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以能为本,要弄清楚“我”能够到那里去。每一个人都知道好高骛远的坏处,每一个人都知道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所以对于做教科研也是一样的道理,我要做力所能及的教科研,做我所能解决的问题!要从学校及个人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弄清楚“我”现在在哪里!很多时候在选择教科研选题的时候,都不知道在学校大课题下,我应该怎样去选择小课题,并且不清楚我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哪些问题其实是我真正应该立刻着手解决以及研究的问题! 这些被记录下的生活因思考而“有味”,因“有味”而“精彩”,这份精彩不属于热闹,不属于喧嚣,不属于繁华,而是深刻地烙印在教师思想的历程中: 1、 3、 4、关于具体论文的写作,讲的非常细到,让人收益匪浅。 布克汉姆说过,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教育工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其科学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科研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口号。我认为在中小学科研教育活动中,关键点是在反思。因为教学前,反思使得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实践;教学中,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复杂而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归纳起来,教育科研反思途径可以分为,第一,工作日志反思,教育科研人员不但应将自己工作中的诸多感悟记下来,更要牢记日记中提到的专题性问题和改进建议,以真正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第二,在学习中反思。具体来说,作为学习者应随时将自己工作的感悟记录下来,以便于形成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第三,在交流中反思。同事之间交流对于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事之间具有独特的专业对话空间,同时作为监察者,彼此最清楚也最了解各自的短长和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当我们聆听他们讲述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 教育科研工作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必须善于思索,勤于动手,不仅能养成学习、研究、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能使自己由经验型逐步转化成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对教师的自身成长非常有利。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报告集,分六讲,主要介绍了教师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高效课堂建设等。 书中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可以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写叙事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真诚、真实、真切,要努力转到事情的背后,追问事件的意义;写事理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夹叙夹议”,追求“盐溶于水”的境界。 老套、大话、跟风、含混、做作是写作教育论文的大忌,“寻思与练笔”、“整合与建构”、“集束与辐射”是写作教育论文的路径。作者建议,教育论文写作要做到新颖、小巧、逆向、严密、自然,就必须“独上高楼望天路”、“开窗放入大江来”、“反弹琵琶舞蹁跹”、“小弦切切如私语”、“一泓清水出芙蓉”。 微型课题具有“微小、成型、正向、可行、深度”的品质,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一种普适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和载体。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文字:“微型课题是方寸之内可以驰骋的篆刻,是尺锦犹见‘上河图’的苏绣,是碧水倒映蔚蓝天的清溪……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无意有心的闲谈,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都可以牵出一个韵味无穷的微型课题。”南通市的微型课题研究源于一位小学教师的个体行动,如今已经呈现“燎原之势”。该市行政推动的经验也值得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借鉴:点上发现经验,面上加以推广;行政大力推动,学校着力管理;课堂作为依托,活动提供平台;允许存在差异,鼓励多元发展。 规划课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申报、评审、立项并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加以管理与推进的课题。关于规划课题的选题,作者提出了他的“三本”主张和“七条思路”。作者认为,规划课题的选题要从学校及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需为本;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以能为本。规划课题的选题可以关注教学弊病,取用鲜活理论;可以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可以放大点滴成果,推窗引来大江;可以抽象建构概念,创新实践模式;可以转移研究重点,致力“应为”“可为”;可以熔铸多种元素,重组推陈出新;可以琵琶巧妙反弹,逆向创生境界。至于规划课题的实施,冯卫东建议,要清理“地基”、蓄养“底气”、着力“行走”、经营“理论”。 关于高效课堂建设,作者主要介绍了他的三个理念、六个“不等于”和九个实践建议。作者认为,对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时半会儿,或者盯在脚尖儿上。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胸襟要放开阔一点——今天的“高效”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所有负担偏重、过重的情形,所有额外的增负、加压行为,都是短视、急进的,都是以近害远、益表损里,甚至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 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做起教科研来应重点做到以下三点:(一)、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小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小学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课题。 (二)、把“教学”当作“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同时,还必须适当开展一定规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们教育科研的水平。 (三)、把 “成长”当作 “成果” 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地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海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 从教多年,原以为教学路上且行且思,行有所获,思有所悟,用教育随笔或论文的形式诉诸笔端足以,完全没有必要搞课题研究,尤其是 对规划课题研究,冯先生有自己的主张。