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厚德的人, 犹如婴儿一般)。 毒虫不螯 shì 猛兽不据(毒虫不会螯他,猛兽不会抓扑他), 攫 jué 鸟不搏(猛禽不会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骨弱筋柔但能握紧小拳头), 未知牝 pìn 牡之合而全作 精之至(不知道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勃起, 可谓体内循环完整)。 终日号而不嗄 shà 和之至(终日号哭但不沙哑,这是”和“的完整)。 知和曰常(知道“和”的道理,可谓“永恒”), 知常曰明(知道“永恒”的道理,可谓“明白”), 益生曰祥(助长生命,可谓“吉祥”)。 心使气曰强(随心使气,可谓强),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万物自恃强大而走向衰老,可以说“不道”), 不道早已(“不道”则加速消亡)。 注释: 这一章继续第五十四章,描述第五十章提到的 1/10 “善摄生者“, 婴儿为典型;婴儿虽然小,但是整个系统正反馈,负反馈已经成型; 循环“精之至”已经完整。 反之,“物壮则老”是系统硬件强行扩张(scalability),反而衰老崩溃的描述。 唐诗: 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 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 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 - 陈子昂《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 诗注: 陈子昂,乔知之(官至补阙),王无竞(排行二),三位诗友一起出征突厥,途径峡口山。 陈子昂和乔知之都是文武双全道家好苗子,壮志凌云,可惜生不逢时;双双被武氏酷吏收拾。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六章 玄同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明白人不说话, 说话的人不明白)。 塞其兑 闭其门(堵塞他的嘴, 关闭他的门), 挫其锐 解其纷(挫去锋芒, 解开纷扰), 和其光 同其尘(和光同尘), 是谓玄同(这是深切的”同”情)。 故不可得而亲(所以不能得到他的偏爱), 不可得而疏(也不能得到他的偏疏), 不可得而利(也不能得到他的偏利), 不可得而害(也不能得到他的偏害), 不可得而贵(也不能得到他的偏重), 不可得而贱(也不能得到他的偏辱)。 故为天下贵(所以他为天下所敬重)。 注释:“知者不言”,权威地位的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沉默以保持中立。“塞其兑”,两句话都是说需要避免偏见,需要避免表现出偏见。 “挫其锐,解其纷”。多次出现; 这是《道德经》重要的处理纠纷矛盾的教育。“和其光,同其尘“则描述光风霁月的胸怀。 《道德经》长篇说领袖教育,必须避免偏听偏信,偏爱偏利偏害。 这一篇特别适合于法官或者类似职位的领袖。 唐诗: 河流无日夜,河上有神仙。 辇路曾经此,坛场即宛然。 下疑成洞穴,高若在空烟。 善物遗方外,和光绕道边。 事因周史得,言与汉王传。 喜属膺期圣,邦家业又玄. -苏颋《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应制》 诗注:盛唐苏颋与宋璟同时拜相,文学与张说齐名。 三十二章收录张说的河上公庙命题诗。苏颋办事滴水不漏,这首诗也写时间地点人物,中规中矩。明说《道德经》源于“周史”,“汉王”(汉文帝)为重要实践传承的君主。 唐人自我认同为道家道教汉初盛世复兴者。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七章 以无事取天下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用正大光明的思维治国,用诡异的逆向思维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为自然的思维赢得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我怎么知道是这样呢)? 以此(如下):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天下忌讳越繁杂, 民众将越穷); 民多利器 国家滋昏(民众越多身怀利器,而国家越昏乱); 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人越多狡诈智巧,例外的边界问题越来越多); 法令滋彰 zhāng 盗贼多有(法令越杂碎严苛,盗贼越多)。 故圣人云(所以圣人这么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为,反而民自己教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清静,反而民自辨正邪);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事,反而民自强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欲,反而民自主朴实)。 