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实战医案】医案|肺癌晚期

 安徽名医张守光 2019-02-25

整理:张玲

我老家的病人余某某,男,71岁,2006年底在武汉同济医大附属协和医院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已经失去手术和放疗的机会,协和医院估计他最多只能存活三个月。

2007年春节期间,家属邀我中医治疗进行最后一搏,减轻病人痛苦。

一诊:2007年2月21日(正月初四)

症见:胸骨后日夜剧痛,虽口服双氯酚酸钠,以及肌注杜冷丁止痛 ,但痛仍不得减,以至于无法入睡。常咯血,色暗红,吐白沫痰,咳嗽时剑突处疼痛已有多年。畏寒,下肢冷,腰痛。乏力,纳差,每日进食仅一杯米糊,大便便溏。低血压,心动过缓。

望诊:舌质淡黯红,苔水滑。面色晦暗,消瘦,精神状态差。

脉诊:脉弦无力。

辨证:脾肾阳气虚,阴寒內盛,瘀血内着。

拟方:附子理中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

炮附片10g 红参10g 干姜5g 白术10g

炙甘草5g 黄芪30g 当归15g 茯苓10g

肉桂5g 五味子5g 苏子10g 三七粉5g(冲)

7剂日一剂,服4剂效不显。

二诊:2007年2月27日

胸痛缓解不明显,余症同前述。

我认为前方中黄芪等壅补太过,故复诊黄芪减半,去五味子,加陈皮、木香、砂仁,行气消胀;加元胡,化瘀止痛。

拟方:四逆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炮附子10g 干姜6g 人参10g 白术10g

茯苓12g 炙甘草3g 木香5g 砂仁5g

陈皮10g 肉桂6g 玄胡10g 黄芪15g

三七3g(分吞)

3付日一付。

患者自服此方后,当天胸痛大减,睡眠也显著好转。胃口大开,每次饭量都不少。不到一个月,人也长胖了,面色红润,精神状态好,正常生活,劳作逾常人,与以往判若二人。

因效果显著,守方每日一剂,或隔日一剂内服,至5月初。

病人不知自己病情,见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以为身体康复了,故而参加农活较多,劳作太过。

三诊:2007年5月3日

面色转黄,纳食转差,又见乏力,同时咯白痰中夹少量血,新增胃脘及胁疼,声音也变得嘶哑。

舌质暗红 苔薄润,

右脉弦沉,右寸沉小,左脉沉弦细。

辩证:脾胃虚弱,土不生金,血瘀胸中

拟方一:黄芪建中汤合六君子汤、丹参饮出入

黄芪30g 当归10g 桂枝10g 白芍20 g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15g 白术10 g

茯苓15g 甘草5g 焦楂曲各10g 半夏10g

陈皮10g 丹参30g 降香10g

7付日一付

拟方二:血府逐瘀汤合金铃子散加味

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0g 当归15g

赤芍10g 熟地15g 柴胡5g 枳壳10g

牛膝10g 桔梗10g 党参10g 黄芪30g

炮附片20g 肉桂5g 川楝子5g 元胡10g

7付日一付

两方交替服用,各症明显好转,未再咯血,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四诊:2007年6月22日

又见纳差,乏力,剑突处胀闷,心悸,余无不适。

舌淡紫苔水滑,两脉弦。

辩证:脾肾阳虚,水气凌心,水饮上冲

拟方:附子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出入

炮附片30g 党参10g 干姜15g 白术15g

炙甘草6g 肉桂10g 茯苓20g 桂枝10g

砂仁6g 白蔻仁10g 黄芪30g 姜半夏10g

7付日一付。

病情稳定。

五诊:2007年7月18日

病人又出现咳血鲜红,痰成块,色黄绿夹鲜红,胸骨后空痛,气逆上冲,咽痒则咳。口不干苦,口中清水泛溢,喜冷饮,大便日1—2次,便溏,尿不黄,纳差。

舌质淡红,苔薄润滑。

右寸脉滑数,余脉皆弦紧。

补充问诊:病情一直稳定,为何近期常有反复,以及加重?

