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病从此不再难治?

 chengjiankag 2019-03-01

精神疾病是人类的顽疾,不但是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是高复发、高致残、高危害和高负担的一类疾病。历来被认为是难治性的、反复发作性、慢性或持续性进展、终生服药,最后多数发展为衰退,即逐步退缩,发展到长期卧床不吃、不动、不语等。

精神病为何成为难治之症?

成为难治性疾病的原因,无非有以下两种情况:

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最重要的是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特异性或专一性治疗;其次可能是由于精神症状持续存在,其精神病理持续性兴奋,具有“神经毒性”作用,可以因神经环路中的受体与细胞膜持续作用,可使神经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性改变,细胞膜的变化可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功能性转化为器质改变,使得患者对药物治疗产生抵抗,难以产生治疗应答,使精神疾病愈来愈难治,或根本对药物失去效果;再次,由于某些脑区神经环路病变,代谢亦发生异常,有的脑区神经环路代谢增加,有的脑区代谢降低,如有的抑郁症扣带回膝下部代谢增强,电刺激该处可消除抑郁发作,而现行的抗精神药物对代谢异常的影响可能有限。所以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病人在发病的开始几年药物治疗效果还好,以后发作一次病情加重一次,或疗效越来越差,后期对任何药都无效。

主观原因,也就是人为的原因:如未及时发现,病情拖得久,延误了病情;未及时就医和治疗,现公认病情超过一年才治疗的效果不好;未规范治疗,有的虽然就医,但没有系统和规范治疗,治疗精神疾病最基本的原则是:足量足疗程,即服药量要充足,服药的时间要足够长,据笔者观察,太多的病人由于未能达到此要求,服药量不足,过早减量或服药时间不够长,过早停药而使病情波动或复发。这些人为因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精神病从此不再难治?

我们都知道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主要是药物通过吸收后,还要透过血脑屏障,再进入脑内神经细胞,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经酶催化发生化学反应,再通过相应的转运体输送、运转到神经细胞前突触,与相关的受体结合,阻断亢进的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一般是2-4周,有的甚至要6周以上。药效还涉及到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力,如果结合力差,就更难以发挥治疗效果。如果神经细胞膜结构损害,受体数量、质量以及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都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使药物完全失效。这就是精神疾病到后来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无效的主要原因。

手术与药物治疗完全不同的方法

如果采用一种与药物治疗完全不同的方法,不需要药物与受体结合,而是直接将病变的神经环路打断,直接阻断病变的神经环路,起到如同药物阻断受体一样的效果。神经异常环路打断后,可以重建,使病理性环路恢复正常功能,包括异常代谢可以恢复正常代谢。那么能够直接打断异常神经环路的方法,如精神外科手术方法,也称神经调控术。

手术治疗的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如靶点选择、定位工具与手段、手术技巧、术后管理等等。用手术方法治疗精神疾病已有130多年历史。手术靶点是经过了几十年的探索和总结,特别是与脑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而不断完善。现我们所使用的靶点都是从国外学来的,在国外也经历了60-80多年的临床验证,证实是安全和有效的。关于靶点定位,早期定位工具简单,经历了徒手定位到精确定位、从盲式定位到可视化定位阶段,现已发展到第五代定位技术,即CT/MRI/DTI图像融合引导下的可视化、实时的、个体化的数字精确定位,其定位误差从过去盲式定位时误差10mm-13mm,到现在的数字定位的误差在0.3mm内。关于手术技巧与术后管理,我们团队已手术了3000多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订了一系列成熟的管理与随访措施。

精神病从此不再难治?

精神疾病不再难治

自从我们于2008年利用数字定位技术开展对精神疾病的手术治疗以来,通过观察、总结、完善和优化手术,发现手术疗效不比药物差,使过去的难治性疾病成为不难治。从本人参与手术治疗的1600余例的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人格障碍、药物依赖及癫痫病例来看,总有效率在88%,其中达到临床治愈47%,全部病例中70%外出打工,有一病患患病30多年,术前是用铁链锁住,关在室内,每天送一次饭,大小便在室内,在送吃时还打家人。术后随访5年,未再发作,在家人带领下可做一些简单农活,如砍柴,负责三餐煮饭等。通过对手术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以及通过更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强化术后管理,有效率完全有可能提高到95%,甚至更高,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师的不断努力,对于精神疾病这一难治性疾病终有一天会攻克,使难治性疾病成为过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