注释: 这一段主要是解释“以无事取天下”的逻辑。 显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听众并无反对。 但是“以无事取天下”却遭到听众的质疑。 所以老子娓娓道来。 忌讳,利器,伎巧,法令,都容易产生反作用。 反之,无事,无为,无欲,清静,都是领袖的方法。 长远目标是,激发民众的自主自化自朴的精神。 曹魏: 智能用有为。 法令滋章寇生, 纷然相召不停。 大人玄寂无声, 镇之以静自正。 - 嵇康 诗注: 司马晋篡曹魏过程中,为立威屠杀曹魏亲族和道家名士,有时 “同日斩戮,名士减半”。 连特立独行自由自在的道家嵇康,也以言论获死罪。 文武士族皆震悚,从此天下多忌讳,真话匿迹。 晋虽“有为”,五胡乱之。短短五十年西晋,代价是三百年国殇。中原汉人几乎灭族。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所倚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chún(执政者简单宽厚, 人民反而淳朴诚信);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执政者窥探民众隐私,人民反而缺乏诚信)。 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灾祸中孕育福祉,福祉中隐藏灾祸)。 孰知其极(谁能明白极端祸福的反复)? 其无正(因为没有发现原点和振幅)。 正复为奇 善复为恶(正大光明重新转换成奇诡权谋,善意重新转换成恶意)。 人之迷 其日固久(这一系列的转变,使人感到迷惘。自古如此)。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guì(所以,圣人方正而不伤害,锐利而不冒犯), 直而不肆 sì 光而不耀(直率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 注释: 这章继续解释逆思维,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第 50 章“出生入死”的逻辑。 复杂系统中,“正”<=>“奇”,“祸”<=>“福”,“善”<=>“恶”的转换,特别是临界点产生质变的过程,是永恒的谜题。 物极则反,欲知祸福,需要了解周期,振幅,原点。不了解就尽量“守中”。 唐诗: 至人忘祸福,感变靡定期。 太冲杳无朕,元化谁能知。 - 吴筠 诗注:至人和真人,都是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伤”-《庄子》。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 莫若啬(领袖治人事天,莫过于农夫的珍惜留种)。 夫惟啬 sè 是谓早服(惟有知道农夫的珍惜留种,才能早作计划)。 早服谓之重积德(早作计划,方可谓长期积德)。 重积德 则无不克(长期积德,才能无不克); 无不克 则莫知其极(无不克,则无人知道他的积蓄潜能); 莫知其极 可以有国(无人知道他的积蓄潜能,就可以担负国家的重任);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遵守道来担负国家规划潜能,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 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根深蒂固, 才是长生久视治国之道)。 注释: 道家基础是历史学,科学。 学历史学科学的目标,就是辨真假,知祸福,明生死,预兴衰。无论身,乡,国,还是天下,都需要“长生久视”之道。 啬,指农夫务农的精神; 长期计划,长期积累;哪怕饥饿难忍,也要留种以求明年的收获。 唐诗: 大君若天覆,广运无不至。 轩后爪牙尝先太山稽,如心之使臂。 小白鸿翼于夷吾,刘葛鱼水本无二。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李白《君道曲》 诗注: 轩指黄帝,太山稽为黄帝辅佐之臣,春秋齐国小白得到管仲辅佐,刘备与诸葛有鱼水君臣之谊。人脉也可以积累,甚至是最好的积累。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六十章 其神不伤人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 以道莅 lì 天下 其鬼不神(以”道“治天下,鬼神就不显灵了)。 非其鬼不神 其神不伤人(不仅鬼神不显灵,即使它们显灵也不害人)。 非其神不伤人 圣人亦不伤人(不但鬼神不害人,圣人亦不害人)。 夫两不相伤(鬼神,圣人都不害人,也不互相伤害), 故德交归焉(所以,以”德“相交为家国)。 注释:继续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章检测神鬼与圣人。 伤人之神鬼,非道; 所以害人之“神鬼”,为淫祀。同样,害人之”圣人“,也非道,为贼子。神鬼与圣人,两不相伤;所以政教分离。 