其一,他认为谁先研究规划课题,谁就占得专业发展的先机。假如一位教师、一群教师能真心实意、凝心聚力地研究一项规划课题,想不成长都难。其二,以课题研究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突围。其三,把问题化为课题,用课题解决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问题不可怕,要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再用课题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教师从根子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其四,选题要做到“三本”。首先是实本。即要从学校以及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弄清我现在在哪里。其次是需本。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需为本,要弄清我要到哪里去。再次是能本。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要弄清我能到哪里去。冯先生的三本原则,诉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关于课题的选题,冯先生觉得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思考、选择、确定。一是教科研及其管理类课题,二是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类课题,三是教育或学校管理类课题,四是德育与心育类课题,五是课堂与教学类课题,六是课外教育指导类课题。 选题确定之后,需要进行文献资料研究,学习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域”的文献资料,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次是要开展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通过行动来研究。在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研究者生成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逻辑起点。 向往成功,不惧失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让我们以满腔热情投入火热的教育现场,以鲜活的教育行动滋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实践性理论。 “对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时半会儿,或者盯在脚尖儿上。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胸襟要放广阔一点——今天的搞笑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反之亦然。所有负担偏重、过重的情形,所有额外的增负、加压的行为,都是短视、急进的,都是以近害远、益表损里,甚至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 ——冯卫东 近年来,关于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应该说是最时尚、最热烈的一个词语。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相关理念如何澄清?一线教师如何着力行走才能达到“高效”?冯卫东在谈高效课堂建设这部分内容中为我们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方法指引。 首先是理念的澄清。他认为高效应该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并且有益于教学生态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是教得有效、学有所获的好课堂。这样的高效与盲目的“减负”、“效率过剩”、“急功近利”并不等同。所谓的减负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语境之中才成立。例如,减负并不是不要、或者丢掉必要的负担,而是减去不必要、过重的或者无用乃至起反作用的负担。负担轻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心智结构的深化、优化、美化。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确实如此,只有负担轻了,无论是学校、师生还是我们的教育,才能扭转异化状态,回归本真。另一点是效率过剩问题。冯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生在学习中有时却是存在“效率过剩”问题,这种知识量上的过剩往往与实践中的思维能力、人文精神不足联系在一起。学校、教师有必要对膨胀力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理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才不至于导致教育的畸形。第三点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将胸襟放广阔,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理性取舍。 其次是对现状的反思。一些貌似高效其实不然的课堂要理性剔除。冯先生用通俗的六个不等于对当下虚假的高效课堂进行了归纳。一是高效课堂不等于知识内容或呈现样式多多益善的课题。一些教师具有开发资源的意识是好的,但不能滥开发,不可喧宾夺主,而要紧扣教材文本,在用好材料的基础上有机、适度、恰当地补充、穿插或向外延伸、拓展。过分的牵强,本末倒置,其效果适当其反。二十高效课堂并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只是部分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往往被边缘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课堂是不公平的,它没有注意让每一位学生受益。还有一种情况, 关于高效课堂种种问题冯先生为我们做了理性分析,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么如何实践呢?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探讨。一是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二是激发思辨,让头脑掀起风暴。三是活用变式,借陡转瓦解定式。四是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五是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六是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七是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鉴风景。八是珍视错误,把事故演成故事。九是倡导批判,以求真晶化品质。在这九点当中,我非常欣赏第七点“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鉴风景”。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过“慢慢走,欣赏啊”。这种慢不是散漫,而是指悠着点、慢慢地花时间进行体验与品味,细细咀嚼,静心享受。这种慢是需要心智的。从事特殊教育,教育对象障碍不同、个性各异,我们尤其需要“慢走”,在缓慢的行走中以欣赏的姿态凝视我们的教学对象、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许,从表面上看,这种速度如蜗牛前行,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能使残障孩子的步伐渐趋稳健。