家属答曰:农村六、七月正值“双抢”农忙季节,他个性要强,酷暑天里,农活儿他都抢着干。

家有五个姑娘,一个上门女婿,都来帮忙干农活,他觉得孩子们农活都不如他干得好, 孩子们不让他去,他非去不可,挡都挡不住,他就觉得自己病已经好了,七十多岁老人像壮劳力一样干活。

咳痰色黄绿,同时咯血色鲜红,右寸脉滑数,痰热郁肺;

其余脉皆弦紧,纳差便溏,口中清水泛溢,心、脾、肾阳虚体质未曾改变。

证属:心脾肾阳虚,兼肺郁痰热

拟方: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加清热化痰药

茯苓30g 桂枝10g 白术10g 炙甘草5g

肉桂5g 干姜5g 党参10g 半夏10g

砂仁5g 白茅根15g 黄芩5g 青黛5g

海蛤粉15g 牛蒡子10g 冬瓜子30g

2付日一付

再次强调:您每次咯血时不必紧张,这是排出瘀血的反应,务必及时咯出血块和痰块,以防止窒息。

答曰:我不紧张。

六诊:2007年7月21日

服药2剂,病人胸闷,气逆,咽梗,纳差均好转。

舌质淡红,苔水滑。

脉弦缓,右寸脉滑数已变为弦缓,说明肺郁痰热已解。

病人胸闷气逆上冲,舌淡苔水滑,此为奔豚,水饮上冲。

拟方:苓桂术甘汤加肉桂

茯苓30g 白术15g 桂枝10g 炙甘草5g

肉桂5g

4付日一付

七诊:2007年7月25日

病人气上冲咽、咯血已减,剑突下及剑突处疼痛,午后加重,转白稠痰,纳差,面黄,足心热,便溏,时现寒热,小便作胀。

舌淡苔水滑,脉弦。

气上冲咽,咯血已减说明药证相对,剑突处疼痛,痰白稠,纳差、面黄,脾肾阳虚病机一直未变。

此次出现足心热,小便作胀,应是患者体质阴阳两虚,加上前期用药过于温燥,耗伤肾阴,出现肾阴亏虚,虚火上逆。

辩证: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虚火上升。(后按:结合患者有肿瘤病史,剑突处疼痛,且午后加重,此时病机可能是肝肺阴虚夹瘀热在内,宜血府逐瘀汤出入)

拟方:十四味建中汤

黄芪15g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生地10g 当归10g 川芎5g

白芍10g 肉桂10g 肉苁蓉10g 麦冬10g

干姜4片 大枣5个 附子3g 半夏10g

2付日一付

一晃到了2008年春节,我回老家的时候才知道他已经死亡,我感到很吃惊。

家属告知:8月2日(农历六月二十),病人正在家门口的高岸边吐血,同村一矮个子男性经过,见吐血挺吓人,怕他倒了下去,从后面拦腰一抱,他当时眼睛一翻,窒息而亡。

回顾反思

病人初诊时,消瘦严重,精神特别差,胸骨后白天晚上皆剧痛,不能入睡;无法进食,每天只能勉强吃一茶杯子面糊糊。之前疗效显著,但结局确实可惜。

回顾分析原因有三点:

一、患者7月份复诊时再次出现咯血,胸骨后发凉,咳嗽绿痰,后多次调整处方无显著疗效。

分析是患者既有脾肾阳虚的病机,还有他一生脾气硬,易怒要强,应该还有肝郁血虚血瘀的体质,前期的治疗忽视了此点,用药过于升补温燥。

第三诊时出现了食欲变差,再次咯血,加用血府逐瘀汤后,病情一度明显改善,说明病人确有肝郁血瘀血虚的体质,所以才有木火刑金,上逆犯肺咳血,和肺部生肿瘤的内因

二、患者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前期用药有效,以为病情已愈,故而积极参加劳作和感受暑热,加重肺、肝经的郁火

三、虽已经叮嘱患者,每次咯血时不必紧张,这是排出瘀血的反应,务必及时咯出血块和痰块,以防止窒息。

可惜患者于当年8月2日在自家门口咳血时,被一矮个子的男人从后面抱住,本意以防止倒下,反而造成血块窒息而死亡的结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