这一章奠定了华夏独特理性,政教分离的宗教观和政治观。 “烹小鲜”,意在温柔谨慎。这章明显对象是大国君主权臣。 唐诗: 愚夫祸福自迷惑,魍魉凭何通百灵。 - 李绅《过荆门》 诗注: 李绅与白居易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诗风,平易重民生。 从政适逢中唐严重的牛李党争,晚期是唐武宗灭佛。 李绅的政见反对佞佛迷信。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大国的定位应如江河的下游)。 天下之牝 pìn 天下之交(有慈母的包容,天下江河汇合)。 牝常以静胜牡 以静为下(因为雌性常以宁静而征服雄性, 宁静在下)。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所以大国以宁静谦下的态度包容小国, 则赢得小国的效忠); 小国以下大国 则取大国(小国以宁静谦下的态度对待大国,则得到大国的维护)。 故或下以取(所以,有的国以宁静谦下的态度赢得效忠), 或下而取(有的国以宁静谦下的态度而得到维护)。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过想包容小国增加自己人口国力),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过想服务大国以求自保)。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 大者宜为下(如果两者想要各得所欲,大国最好宁静谦下)。 注释:这章继续第六十章的“大国”策。 命题是大国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不以争雄争上游为目标,而应优先争雌争下游。 以此为双赢。 宋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 苏洵《六国论》 诗注:大国不一定最大,或指军事强国。小国不一定小,或指军事弱国。同文同宗的大国小国陷入恶性竞争,尔虞我诈,合纵连横,这是双输。 苏东坡父道家苏洵以秦喻辽,以六国喻宋,称不可以“赂”为国策。但是战国矛盾为内斗,并不适合宋辽关系。 所以虽然他结论正确,对外族的“五饵”(赂)政策确实容易反弹,但是论证过程却不太严谨。一般来说,囚徒困境的现实往往复杂,需要以内战论内战,以外战论外战;不可混淆。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六十二章 道为天下贵 道者 万物之奥(“道”是万物之奥妙)。 善人之宝 不善人之所保(善人视“道”为珍宝,不善人也视”道“为护佑)。 美言可以市尊 美行可以加人(美言可以受人尊敬, 美行可以吸引从众)。人之不善 何弃之有(有的人即使不善,也不至于抛弃他吧)? 故立天子 置三公(所以天子既立,置三公爵位), 虽有拱璧 以先驷 sì 马(与其采用宝玉为信,宝马为祭祀), 不如坐进此道(还不如轻松以“道”治国)。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人为什么以“道”为尊呢)? 不曰以求得(”道“不正是所谓“有求必应” ), 有罪以免邪( 甚至罪过都可以得到救赎吗)? 故为天下贵(所以”道“为天下至尊至贵的信仰)。 注释:第二十七章,说“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这一章继续解释,为什么不善之人,即使不为“道”, 依然可以得到“道”的保护:“以求得,有罪以免”。“道”包容救赎,所以“道”的信仰“为天下贵”。 唐诗: 圣谟九德,真言五千。 庆集昌胄,符开帝先 -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文舞》 诗注:“真言五千”指《道德经》五千言。 《左传》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而《道德经》说“道”可以“求得”,可以免罪,甚至先于祭祀的拱璧和驷马;所以在唐朝,作用类似宪法。 《道德经 乌鸦子翻译》第六十三章 轻诺必寡信 为无为 事无事(行“无为”之事, 服务以“无事”), 味无味(以无味为美味)。 大小多少(大事小事,多事少事), 图难于其易(谋难事,从容易处突破), 为大于其细(大事业,成败在细节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必须从易处着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须从细节突破)。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所以圣人始终不好大喜功,才能成就大业)。 夫轻诺必寡信(因为轻易承诺者,则大概率误事失信), 多易必多难(低估难度以为容易,则大概率多灾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因此圣人特别谨慎面对困难,所以终于可以克服困难)。 注释:这一章探讨谋事办事的经验教训,多维度,如大局-细节,难事-易事,多事-少事,计划-现实。 唐诗: 劝尔出门行,行难莫行易。 易得还易失,难同亦难离 - 元稹《出门行》 |
|
来自: hnhksyf > 《《道德经》相关资料》