自律性,这只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父母始终以奖励和惩罚的手段约束孩子的行为,随时捕捉孩子的好行为加以奖励,同时捕捉坏的行为予以惩罚。这其实是大人在承担责任,而孩子始终没有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学会自立。 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越清晰,自尊水平越高,自律水平也才会越高。父母需要放弃骄纵和惩罚的管教手段,只有在横向关系当中,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之下,在和善与坚定的环境之内,以帮助孩子“自立”为教育目的。才能实现有效管教。 关注教育的长期效果,而不被短期效果所蒙蔽。以“自立”为教育目的。这是上期节目有主要说的内容,也是有效管教4条标准中的两条。 而另外两条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以及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
和善而坚定是正面管教的基石,看完整本书就算我们什么都忘了,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随时能都记得这5个字,那就可以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帮助。 “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于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当时的实际情况。专断通常缺少和善,而骄纵则缺少坚定。 对于“和善”有同学可能会觉得和善就是对孩子好,取悦孩子,或者不让孩子失望,不是的。和善要表达的第一要意是尊重,既尊重孩子,也尊重我们自己。尽可能的取悦孩子是骄纵,不让孩子失望会让孩子失去培养抗挫折力的机会。 尊重孩子的同时,和善也绝对不是允许孩子对我们家长不尊重。那当孩子对我们大喊大叫的时候,我们又不能惩罚他,那应该怎么做呢?
太多的父母都急于在生气的时候解决问题,但其实这是最不合适的时候。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不可能在生气的时候做出理智的决定。在处理任何问题之前都先让自己冷静,等到能够用理性思考的时候再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应该教给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光有和善是不够的,一定要与坚定并行。我们习惯把坚定与惩罚、说教联系在一起。但是当坚定与和善并行的时候,坚定意味着对自己和对当时实际情况的尊重。
当然了,对4岁以下的孩子,设立规矩还是依靠父母,但仍然需要用和善而坚定的方式来实施。
让孩子遵守规则,让孩子愿意与我们合作其实是有技巧的。简尼尔森说我们应该想一想,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 我们在家里的很多做法其实都是为了赢了孩子,甚至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我们都在后面监视着,为了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节奏把事情做完。那当他该和牛奶还是吃面条,该怎么做作业,该上哪里的大学,该和谁结婚等等都要我们说了算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想要赢了孩子。 如果我们想要赢,孩子就一定会输,如果孩子是输家,那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反叛,要么盲目顺从。 而“赢得”孩子,是我们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彼此,让孩子真心与我们合作,接受我们的鼓励和帮助的同时,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常常提到尊严,尊重,自尊。因为孩子懂得自尊,是学会“自立”的第一步。 为什么阿德勒说不能表扬也不能批评,为什么我们不提倡惩罚和控制,就因为一旦孩子觉得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那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讨好者,或者总是去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会很快学会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他尊”而不是自尊。 真正的自尊是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我们为孩子做得最有益的事情是教会他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别人的赞扬。 允许孩子经历失败,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学会怎么自己去解决,这将让他们受益无穷,将来才能自如的面对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呢?简·尼尔森教给我们实际操作中采用4个步骤。 第一步,表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误解,我们需要主动去向孩子核实一下,自己的理解对不对。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就更愿意为我们敞开心扉。 第二步,表现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不代表我们要认同并且宽恕孩子错误的行为,这只意味着我们对孩子的感受也是感同身受的。最好我们能告诉孩子,爸爸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和感受。 第三步,与孩子沟通交流。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孩子,比如你做的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之类的。 第四步,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问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同样问题有什么想法,我们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直到达成共识。 其实这4个步骤实施起来非常的简单好用,我们来举个例子:
其实作为妈妈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帮助女儿找到办法免得惹老师发火和批评。但是妈妈第一次的指责让女儿心中充满了敌意而不愿与妈妈合作。后来妈妈采用了赢得合作的4个步骤之后,女儿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最终愿意合作找到解决办法。 书中还有另外一个例子:
无论是偷东西了,在学校犯错了,还是和小朋友打架了,或者打破人家的玻璃,具体犯了什么错误不重要,而家长最终能够赢得孩子,都是因为没有指责羞辱和说教。 小男孩完全不必因为自己偷东西就觉得自己是个坏蛋,而且他愿意和爸爸一起从社会责任感的角度去讨论自己不再偷东西的原因,还能参与问题的解决。他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是因为爸爸给他带来了支持的感觉,而不是指责和批评。 简尼尔森指出:对孩子来说,我们行为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具体做了什么更重要。我们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当我们要问孩子:“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的时候,既可以用一种责备和羞辱的口吻,也完全可以换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我们完全可以用让人感觉亲近和信任的气氛代替那种令人感觉疏远和敌意的氛围。但令人奇怪的是有那么多的大人相信,制造敌意和疏远比亲密和信任更能对孩子造成积极的影响。
关于有效管教方法的4个标准,是否长期有效,是否以“自立”为目的,以及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我们都聊到了。还有最后一个标准,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阿德勒明确指出:所有人目的都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孩子尤其如此。 孩子的行为其实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是孩子对想要表达的这个目的没有清醒的意识,他们的表达方法错了,使得他们行为的效果和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往往会招人厌烦,这就成了我们家长眼中的不良行为。孩子的行为越是惹家长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的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因此他们的行为就越发令人讨厌,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德雷克斯有一个洞见,是我们家长几乎意识不到的:孩子的观察能力很强,但是解释能力很差。
那我们明白,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了。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是有效帮助行为不当孩子的第一步。 其实现在我们就知道,很多时候我们的一句我爱你,一个拥抱就能解决很多的问题,而且这是直接应对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这可比大声的吼叫和斥责都要有用。而且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什么行为招致了孩子觉得自己无所归属和失去价值。 关于如何解读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应对方法,在我们会详细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