“欲速则不达”,我们唯有慢着点、悠着点让残障孩子亲近知识,与知识发生的过程相交汇、相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的习得是人的思维由浑浊变澄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止步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能如跟导游旅行,匆匆走过风景线,未能停留玩味,却被告知旅程已结束。 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以能为本,要弄清楚“我”能够到那里去。每一个人都知道好高骛远的坏处,每一个人都知道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情,所以对于做教科研也是一样的道理,我要做力所能及的教科研,做我所能解决的问题!要从学校及个人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弄清楚“我”现在在哪里!很多时候在选择教科研选题的时候,都不知道在学校大课题下,我应该怎样去选择小课题,并且不清楚我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哪些问题其实是我真正应该立刻着手解决以及研究的问题! 这些被记录下的生活因思考而“有味”,因“有味”而“精彩”,这份精彩不属于热闹,不属于喧嚣,不属于繁华,而是深刻地烙印在教师思想的历程中: 1、 3、 4、关于具体论文的写作,讲的非常细到,让人收益匪浅。 布克汉姆说过,研究不是一个专门的领域,而是一种态度。教育工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其科学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科研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口号。我认为在中小学科研教育活动中,关键点是在反思。因为教学前,反思使得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实践;教学中,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复杂而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归纳起来,教育科研反思途径可以分为,第一,工作日志反思,教育科研人员不但应将自己工作中的诸多感悟记下来,更要牢记日记中提到的专题性问题和改进建议,以真正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第二,在学习中反思。具体来说,作为学习者应随时将自己工作的感悟记录下来,以便于形成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第三,在交流中反思。同事之间交流对于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事之间具有独特的专业对话空间,同时作为监察者,彼此最清楚也最了解各自的短长和工作中的困难与问题。当我们聆听他们讲述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 教育科研工作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必须善于思索,勤于动手,不仅能养成学习、研究、思考的良好习惯,还能使自己由经验型逐步转化成一个科研型的教师,对教师的自身成长非常有利。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报告集,分六讲,主要介绍了教师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高效课堂建设等。 书中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既需要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写教育随笔是教师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可以炼意——锤炼与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写叙事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真诚、真实、真切,要努力转到事情的背后,追问事件的意义;写事理性教育随笔,关键是要“夹叙夹议”,追求“盐溶于水”的境界。 老套、大话、跟风、含混、做作是写作教育论文的大忌,“寻思与练笔”、“整合与建构”、“集束与辐射”是写作教育论文的路径。作者建议,教育论文写作要做到新颖、小巧、逆向、严密、自然,就必须“独上高楼望天路”、“开窗放入大江来”、“反弹琵琶舞蹁跹”、“小弦切切如私语”、“一泓清水出芙蓉”。 微型课题具有“微小、成型、正向、可行、深度”的品质,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一种普适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和载体。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文字:“微型课题是方寸之内可以驰骋的篆刻,是尺锦犹见‘上河图’的苏绣,是碧水倒映蔚蓝天的清溪……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无意有心的闲谈,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都可以牵出一个韵味无穷的微型课题。”南通市的微型课题研究源于一位小学教师的个体行动,如今已经呈现“燎原之势”。该市行政推动的经验也值得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借鉴:点上发现经验,面上加以推广;行政大力推动,学校着力管理;课堂作为依托,活动提供平台;允许存在差异,鼓励多元发展。 规划课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申报、评审、立项并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加以管理与推进的课题。关于规划课题的选题,作者提出了他的“三本”主张和“七条思路”。作者认为,规划课题的选题要从学校及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需为本;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以能为本。规划课题的选题可以关注教学弊病,取用鲜活理论;可以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可以放大点滴成果,推窗引来大江;可以抽象建构概念,创新实践模式;可以转移研究重点,致力“应为”“可为”;可以熔铸多种元素,重组推陈出新;可以琵琶巧妙反弹,逆向创生境界。至于规划课题的实施,冯卫东建议,要清理“地基”、蓄养“底气”、着力“行走”、经营“理论”。 关于高效课堂建设,作者主要介绍了他的三个理念、六个“不等于”和九个实践建议。作者认为,对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时半会儿,或者盯在脚尖儿上。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胸襟要放开阔一点——今天的“高效”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所有负担偏重、过重的情形,所有额外的增负、加压行为,都是短视、急进的,都是以近害远、益表损里,甚至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 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做起教科研来应重点做到以下三点:(一)、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小学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小学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课题。 (二)、把“教学”当作“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同时,还必须适当开展一定规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我们教育科研的水平。 (三)、把 “成长”当作 “成果” 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地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海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 从教多年,原以为教学路上且行且思,行有所获,思有所悟,用教育随笔或论文的形式诉诸笔端足以,完全没有必要搞课题研究,尤其是 对规划课题研究,冯先生有自己的主张。其一,他认为谁先研究规划课题,谁就占得专业发展的先机。假如一位教师、一群教师能真心实意、凝心聚力地研究一项规划课题,想不成长都难。其二,以课题研究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突围。其三,把问题化为课题,用课题解决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问题不可怕,要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再用课题来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教师从根子上认识和解决问题。其四,选题要做到“三本”。首先是实本。即要从学校以及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弄清我现在在哪里。其次是需本。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需为本,要弄清我要到哪里去。再次是能本。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要弄清我能到哪里去。冯先生的三本原则,诉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关于课题的选题,冯先生觉得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思考、选择、确定。一是教科研及其管理类课题,二是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类课题,三是教育或学校管理类课题,四是德育与心育类课题,五是课堂与教学类课题,六是课外教育指导类课题。 选题确定之后,需要进行文献资料研究,学习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域”的文献资料,让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其次是要开展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通过行动来研究。在行动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研究者生成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逻辑起点。 向往成功,不惧失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让我们以满腔热情投入火热的教育现场,以鲜活的教育行动滋生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实践性理论。 “对于效率的考量,不宜只把眼睛看在一时半会儿,或者盯在脚尖儿上。眼光要放长远一点,胸襟要放广阔一点——今天的搞笑未必不是明天的低效,反之亦然。所有负担偏重、过重的情形,所有额外的增负、加压的行为,都是短视、急进的,都是以近害远、益表损里,甚至都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 ——冯卫东 近年来,关于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应该说是最时尚、最热烈的一个词语。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相关理念如何澄清?一线教师如何着力行走才能达到“高效”?冯卫东在谈高效课堂建设这部分内容中为我们进行了理性分析与方法指引。 首先是理念的澄清。他认为高效应该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效率的提高,并且有益于教学生态的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是教得有效、学有所获的好课堂。这样的高效与盲目的“减负”、“效率过剩”、“急功近利”并不等同。所谓的减负是在特定的情况、特定的语境之中才成立。例如,减负并不是不要、或者丢掉必要的负担,而是减去不必要、过重的或者无用乃至起反作用的负担。负担轻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心智结构的深化、优化、美化。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确实如此,只有负担轻了,无论是学校、师生还是我们的教育,才能扭转异化状态,回归本真。另一点是效率过剩问题。冯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学生在学习中有时却是存在“效率过剩”问题,这种知识量上的过剩往往与实践中的思维能力、人文精神不足联系在一起。学校、教师有必要对膨胀力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与调整,只有理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才不至于导致教育的畸形。第三点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长远眼光,要将胸襟放广阔,为孩子们的可持续发展理性取舍。 其次是对现状的反思。一些貌似高效其实不然的课堂要理性剔除。冯先生用通俗的六个不等于对当下虚假的高效课堂进行了归纳。一是高效课堂不等于知识内容或呈现样式多多益善的课题。一些教师具有开发资源的意识是好的,但不能滥开发,不可喧宾夺主,而要紧扣教材文本,在用好材料的基础上有机、适度、恰当地补充、穿插或向外延伸、拓展。过分的牵强,本末倒置,其效果适当其反。二十高效课堂并不等于行云流水的课堂。行云流水的课堂只是部分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往往被边缘化,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课堂是不公平的,它没有注意让每一位学生受益。还有一种情况, 关于高效课堂种种问题冯先生为我们做了理性分析,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么如何实践呢?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探讨。一是相互倾听,与同学结成同盟。二是激发思辨,让头脑掀起风暴。三是活用变式,借陡转瓦解定式。四是注重留白,为沉思预置空间。五是狠心洗课,用干练彰显风骨。六是启导自助,使人人成为首席。七是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鉴风景。八是珍视错误,把事故演成故事。九是倡导批判,以求真晶化品质。在这九点当中,我非常欣赏第七点“慢慢行走,在沿途品鉴风景”。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过“慢慢走,欣赏啊”。这种慢不是散漫,而是指悠着点、慢慢地花时间进行体验与品味,细细咀嚼,静心享受。这种慢是需要心智的。从事特殊教育,教育对象障碍不同、个性各异,我们尤其需要“慢走”,在缓慢的行走中以欣赏的姿态凝视我们的教学对象、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也许,从表面上看,这种速度如蜗牛前行,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能使残障孩子的步伐渐趋稳健。“欲速则不达”,我们唯有慢着点、悠着点让残障孩子亲近知识,与知识发生的过程相交汇、相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从一定意义上说,知识的习得是人的思维由浑浊变澄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止步欣赏沿途的风景,而不能如跟导游旅行,匆匆走过风景线,未能停留玩味,却被告知旅程已结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